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着毕业季的热度,校园剧扎堆放送。
这边派爷又找着了一部。
它画风清新,却又骨骼轻奇。
说它清新,是因为画面确实是青春无敌。
周奇+李明德,这颜值就是天选校园剧男主。
那说它骨骼轻奇又是为什么?
是因为你一点开 就会发现上了个大当。
这剧里融合的元素也太XX多了吧??
点开第一集,当靓丽的片头播完。
迎接我们的第一个画面不是校园。
而是一段关于 人工智能公司的介绍。
随后主角高文明出场,一身白色制服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
而在他面前的这个看起来像冰箱还有个led现实屏的柜子里。
躺着一具中年男子的身体。
他叫陈必达。
也是这剧的男主之一。
随后导演了一种很“新”的概念。
给我们展现了两个人, 如何因为一场车祸而记忆互换。
具体方式类似于我们可以在科技馆里看到的那种宣传片。
就是科技感里又带着些许陈旧。
终于,我们想看的校园部分才开始了。
老套路,时间倒流, 回到了车祸发生之前。
我们的高文明,正在厕所被同学霸凌。
在马桶上坐的好好的,突然就是一桶水泼下来。
而另一位男主江宇也有点离谱。
他正在学校的大会堂里,玩无人机...
当然能理解为什么这样安排出场。
塑造人物嘛,典型的ab角。
一个有点内向,被欺负。
一个外向机灵,来保护。
等会,这怎么有点晋江的感觉了...
不管,接着往下看,果然江宇去找高文明了。
一看他被整成这个鬼样子,江宇二话不说就要整回去。
他一番操作,精确打击到了——
成功的高智商科研/商人/中年男子陈必达。
原来作为高科技公司必达科技的总裁, 陈必达这天是来做演讲的。
湿透的他赶回会场,表现得十分专业以及冷静。
头发一薅刘海,像没事儿人一样开始工作。
确诊是B王。
闯了大祸,自然要被秋后算账。
江宇在老师的围攻下言辞依旧犀利:
“不就是个奸商吗?什么科研精英?”
而必达那边也是绝不妥协的态度。
开始阴阳: “现在的孩子有创意多了,闯祸的创意。”
但咱这多嘴一句。
虽然两遍都是谁都不服的态度。
可毕竟身份差距在这摆着。
导致你这个大老总,看起来有点小家子气了。
也不是我们要找茬,主要是 这一点问题在后面的剧情中更愈发明显了。
陈必达在开车回家的路上询问股东大会结果。
原来公司正在研发一个所谓能改变人类命运的“伊甸园”的程序。
可被股东阻拦。
但如果观众细心,你可以发现很明显他在某些用词和态度上。
真的和江宇的人设很像。
所以该不会他们是失散多年的亲生父子吧??
嘿,你可真是个大聪明!!
这剧后面的走向,就是这么滴狗血!
不过陈必达这时还不知情。
毕竟人家很自信,就算自己最爱的ai告诉他了这个消息。
他也不相信。
但你自己都不相信的产品,怎么还能发布呢?
而且你看一下这个实验室的场景设置。
这大屏幕,这噼里啪啦一排小显示器。
居然操作用的是一个蓝牙键盘诶。
ai再三诱惑,陈必达终于愿意看一眼孩子的资料。
但还是找了什么担心有人抓把柄啦,或者影响公司股价的理由。
口嫌体直。
然后就在这时,回收开头。
车祸发生了,记忆交换了。
我成了我儿子的同学了。
这剧情欢乐吧?轻松吧?喜剧吧?
别高兴的太早了。
让人脑溢血的剧情才正要开始。
我们都知道,喜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错位”。
所以才会出现很多的伦理梗。
但喜剧更重要的地方,是要把握好“度”。
而这也是这部剧最影响观感的地方。
其实我们光看这部剧的设定,是很有趣的。
中年商人与懦弱学渣互换身体,学渣的好朋友是商人的亲生儿子。
在这说不清理还乱的关系中,慢慢大家都治愈了彼此心里缺失的一块。
陈必达找回亲情,高文明找回勇气, 多么温馨有力。
可拍出来的效果是什么呢?
当陈必达的思想换到了高文明的身体后。
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 爹味四溢的主角。
他为了验证自己是不是在做梦,清醒后第一件事就是——
扇了江宇一巴掌。
我们能理解人物动机:毕竟是所谓的高智商份子,利己的商人。
在掐自己和扇别人的选择中,选择后者。
合情合理。
但问题是: 正因为你是一个成熟的成功人士,才更不应该做出这么不成熟的举动吧?
刚打完人,陈必达又顶着高文明的脸。
指着教导主任的鼻子让他给自己打车,送去会展中心...
或许导演本意是想做出一种错位的喜剧感。
可执行出来的效果真的太咄咄逼人了。
剧情也从这里开始一路崩坏。
穿越后的陈必达完全智商下线, 并且毫无情商。
最终把高文明的形象塑造成了一个: 巨婴。
自己破坏学校设施,私自按警报。
被老师叫家长,他的第一反应居然是 用钱解决。
可你现在没钱啊?
高文明的父亲来了。
他也不和人好声说话,解释原因。
直接就和人吵起来了。
咱就是说现在当务之急不是解决问题吗?
这是净给自己使绊子啊...
之后的主线就是陈必达如果想让原来的身体苏醒。
必须找到基因相近的人帮助搭桥。
也就是他那个儿子。
但在陈必达的自信与自傲之下,他始终认为自己的儿子是另一个“三好学生”。
于是不断想要接近他。
而又因为中年思维作祟,接近 成为了巴结与讨好。
陈必达再次遇到霸凌组找茬。
江宇热心解围,结果被陈必达嫌弃:
“别多管闲事,你就会坏我的好事。”
可江宇小天使还以为是他撞坏了脑子没缓过来,原谅了他。
可后续剧情中,依旧是 三番五次重复这样的“误会”。
次数以及程度都到了让人有点看不下去的地步。
可能导演是想 为后面的“和好”做情绪上的铺垫。
到时候一反差,又甜又感人。
但是 前期的度把握不好,也很难让人撑下去追剧是吧?
更何况是奔着青春喜剧噱头来的大家,几集都没看完。
血压都已经要爆表了。
其实《我和我爸的十七岁》的概念是很吸引人的。
校园、喜剧、穿越...
最后的落点也很普世。
任何一个元素拿出来做好了做透了。
这个剧就成了。
可是要的太多,最后很可能就什么都抓不住。
想要轻松一点搞笑一点于是做反差。
直接做太大给人劝退了。
想从穿越这个梗延伸一点科幻的内容。
结果道具廉价出戏,内容也和主线违和。
最后脱颖而出的点。
居然是擦线的一些晋江质感。
高文明x江宇x亲爹,这要论起骨科纯度可要按着隔壁孟宴臣打。
毕竟这是直系亲属...
但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成品都不算满意。
回看这种高概念的剧作。
高概念是为何?是为了避免故事平淡吗?
不, 故事平淡从来都是伪命题。
扎实的叙事与情感本身即是魅力。
而高概念的真正服务对象,是“张力”。
打个比方,科幻真的讨论的是未来吗?
其实很多经典科幻你看完就会发现,讲的是当下,是现在的事。
可是当局者迷,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就是 “身边”。
所以创作者们拉来眼花缭乱的世界观,要关注的依旧是落地的事。
《我和我爸的十七岁》也不例外。
穿越、记忆互换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 换位后怎么重塑亲情,怎么面对自己忽视的情感。
设定是情绪的放大器, 能加强剧本的张力。
可用不好, 那根弦就会被拉断,失去弹性。
这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故事。
影视创作亦是如此。
努力把你想要表达的情感写好、拍好。
就很棒了。
这也想要,那也不想扔。
你在此岸望彼岸,最终两头不到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