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80%圣诞商品竟出自中国这个地方?没有它,圣诞老人要失业

2019-12-12     壹创新商学


“哪里过圣诞,我们的产品就出口到哪里”,义乌专门经营圣诞商品的一个商户如此说道。

根据调查统计,中国义乌在全球圣诞用品市场上占据了80%的份额,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圣诞用品工厂”。


在义乌从事圣诞用品的行业的商家突破500家,圣诞帽、圣诞服、圣诞袜等各式圣诞商品应有尽有,已经涵盖了生产、销售、包装等环节的一整条圣诞用品产业链。

2019年1月到10月义乌出口的圣诞用品已经达到了19.2亿元,比2018年增长10.6%,主要销往中欧、俄罗斯、东南亚的各个国家。

“没了义乌,圣诞老人可能就要失业了”,来自加拿大的一个采购商幽默地说道。

难以复制的“义乌模式”

闻名遐迩的义乌小商品市场是一个奇迹,义乌位于浙江省中部,本来既不靠海,也不沿边,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但是却产生了令无数商人趋之若鹜的“义乌模式”。

从走街串巷到小商品之都,义乌模式的精髓在于产业联动。简单地说,其实在于一条完整产业链的建立和配合。产业链的成功主要可以归功于三点:商品低成本、低税费、低价格;商人吃苦能干;政府政策扶持!

早期义乌商品市场


低成本、低税费、低价格,所有到过义乌的人,都会对义乌的东西感兴趣,主要是因为便宜,家里办厂,义乌设摊,当地成千上万的工厂是其低成本的重要因素。

商业吃苦能干,义乌小商品不是商场建的多好,而是有一大批吃苦能干的商人,把全国各地的货物集中到义乌,又把这些货物销售到全国,这才是商业繁荣的本质。

政府支持,政府通过“兴商建市”不断带动本地相关产业。

义乌会“走的更远”

义乌在刚开始的时候不过是马路边的农村小集市,改革开放之前,义乌最流行的可能就是“鸡毛换糖”,走街串巷的小贩们交换小商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内竞争的日趋激烈,利润空间一再压缩,国际化成为义乌人的新目标。


500多名义乌人组成奇兵团,在国外经商,把小商品从中东地区象欧美国家扩展辐射,外国商人们慕名而来,这才有了今天车水马龙的义乌。

13年前,张健芳和丈夫凑钱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买下一个摊位做眼镜转手生意,客人看完样品下单后要到几百公里外定做,基本赚不到钱。8年前,他们遇到一个巴西客商,一番交流之下决定自己投资建厂做眼镜外贸,如今年营业额达上千万元,每天生产的1.5万副眼镜95%以上都戴在了老外的鼻梁上。

眼镜是出口贸易的主力之一,出口商品比重结构依次排序为服装、袜子、木制相框、装饰品、针织品、日用百货、工艺饰品、五金厨卫、各式毛毯等。


便宜或许是这些小商品能够风靡的重要原因,但是创新可能才是义乌长盛不衰的根本。

不少义乌商人说:“从依样画葫芦到创新产品迭出,从欧美为主导到开拓多元市场……义乌的产品已经开始成为引领全球产品的“风向标”。

在圣诞节马上来临的前夕,,义乌的厂房里灯火通明,员工正在对电动圣诞老人做出厂前的最后调试。这个圣诞老人不仅能摇头,还能吹奏数十首萨克斯曲目,在德国每年举行的法兰克福圣诞礼品展会上,在世界同行的同台竞技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如此看来,义乌能够垄断全球圣诞商品市场80%的份额是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的,义乌会“走的更远”,中国会“走的更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4ilAm8BMH2_cNUgWEy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