工作日票房陷到了3000万魔咒出不来了

2023-05-18   电影情报处

原标题:工作日票房陷到了3000万魔咒出不来了

作者 / 坦坦

在《速激10》的助力下,昨天周三的工作日大盘终于突破了1亿大关。

而这也是今年春节档之后,唯三的工作日票房破亿的情况,前两天分别是2月14日情人节和4月20日《灌篮高手》公映日。

事实上,工作日大盘不到1亿早就是常态了,目前工作日大盘低于5000万甚至3000万的情况也越来越频繁。如果说疫情三年期间,全国随时都有部分城市影院处于关停状态,工作日大盘低靡还有客观原因可以解释,但是从今年开始这种现象并没有解决,并且有愈远愈烈之势。今年2月中旬开始,工作日大盘却接连跌破底线。多个跌破3000万甚至跌破2000多万的单日大盘诞生,或许这背后也有一些其他原因需要我们去挖掘。

越来越差的周五票房

首先夹在法定周末和工作日(周一-周四)之间的周五票房,已经基本和工作日票房全面接轨了。

在聊电影票房市场时,我们所说的工作日和我们日常上班的工作日不一样,内地票房上一般指的是周一到周四。为何周五没算在工作日里?周五虽然是工作日,但已经是一周下来工作日的最后一天,人们会选择在傍晚黄金场去影院进行消费,也会顺便扩散影片的口碑表现。紧接着,之后的周六和周日则是影片获取票房最关键的两天。周五至周日这三天的票房,也被称作首周末票房。尽管周五在工作表上仍属于工作日,但是在电影发行领域却会被称为节假日。

而除了国际通行惯例之外,也因为周一到周四的票房大盘,基本都保持着低位运行,而周五到周日的票房,一般都保持着高位运行,因此也都是如此进行归类。如果没有新片上映的话,工作日的大盘运行基本都会保持着周一>周二>周三>周四的规律,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周五上映的大体量新片,并且没有在周四晚开启零点场或者提前场的情况下。

然而从2020年开始,周五票房表现却越来越低,而大多数片方也纷纷放弃了周五白天,甚至越来越多的电影选择在周六才正式开画。如果说过去周五晚或者周六才上映,是烂片的标配,那么现在几乎所有影片都采取了这种策略了。而定档周四以及采取大规模点映策略的影片,则越来越少了。

疫情三年来,工作日的票房大盘表现太差了,别说周四,即便是周五的下午场,票房表现也很差。除了片方原因外,或许也跟一二线白领观众的下班时间(如果8点以后下班大多数人不会有观影需求),影片片长(如果影片片长在150分钟以上往往也会影响影片的夜间增速)等客观原因有关。

电影院没有工作日

我们总计整理了2017年到2023年,单日票房的表现。

可以看出,在高票房产出方面,2021-2023年丝毫不输2017-2019年,甚至今年截止5月17日,单日破5亿天数就已经达到了8天,和2017年持平。但是单日不足5000万/4000万/3000万的天数却越来越高,这其中绝大多数就是单日工作日大盘造成的缺口,也导致今年票房想要超过2017年达到550亿体量已经绝无可能了。

可以说目前的内地影市,除去暑期档,工作日的票房比起周末完全就是天壤之别,差的时候依旧只有2000万的大盘都没有。但是遇到周末,大盘票房可能飙升到1亿+。暑期档和寒假档,因为学生放假原因,票房走势比较平缓,工作日和周末票房也有差别,但不会和平时差别那么大。

这也导致工作日票房日趋下滑似乎已经成为了不可逆的趋势,也造成了对定档策略的恶性循环——工作日票房越差,定档周四或者周五白天场的片子越来越少,定档的片子越来越少,也导致了工作日的票房越来越差。大多数片方不再选择周四提前开画,甚至不少影片把影片密钥开启时间选到了周五晚6点才开画,如此操作也让工作日大盘越来越差,所有的观影情绪,都要累积到周五晚6点才统一释放。而对于影城来说,面对电影市场冷淡,无片可放的局面,影院最自然的反应就是减少放映场次,尤其是工作日的放映场次。

在此我们也呼吁,片方和发行公司也需要对工作日票房更多的信心。几年前,大多数对影片自身有信心的国产片,都会选择提档到周四晚进行公映。相较于后延公映时间的现象,更多的影片会选择提前公映,抢档周四或者说提前同档期影片一天上映。

当然疫情三年对观众的观影习惯影响或许是工作日大盘下探的主要原因。另外,非大片不进电影院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或多或少影响到普通观众工作日的入场,但这只是从一个侧面证明,大家在没有绝对感兴趣的影片之时,无论之主观意愿还是客观被动,都不足以让大家观影,但当优质资源能够得以保障的情况下,观众绝不是仅靠大片,毕竟从这几年发展态势而言,观众的层次和诉求多样化形成后,对于各种影片都会存在一定的观影需求,而且这种观影需求更多会体现在时间段上的分散状态,对于工作日票房的回暖才是最紧要的。

疫情三年后,

中国电影还需要再来个三年才恢复

最近几年我们总在说,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进口片在中国市场逐渐萎缩。但是国产片的表现就真的好吗?

之所以我们有好莱坞电影不行了的直接感受,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好莱坞电影都是正统续集,票房对比前作倒退了,那就是直观的扑街下滑。

但是对于国产片来说,很难说有相同题材卡司阵容类似口碑的影片,然后票房下跌特别多。少了这种直观的票房对比,也就缺少了直观的感受。但是在情报君看来,国产片除了能在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等几个顶级大档期拿到几个20亿-50亿+的大项目之外,中等体量影片的缺失也问题很严重。譬如三月上映的《保你平安》,一部口碑质量很好的影片,也经过了多轮点映扩散口碑,但是首日票房就是上不去,最终首日只有2400万票房。但是如果放到2019年,该片即便也放在冷档期,首日4000万+,最终甚至有突破希望10亿票房大关的。

疫情影响是持续性,破坏人的习惯。一波疫情,国内其实已经永久性损失至少4成观众。严谨点说,损失的主要是高频观影观众,毕竟春节档看起来确实没啥影响。当然,疫情只能是主要原因,部分时间段越来越差的电影质量、无论是国产片还是进口片太过单一的题材类型已经观众的经济消费习惯,都是背后的推手之一。

今年从目前来看,票房落点大概率会在480-500亿左右,而明年或许会恢复到550亿,2025年恢复到600亿。从2026年开始或许才会恢复到2019年左右的状态。当然能恢复到之前的前提也是国产片和进口片都能够正常保证题材的多样化以及正常供应的乐观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