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 | 数据说话,俄乌冲突并没有让2022年的防务企业赚大钱

2023-09-04   看航空

原标题:早读 | 数据说话,俄乌冲突并没有让2022年的防务企业赚大钱

“一周热点”

8.28-9.4

在这里

看全球航空

点击此处,聆听本期早读

俄乌冲突的推动力初步显现

自俄乌冲突爆发后,不出所料地推动了全球防务市场的快速增长。很多国家都在“紧急”增加国防预算开支,特别是欧洲地区国家。

但通过榜单数据来看,这数千亿美元的新增军费预算,对行业的影响并非立竿见影,而是趋于长期的——起码需要三到五年时间的“消化”,这些国防预算的增长才会转化为这些防务企业的营收增长。

在俄乌冲突、国际地缘政治动荡的2022年里,防务企业的业绩增长并没有如预期的那般突出。

早读 | 2023防务百强出炉,未上榜的企业是走向辉煌还是濒临破产?

在2023年度的全球防务企业100强榜单上,这一百家公司在2022财年里的防务业务总营收为5340亿美元,同比上一财年的5950亿美元来说,下降了10%。

此外,前100家公司中有49家报告称,从2021财年到2022财年,防务业务的销售额均出现了下降。

这份防务百强榜单上,有49家的2022年业绩同比上一年下降,幅度小的是数个到十余个百分点,但也有日本川崎重工这样,锐减了43%的企业。

今年上榜企业营收下滑的另一个体现是,去年百强榜单的上榜门槛是5.944亿美元,而今年则降为了4.435亿美元。

对于上述下降现象,既有归因于“2022年里增加军费开支的政治承诺尚未落实到向防务企业付款”,也有分析强调上榜百家公司名录与往年不同(也包括一些本该上榜企业未上榜)、国际汇率的波动、并购活动以及个别公司自身经营原因等因素……总之,这并不意味着行业整体出现了疲软。

而我们也确实看到,从2022年到现在,资本市场对防务行业、上市防务企业的“即时反馈”是“买入”。

据防务新闻报道,美国资本市场上的SPADE防务指数中的54家美国上市公司,目前的市值总额为1.25万亿美元。

“尽管美国大盘下跌近20%,但超过40%的国防股股价仍出现了两位数的百分比上涨。”

这其中又以ATI公司(上涨87%)、马克萨尔科技(上涨75%)和诺斯罗普·格鲁门(上涨41%)的表现尤为突出,领涨美国股市防务军工板块。

与此同时,买入了这些军工股的基金管理机构的资产也水涨船高,比如景顺航空航天与防务交易所交易基金(Invesco Aerospace and Defense ETF)所管理的资产总值增长了两倍,接近20亿美元。

ATI公司(此前名称为阿勒格尼技术),是全球四大航空钛供应商之一。那么,在去年行业龙头俄企VSMPO-AVISMA被制裁后,ATI公司股价应声而涨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供应链老问题的新希望

对于“2022年防务企业业绩并不突出”这一现象,防务新闻的报道分析中还强调了“供应链”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

在2022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和2023年初,许多大型主要防务企业依旧在被“供应链中断”所困。这一问题再叠加劳动力短缺、原材料短缺或价格高涨等因素(也被媒体形容为“新冠后遗症”),又进一步被俄乌战争、通货膨胀带来的冲击震荡所放大,情况变得更糟。

防务新闻格外强调了,榜单上业绩数据是统一以美元为单位,考虑欧元等币种与美元之间的汇率浮动,这不可避免会带来数据上的偏差(比如2021年底美元兑欧元汇率约为1.13,但2022年底就将约为1.07),继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一些非美国公司业绩动态的判断。

而在2023年,一些企业的产能提升目标依旧未能如愿,无法满足当下俄乌战争中对乌武器援助、多国扩大库存或重新补充库存的需求。

但乐观来看,随着这些供应链问题得到解决,企业终于熬过产能爬坡期后,将会有订单履行交付、新订单纷至沓来等更多好消息,并最终转化为企业业绩上更为亮眼的财报数据。

俄乌战争中,炮弹、导弹、小型无人机都成为战场上的高耗品。

另外,展望不远的未来,随着俄乌冲突进入一个新阶段(不论是“僵持”或是“谈判”),西方国家必会将集中精力于重新补充几近搬空的库存,着重围绕俄乌战场上海陆空新老装备的表现、战争样式之变等来重新评估未来装备需求,围绕自身地缘环境之需来更有轻重缓急地推进新式武器装备的开发。

届时,不论是资本市场上的防务军工股还是这些企业的业绩数据,都将迎来一轮利好性大涨。

最大甲方的采购变革

同样是为了应对俄乌冲突的影响,美国各方开始焦虑于“美国防务企业的产能供应不上俄乌战场前线消耗”,呼吁美国国防部进行采购改革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作为全球防务市场上最大甲方——五角大楼,以何种采购程序、采购模式来购买武器装备?如何和这些防务企业做生意?相关改革措施的讨论可谓是争论不休。

早读 | 俄乌冲突下,美法国防工业将迎来怎样的变化?

最近,相应的改革进度似乎被按下了加速键。

对于改革方案,我们粗浅地摘出了一个要点:“给中小企业更多机会”,特别是那些专精于装备现代化计划中核心关键技术的中小型防务企业。

“五角大楼在考虑投标时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而不是条件反射地去选择那些长期主导市场的巨头企业。”

对于这一点,在俄乌冲突初期凭借“弹簧刀”巡飞弹名声大噪的航空环境公司似乎有所体会:

“趋势已经转变,美国国防部已经更加开放地寻求像我们这样的公司来更多地参与(竞标),在这些技术问题上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Kratos公司在防务百强榜单中排名第88名,防务业务收入从上一年的5.68亿美元,增长到6.24亿美元。

早读 | 全球防务百强出炉,“优秀生”、“后进生”和“转学生”是这样产生的

在2021年的百强榜单观察中,我们就提及了Kratos公司,而今年该公司则是话题焦点之一。

同样,近年来凭借XQ-58A“瓦尔基里”成为美国“忠诚僚机”代言人的Kratos公司,其无人系统部门负责人史蒂夫·芬德利(Steve Fendley)也在采访中表达了类似观点:在5年前,该公司最好的出路是向国防部供应子系统的零部件,而后再由防务巨头企业来将其纳入主要系统之中。

而现在,像Kratos这样规模的公司已经有机会从国防部直接获得子系统的合同。可见的是,未来中小企业可能很快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在主要系统上与巨头们展开竞争。

美国空军对这2架‘瓦尔基里’的采购和测试表明,该公司和其他规模类似的公司正在迎来更多新机遇。”

美国空军的“协同作战飞机”(即“忠诚僚机”)计划,竞标参与者既有Kratos公司的XQ-58A,也还有波音(MQ-28)、洛马“臭鼬工厂”等老牌防务巨头的参与。

同样迎来新机遇的还有新创公司Jet Zero,在8月中旬,美国空军宣布选择该公司来在2027年前建造一架翼身融合(BWB)技术验证机。

计划4年后首飞,美国空军加速推动大型翼身融合飞机研制

美国空军称:

“使BWB这种革命性成熟并展示其功能,将为军事中的空中加油、运输和商用航空提供未来空中平台的更多选项……迅速、高效、远距离地运送部队和货物是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的关键能力。翼身融合飞机有潜力大幅降低燃料需求,增加全球覆盖范围。”

不同于传统的机身+机翼的设计,BWB将机身融入高展弦比机翼中,将气动阻力降低了至少30%,并提供了额外的升力。由此将实现BWB更远航程、更长留空时间和更高的有效载荷交付效率,而这些能力对降低后勤物流风险至关重要。

那么,受到五角大楼垂青的Kratos和Jet Zero公司,它们身上又有着怎样的特质?是真的意味着中小型公司在防务市场上迎来了发展红利期吗?下期我们继续聊。

广告:

排版:陈奕煊

策划 | 文案:郑宇航

编审 | 监制:武晨、王兰

看航空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点击卡片即可获取全文

纵览2022全球航空航天业营收成绩单,谁执牛耳?谁获利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