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血压防治指南,在2022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更新。
这份指南旨在为医师提供科学、实用的高血压防治建议,以减轻高血压对公共卫生的负担。
成人高血压定义为:
门诊血压测量值收缩压≥140毫米汞柱(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平均值收缩压≥130 mmHg和/或舒张压≥80 mmHg;
家庭血压监测平均值收缩压≥135 mmHg和/或舒张压≥85 mmHg。
1. 食物:
2. 药物:
这里列举的只是一些常见的食物和药物,个体对它们的反应可能有所不同。如果您有高血压或正在接受治疗,请咨询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以了解哪些食物和药物适合您,并遵循他们的指导。同时,维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于控制高血压也非常重要。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的诊断通常是基于多次在不同时间下测量的血压值,具体标准如下:
1. 血压测量
2. 血压测量次数
3. 血压水平
4. 自我监测与门诊监测
5. 动态血压监测
6. 其他检查
这些诊断标准有助于及时识别和治疗高血压,从而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治疗的目标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非药物治疗是高血压管理的基础,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主要包括:
1. 健康生活方式
2. 心理社会因素干预
减压、放松训练、行为疗法等,帮助应对生活压力。
3. 睡眠管理
保证充足的优质睡眠。
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压未能达到控制目标,需开始药物治疗:
1. 选择适合的药物
主要的抗高血压药物类别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以及直接肾上腺素抑制剂等。
2. 个体化治疗计划
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并发症、共存病、药物耐受性和偏好来选择药物。
初始治疗可单一使用一种药物,随后根据血压控制情况和患者反应调整剂量或联合使用不同机制的药物。
3. 血压控制目标
通常建议将收缩压控制在140毫米汞柱(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90毫米汞柱(mmHg)以下。
对于某些特定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慢性肾病患者等,可能有不同的血压控制目标。
4. 监测与调整
定期监测血压,并根据血压控制情况和药物耐受性调整治疗方案。
综合评估心脑血管风险,必要时调整治疗策略。
5. 并发症管理
检查并管理与高血压相关的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风险。
6. 长期管理
高血压病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病,患者需与医生合作,持续跟进和调整治疗。
具体的治疗计划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遵循医疗专业人员的建议,并定期复诊和监测血压。
以下是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内容总结的一些预防高血压的措施:
1. 健康饮食
增加膳食中的果蔬摄入,减少油脂和盐的摄入量。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减少饮食中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2. 限盐限酒
减少食盐的摄入量,成人日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5克。
适量饮酒或者戒酒,男性每日饮酒量以不超过25克的酒精为宜,女性以不超过15克的酒精为宜。
3. 增加身体活动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者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
结合肌肉力量训练,每周至少进行2天。
4. 保持健康体重
目标体重指数(BMI)在18.5到23.9之间。
腰围男性应小于90厘米,女性应小于85厘米。
5. 戒烟
不吸烟,并避免吸入二手烟。
6. 精神状态调节
减少精神压力,学习压力管理技巧。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7. 定期监测血压
定期自我监测血压,特别是有高血压家族史和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人群。
8. 及时就医咨询
如出现血压升高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上述措施可以帮助个体降低患高血压的风险,并且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来说,这些措施也同样重要,有助于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风险。重要的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需采取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必要时借助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