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春芽班”的生命叙事

2022-06-23     家在砚山

原标题:我与“春芽班”的生命叙事

·····················以上广告······················

我与“春芽班”的生命叙事

新时代里当老师,最幸福的莫过于当语文老师。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花要开得艳,根须扎得深。小学语文是人生之花培根的关键阶段让孩子爱上语文、会学语文是小学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我二十余载的教学生涯,知道我的老师,都说我上课没有章法。主要表现在我上课有时在室内上,有时在室外上;有时上一课时的,上出两课时;有时临时改变教学内容,等等,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根据语文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情景性这一学科特点而做的,这样做学生也喜欢。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处理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无异于建立师生和谐关系的催化剂。

2016年我在干河小学任教,中途因并校学校新安排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有幸接手了被我命名为“春芽班”的三年级(2)班,更有幸的是这个班我能从三年级下学期带到五年级结束。在乡下教书能连续三年带一个班是很难遇到的事,这样幸运的事我遇到了,那段日子是我教书生涯中最幸福的日子,于是也就有了许许多多我与“春芽班”之间和谐幸福的师生故事。这里仅摘那段令我难忘的幸福教育生活中的几个随笔 意在总结过去教育生活的得失,鞭策今天的自己,主动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的需要,教好书、育好人,做一个更合格的“四有”好老师。

“润物细无声”,不教而教

本学期由于并校,我校有所辖村寨的三所完小并进来,老师和学生都增加了不少。所以学校的许多工作都新作了调整,我原来上六年级(2)班数学,刚刚和这个班的学生建立感情,现在又调到三年级(2)班上语文了。中途接班,怎样才能把孩子教育好,这是一件难事。

但无论到哪个班上课,我想每个班都应该有本班的特色精彩独特的生命故事。我接这个班取名春芽班。一是希望新班级像春天一样勃勃生机、欣欣向荣;二是寄予了我和这群由54个孩子组成的生命又有了一个新的开始。今天已经是开学第三周。按照计划,我该带孩子们到户外活动活动,接接地气,感受感受春天的气息,为“春芽”的“新生命”增添更富内涵的叙事素材了。

童心只有让它尽情绽放时,才是最美的。

“老师,你敢带我们去山上玩,就不怕影响了成绩?”

学生七嘴八舌地质疑这质疑那。我理解他们的不解,因为现在学生读书是为了考试,老师教书也是为了考试,已成定势。

所以我只好微笑着这样回答他们:“因为我们班叫‘春芽’班呀,‘春芽’只有接地气才会茁壮成长”。

孩子们懂非懂,但接着就是欢呼雀跃。

难得周三下午有两节连在一起的课。在温暖和煦的春风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冲出教室,直奔学校后山的那片松树林。去那里叙述“春芽”班的又一种别样的生命故事。松林里的活动在人员组合上,可以三五成群,可以独自行动,随心所欲,只要不离群太远即可。活动也没有具体的内容安排。可以听阵阵松涛;可以赏松林下星星点点的野花;可以和刚破土而出的小草对话;也可以和“出山”劳作的蚂蚁聊天……

有几个平日顽皮的小男生还自导自演,演起了《王二小》、《小兵张嘎》来。演起来还挺有模有样的。

我尽量不干扰孩子们的活动。我唯一能做的是,偷偷地拍他们的精彩活动画面和警告离群较远的孩子。

好玩的时光总是那么易逝,不知不觉两节课时间已过。带他们下山,有许多孩子还心有不甘。

回到宿舍,我打开电脑,以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口吻,把今天的所见所闻所想敲了一篇100字的短文。晚自习时,展示在电子白板上,向全体孩子炫耀我的“杰作”。

“老师的日记写得美吗?谁来夸夸老师的‘大作’?”

“老师应用了几个比喻句,把松树写得既生动又形象,让人读了有一种美的享受!”

“老师的拟人句写得形象极了!”

“老师从天空写到松林再写到松林下的野花,写作顺序层次清楚。”

孩子们以前读的都是名家的大作,好像没多大兴趣。今天第一次读我的“大作”竟然引起了他们的热议。

“你能像老师一样,也把今天我们到后山的松林里玩的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下来吗?”

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钢笔和作业本摩擦的唦唦声,那声音美妙极了。

想不到,第一单元的习作“写家乡的一处景物”竟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完成的质量上看,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孩子们至少写的都是真话,表达的都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再像以前的习作一样搜肠刮肚胡编乱造或抄袭他作。

教育者的思维就是要像春雨般,于无声处滋润孩子的心田,让孩子的内心隐约感到自己有发展的可能,内心产生独特的美感体验进而激发我要学习、要求知的欲望与冲动。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今天我们的“教育实践在孩子的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孩子的本性是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的,当孩子意识到他在接受教育时,教育的意义已经失去了。”(林格)。我们都习惯性地给孩子规划他们的期末成绩(特别是在教育功利性严重泛滥的今天),甚至规划他们的人生,“用像给他们的孩子穿衣服的方式,来给他们的思想也穿上外衣。”(赫伯特.斯宾塞)。现在想想我们每天一厢情愿的“摁牛头”式的教育方法,的确是错了。

我们一起寻找一片心灵的牧场

刚接过这个班时,语文总体成绩偏差,上学期期末统测语文平均成绩30多分,名列全乡倒数第一。这个班的学生掌握的语文信息量少,语文基础差,没有一个能完整地写一段话,更没有一个能完整地读过一本童书。孩子们的阅读量远远不够 语文学习兴趣不高,语文精神营养严重不良。

中途接到这样的班级,让我最棘手的事不是让孩子尽快地适应我的教学风格,而是如何建立我和孩子的共同兴趣点,找到一片属于我和孩子们的“心灵牧场”,能让我和孩子们都能恣意地在这片“牧场”里汲取营养,从而诗意地驶向远方。

小牛犊刚出生时,都靠母乳提供营养,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母乳给它们的营养便渐渐变得有限起来。它们必须自己到牧场里摄取更多的青草、苜蓿等各种草料补充营养,才能满足身体的生长需要。人的精神发育也一样,随着年龄的增大,精神营养若只单一从一本语文教科书中汲取,是远远不能满足个体的精神发展需要的。新教育的发起人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人的精神发育营养要良好,就需要在“心灵牧场”的沃野里摄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人的最美丽、肥沃的“心灵牧场”莫过于书。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

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的灵魂。(美.狄金森)

这是美国诗人狄金森对阅读的意义的歌颂。能承载人的灵魂、并把人带到远方的不是船,也不是骏马,而是一本本好书、一行行跳跃着生命音符的诗。

面对识字量少,几乎没有一点阅读经验的“春芽班”的孩子们,怎样使“阅读”变成“悦读”,让阅读不成孩子的负担,避免造成阅读恐惧,是我最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

为孩子选书,从最简单的注音图画本开始,调孩子的口味。我选了如《小猪变形记》,《爷爷一定有办法》,《鸭子骑车记》等低年级的图书给他们,以消除他们阅读障碍和心理恐惧。没想到他们上手还挺快的,当然这在我的预期之中,因为他们毕竟是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了。一周后,便有孩子提议:

“老师,这些都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看的,看这些不过瘾。”

随后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对图画本不满的看法。

我想,孩子们的阅读口味已开始被调动起来。

“但,看符合三年级学生看的,大多数故事篇幅都比较长,这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毅力,你们行吗?”

“行!”

孩子们的回答还挺整齐的。

“为了和一二年级的小朋友的阅读区别开来,老师要给你们增加阅读难度,看故事书时遇到自己喜欢的词、句,要把它摘抄在摘抄本上,第二天上语文课的前三分钟念给同学听,谁做得好老师给他画星,一个月后他的家长还会收到一封老师写的表扬信,以资鼓励。”

孩子信心十足。

我趁热打铁,选取了《伊索寓言》里的一个故事,有声有色地讲给他们听。接着就在学校流动图书目录上推荐了注音版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西游记》等童书。

三月份结束,我兑现诺言,评出三月份的“读书之星”,并亲自给家长写了这样的一封表扬信:

亲爱的xxx同学的家长:

你的孩子,在三月份里除了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主动地去阅读了许多课外书,他被评为了我“春芽”班三月“读书之星”。这封信代表了他在学校里的努力和进步,你应该为他的努力和进步感到自豪和骄傲!

按计划四月份的任务是练习会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大体内容,课前三分钟讲给同学听。月底评出本班“故事大王”,这已圆满收官。五月份给同学推荐一个好故事,月底评出“最佳推荐奖”;六月份学写一篇读后感,月底评出“最美读后感”。

“阅读是快乐的,爱阅读的孩子是最美的天使。”“春芽班”三四月份的课外阅读,是有效的。孩子们变得爱说话起来了,也活泼了许多,上课开始会抢着举手发言了。课间玩玻璃珠的、打卡片的少了,我经常听到他们在课间津津乐道地谈童书里的故事,或交流整理读书笔记的事。

看到此情景,我暗暗自喜。因为看到了我和孩子们的“心灵牧场”已初见雏形。现在每天放学后和晚自习前的这段时间里,操场旁的草地上或教室后的松林里,经常活跃着我和“春芽”班孩子们的读书身影。干河小学也因此多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接下来的五六月份我想也应该会像三四月份一样顺利完成,我期待着“春芽班”每个月底颁奖的那一天的到来。

愿孩子们能在这片“牧场”里找到他们所需的营养,并健康地成长,最终诗意地驶向他们人生的远方!

我们一起看日出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看每天新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迎候每天第一缕照亮大地的阳光,是我和“春芽”班全体孩子的约定。

新接一个班,意味着又新接了一批新的生命。

记得刚接触这个班时,课堂上我尽管使尽了我积攒了近20年的,激励孩子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的经验,也无济于事。台下孩子们默默无语,台上我自言自语,一个人在唱独角戏。面对这样一群怯懦,缺乏自信,不善表达的孩子,对于我又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不想让这些孩子在我的手上这样一直怯懦、缺乏自信、不善表达下去,我不喜欢我的学生养成这样的性格。假如听之任之,将是我为人师的罪过。回到宿舍,我几度掩面反思,从教学的内容到教法,再到班级管理策略。终究百思不得其解。是我这个大人突然闯入他们的童话世界,而感到不适吗?我不由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我一向认为,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世界之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育人二部曲》,第6页)如若这样,纵然我“满腹经纶”,又将如何?

我不能成为对他们世界里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得让孩子们知道,我只是一个个子比他们大的孩子,走进他们的童年世界里。我决定放弃课间喝茶休息的十分钟时间,和他们跳起了橡筋、玩起了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或像孩子一样一屁股坐在地上和他们玩起了抓石子,还常常因抓子和孩子们争得面红耳赤。几天后,孩子们都觉得我这个“大孩子”看着挺严肃的,但其实还挺好玩的。轻轻悄悄地,我打开了进入他们童话世界的排他的大门。但我这“大孩子”不能这样无休止地和他们玩那种“小儿科”的游戏。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更不是我进入他们童话世界里的初衷。让他们消除心中的怯懦,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才是我这个“大孩子”必修的功课。“春芽”班54个孩子,只有3个走读生,其余都是寄宿生。放学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无所事事。我决定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增强战胜困难的自信心理。

于是一个“宏大”的爬山比赛计划开始了。爬山对农村孩子来说是“家常便饭”。干河小学教学楼后山有一片松树林,林下小草青青,野花星星点点,环境优美。通过考察松林坡度适中,没有安全隐患,适合组织学生户外活动。爬山比赛以坐在教室里的大组为单位,共分成四组。比赛时既比速度又比团体协作,在爬山的过程中团队协作被列为考核的重点,比如对弱小者的照顾。开展这项活动,赛前、赛中、赛后都出现了让我感到欣慰的镜头:赛前各组组长,组织组员讨论谁照顾谁,如何分工协作,激烈异常;赛中,大的照顾小的,互相帮扶,互相鼓励打气;赛后,各组组员聚在一起总结得失。每个过程孩子们都兴奋不已,这在语文课堂上我从未遇见过。

孩子们的精力无比旺盛,活动也常玩常新。捉迷藏,“寻宝藏”,找蚁穴,编花篮,山顶看日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学校后山的松林成了我和孩子们玩耍的天堂。以致山上哪里有个坑,哪里有个坎,哪里易藏人,哪里有一棵歪脖子树,哪里有一棵“双胞胎”树,哪里有一棵野桑葚都让我们了熟于心。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与磨合,现在孩子们已不把我当成老师,俨然就是他们心目中的一个大朋友。我便自封“老顽童”。为了体现我这“老顽童”和“朋友”之间的真诚友谊,课堂上我们之间没有责备和批评,只有互相鼓励的一颗颗星和一声声发至内心称赞,因为我们是“朋友”。为使“朋友”之间的关系更融洽,我在努力改变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我相信“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梅贻琦)这一说法。在语文知识的海洋里,我这“大鱼”把以前的“我的语文课”改成了“我们的语文课”,在“大鱼”和“小鱼”们共同的语文课堂里,“大鱼”导前,“小鱼”们尾随,一起学“游泳”——共赏一篇篇美文,共写一篇篇活动日记和读书笔记。虽然赏文见解稚嫩,写文手法笨拙,但我们乐此不疲。

我和“春芽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互相学习。“每天我走进教室,我就在想我能学到什么。我是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美】菲利普.比格勒)的态度改变自己。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和孩子们每天也都是新的,也都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约定,每天在校园里一起迎候新的太阳的冉冉升起,一起迎候每天的第一缕阳光,开始每一天新生命的征程。

这只属于我和你之间的悄悄话

“春芽”班的同学们一起学习已经快一个学期,我发现直到现在仍有七八个孩子不合群,他们缺乏与同学共享学习感受的合作精神,课堂讨论时总是把头羞怯地低着,不想(不敢)发言。即使被点到朗读课文,声音也总是那幺小,那声音或许只有他自己能听得见。无论是课上还是课间,他们都很难融入到班集体的生活中来。找他们谈话,想从其间找到他们内心怯懦和自我封闭的原因,但结果他们在我面前也只是欲言又止,或答非所问,或干脆低头蒙脸,然后转身羞答答地嘻嘻地边笑边溜走了。三年级的孩子,应该是喜欢表现、天真烂漫,口无遮拦,想说就说,充满幻想的“初生牛犊”的年龄段。但他们却显得这般老成,心性与实际年龄格格不入。

这些孩子怎么啦?他们内心的怯懦、自我封闭、不合群实在让我担心。“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陶行知)。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人考高分,夺得期末考试的头筹,而是让人具有健全的人格并过上幸福的生活。三年级的孩子是健全人格培养的分水岭,假若我的学生在这阶段不能获得心理正常的发展,酿成其一生的悲剧,这岂不也是我教育生涯的悲剧?

为了揭开他们心中的秘密,我除了平时多找机会接触他们外,还给自己增加了一份乡中心学校不检查、不列入考核内容的作业——全班同学每人每天给老师写一两句想对老师说的心里话。我向学生承诺:这只是我和你之间的悄悄话,绝无第三人知道。我试图以书信的方式与他们对话,这样不但可以缓解面对面谈话的紧张和羞涩,也利于字斟句酌地相对准确地表达想表达的信息。对了解这些孩子,走进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解开他们的心结更有帮助。从此每天下晚自习,我都会收到一摞沉甸甸的“悄悄话”,当孩子们都进入甜美的梦乡时,我便小心翼翼的翻开他们的“悄悄话”,并谨慎地和每一个孩子“对话”。

“老师,我害怕没有了爸爸。我还小的时候,爸爸就躺在床上,直到现在也没起来过。听妈妈说,爸爸病了,现在病情比原来还要严重。老师,我怕,我怕我没了爸爸,到那时同学们会笑我的,每当想起这事我就会哭。您说我该怎么办?”

这是班上自卑感最强的卢翠(化名)对我说的悄悄话。读完这段文字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深深地为她的遭遇感到伤心难过,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会帮她什么呢?我含泪写下了给她的回话:

“你爸爸躺在病床上,你伤心老师也很难过,但只会伤心和难过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现在你能做的就是要好好学习,每周末放学回去,就到他的床边跟他讲你在学校里是如何努力学习的,并把你学到的知识告诉他,这样他会很高兴的。你知道吗?人高兴起来,心情好起来,病就会慢慢地好起来的。孩子,别怕,有老师在,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老师,在学校里老师会把你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你的。相信老师的话,只要你努力就不会有人笑你,看不起你,加油!”

李剑(化名)是我们班对亲情最敏感的孩子,他父母外出打工已经有好长时间没回来了。我发现他每次有同学上台念关于爸爸妈妈的爱的日记时,他就会哽咽,啜泣。有一次在他写给我的悄悄话里,才让我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

“老师,我爸爸妈妈出去打工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我很想他们。每次周末放学回家,看见其他同学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玩,我就会很羡慕他们。看见他们有爸爸妈妈在身边,我就抬不起头来,心想有爸爸妈妈在身边真好。我真的好想爸爸妈妈,他们是不是不要我了?”

在这段话里流露出了一个孩子,在久别亲人的日子里是多么地渴望亲情。我隐隐地感觉到,他那幼小的心灵里每天都在流血。

“孩子,世上会有哪家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他们其实也是很爱你、想你的。他们之所以出去打工很长时间没回来,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回来,给你买新衣服,盖大房子,让你过上幸福的生活。你现在在学校里应该好好表现,好好学习,他们在外面打工才放心,才能赚更多的钱回来。老师教你一个好方法:假如你想他们时,就拿出你的日记本,把自己想对他们说的话写出来,这样你的心里就会好过起来了。

孩子,加油!学会战胜自己才是最棒的!

在挑灯与孩子们“对话”的每一个夜晚里,不知有多少个晚上,我熬到深夜,也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孩子们对我说的悄悄话让我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眠。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当我看到孩子们,因与我“对话”而有所改变时,在不断的“对话”中我和孩子们找到共鸣时,我感觉到我已开始拨动了他们沉寂的心弦,心中就会充满对教育的激情。

有人说“让你抱一块20公斤重的石头,过不了多时你就会感到沉重,烦心,但假如你抱的是20公斤重的你的孩子,却永远也不会有这样的感受。”在为人师的道路上,在与“春芽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的道路上,我一直在享受着后者给我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我愿独享这只属于我和孩子们的悄悄话的每一个夜晚。乘着童话的翅膀,让心飞扬。

乘着童话的翅膀,让心飞扬

记得上一届,我带的一个班,有老师来听课,课后听课老师跟我讲,我的课堂纪律太差,闹哄哄的,学生不尊重老师,不像上课的样子。当时我没有跟这个老师说什么,只是笑了笑。现在我经营的“春芽班”又开始“闹”起来了,我不知道会不会又被其他老师视为“课堂纪律太差”,“不像上课的样子”。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喜欢这种“闹哄哄”的课堂,因为在课堂上我不喜欢唯我独尊、我说了算。

但刚接手这个班时,我却被孩子们的“乖巧”,“听话”给吓懵了:课上孩子们齐刷刷的把手放在桌子上。回答问题只要班长一说,就没人能再说或敢说第二种,第三种看法;对课文重点段、句的理解和感悟是出奇的一致,无论我再怎么引导也无济于事,弄得我一头雾水、哭笑不得。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都是文学艺术精品,是孩子汲取精神营养最好的养料。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品读,应该是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生活背景,就有不同的感受和感悟才对。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对课文的理解如果没有自己的感悟和想法,这不仅对语文学习,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也是一种残酷的摧残。若不注意引导和培养,孩子涉世肤浅,生活经验本来就少,再加上今天的唯分数论英雄,背、记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升高会变得越来越无语和随从,没有自己的主见。

这是我从事语文教学近二十年来从未感到过的教育危机。接手这个班我尝试着用童书去打开这群孩子的心扉。记得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说过:“童书是打开儿童心扉最伟大的力量。”于是“春芽班”的“师生共同寻找心灵牧场”的“宏大”计划开始了。

“寻找心灵牧场”的童书阅读中,我和“春芽班”的孩子们共读一本书,一起复述故事情节;一起积累好词好句;一起讨论书中的主人公命运,一起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基于这班孩子刚刚学读课外书,我选取的都是一些浅显易懂的,孩子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书。诸如郑渊洁的《皮皮鲁传》、《鲁西西传》、《大灰狼洛克传》等。为调动孩子读书的欲望和积极性,使之来得自然,让孩子容易接受、乐于接受。我们从复述故事开始,把复述故事或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内容,作为本学期的读、说练习重点,积累好词好句次之。并把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最后一节课定为“故事会课”。迎合孩子的口味,适合孩子的认知水平,我们在愉快的讲故事、评故事中不知不觉地把读书和说话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这一切都显得自然而实在,没有任何强迫的影子。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里谈到:“自然发展一切事物都是从头开始的,开头虽然显得无关紧要,但是具有巨大的潜伏力量。”(《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第94页。)我想我们的共读一本书,共讲、评一个故事将是打开“春芽班”孩子们心扉的开始,真正步入他们漫长人生阅读的开始。我也相信这一开始将蕴藏着让孩子心性丰满、充满自信的巨大潜伏力。因为孩子们现在已可以落落大方地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口才”了,课堂也开始出现了“闹哄哄”的场面。其间我看到了他们的心在飞扬,这得益于童话这双翅膀的力量!

我坚信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生命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关系。美丽的鹅卵石的诞生是“水的载歌载舞”而不是“锤的打击”。

我喜欢“闹哄哄”的课堂,我爱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散发出不同的思维气息;爱孩子们在同一个问题里碰撞出不同的那闪亮的火花,即使它再稚嫩。

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对于孩子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只有让他们不断地品尝到成功的甜蜜才是成功之母。“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在某个方面表现优秀,你都可以获得一张奖状”,这一条规定早已写入“春芽班”的班规里。孩子们为了能在期末拿到一张证明自己优秀的“证书”,学期初都在各自的日记本里写下了各自的计划。

期末转眼就到,“春芽班”的颁奖“大会”也如期举行。孩子们最期待的日子应该就是今天。颁奖当天我早早起来,特意为几个后进的“特殊”孩子写颁奖词:

王应福同学,你个子虽小,但干班上的重活、脏活你总是抢在前面,本学期在“春芽班”的园地卫生上,随时看见你辛勤的身影,是你的勤劳维护了班级的荣誉。“春芽班”的全体同学应向你致敬!请接受本学期属于你自己的这份荣誉!

王成涛同学,你是“春芽班”的快乐天使,你在哪里哪里就充满欢乐、充满笑声,同学们都被你的幽默所折服,幽默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请接受本学期属于你自己的这份荣誉!

卢正发同学,你虽然是个走读生,但你从来不迟到、不旷课。常年单独跟奶奶在一起生活,回到家除了完成家庭作业外还会帮奶奶做家务。你学会了守时,学会了独立生活,学会了自理,学会了孝敬。请接受本学期属于你自己的这份荣誉!

“春芽班”的奖项“琳琅满目”,有学科学习进步奖,优秀班干奖,劳动能手奖,尊老爱幼奖,独立自理奖,讲究个人卫生奖,文明礼貌奖等等,获奖理由除了凭“”兑换外,有的是同学推荐的,有的是自荐的。每周一班会课时,我们讨论的重点就是上周每个同学,应该在哪方面获得“”的事。这样的会不亚于民主生活会,孩子们各抒己见,热闹非凡。

我和孩子们共同营造的班级文化是“做最闪亮的自己”。在我的眼里“春芽班”没有差生。作为班主任,我没有也从来没有想过用班上的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和本校 全乡的平行班级作比较。当然也从来没有让孩子用自己的一张试卷和班上的任何一个同学比高下。在成人的社会里,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我们都很清楚:我们不敢跟任何人比,一比就会给自己带来不良的负面效应。正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唯一能比的是自己和自己比,用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比。所以我常常提醒和鼓励学生,要敢于和自己比赛,看自己今天是否比昨天更努力?这个月是否比上个月有进步?这个学期的“”是否比上学期的“”多?“春芽班”没有竞争对手,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

“春芽班”54个孩子就有54种性格,54个不同的情商和智商。若只一味的把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他们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未免打击的面太大?我始终坚信,他们都是优秀的,以后一定会在生活的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不单需要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需要造卫星、火箭的大国工匠,也需要经商的小生意人,更需要扫大街的清洁工人。但无论从事哪个行业的人,社会所期望的是他们必须有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只有他们具有这样的品质和人格,才能为社会做出有益的事。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要为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结果使这些选手光荣显耀,站在众人的头顶上,伸出手来,受众人供养。

面对“春芽班”54个孩子,我秉承的是“训练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不是“挑选少数选手光荣显耀”。“春芽班”不唯分数论英雄,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评价规则。懂事的孩子们还常常为我担心,“我们班的语文、数学成绩比不上人家,老师您就不怕挨批评,受惩罚?”我说,现在我因为这个挨批评受惩罚不怕,我怕的是你们现在在“春芽班”学习没有快乐,不感到幸福,怕以后你们走到社会,挨批、受罚。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每个生命都有他闪亮的一面,每个闪亮的生命都值得点赞。抓住孩子的闪光点,激励他,他就会把这个闪光点发扬光大,把这个闪光点融入他的身体,变成他的血液,最终让他受益终身。作为孩子以后人生的引路人,开启他们人生智慧的启蒙者,有必要也有义务为每一个闪亮的生命颁奖!

供稿:马

供稿:沈正良 汪斌

来源:七乡文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家在砚山

01

联系我们

投稿爆料:Yanshan7077(微信)

02

家在砚山平台

留言区抖起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4637bd541830bb18e6579c90abac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