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猎人》后,花总又搞了个大的

2023-11-09   桃桃淘电影

原标题:《口罩猎人》后,花总又搞了个大的

2023年9月的某天,花总决定带着拍摄设备穿越巴西圣保罗的毒品一条街。

他雇佣了两个保镖护送他。

而这两个保镖,其实是放假来做兼职的军警。

但保镖和拍摄团队都有些紧张不安。

毕竟,此刻是圣保罗最典型的“魔幻现实”场景:

在巴西警察局不远处的毒品交易街,街道两旁是醒目的黑帮涂鸦,鱼龙混杂,凌乱不堪,有正在进行中的毒品交易,也有手持刀械的行人,偷抢拐骗更是家常便饭。外国人来此地的第一件事,就是雇保镖。

但花总却还是很淡定:“再不拍天都黑了。”

这是花总最新出炉的纪录片《深海》的开篇场景。

《口罩猎人》那般浓浓的谍战片味儿,又起来了。

熟悉花总的人,都知道过去十几年间,他一直活跃在社交平台,鉴表、写装腔指南、揭露世奢会、揭穿五星级酒店的卫生乱象。

2020年疫情期间,他拍摄的纪录片《口罩猎人》,切入点新、准、狠,迅速地火出圈,并引发了广泛讨论。

2023年5月,花总在越南拍摄的纪录片《出海》上线,影片记录了几位中国人在越南的创业故事。他们有的身家过亿,也有的在坚守与放弃的两难中挣扎。

不到半年,花总又双叒叕地搞事情了。

他这次的纪录片《深海》,带来了一个企业出海与全球化的故事。

企业出海?全球化、国际化?

乍看,都是大词。

这个选题貌似难有《口罩猎人》那般的极端猎奇和惊心动魄,也很可能缺少《出海》那般对创业者生活缝隙中的细碎挣扎与小小成就的细腻描摹。

坦白说,这也是拍摄初期花总自我怀疑。

我们普通人也大都与花总一样,对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冲突时代,中国企业出海这种经济话题带有偏见性想象。要么是觉得事不关己,要么是为之附丽了宏大叙事的色彩。

但《深海》带来了全面复杂、打碎刻板印象的真实呈现。

它绝不是伴随着波云诡谲的国际风云的、高歌猛进式的宏大叙事,更多是细碎具体的、全面而多层次的铺陈与描摹,真实有趣地为我们呈现了中国企业深海搏击的成就与不易。

《深海》延续了花总纪录片一贯真实、大胆、犀利的风格基点,如果说其他同题材纪录片如《美国工厂》有鲜明的二元对立或褒中贬西色彩,《深海》这般拒绝二元对立和宏大叙事的商业纪实纪录片着实少见。

客观、复杂、多元、立体是《深海》的核心。

影片主要以联想为样板,描摹中国企业在海外顽强生长的复杂境况,介绍了联想在巴西圣保罗、匈牙利布达佩斯、墨西哥蒙特雷三个地区的产业链布局与经营管理的经验探索,分为《逆流而上》《浪潮之下》《一条舢板》三个部分。

在中观层面上,影片聚焦企业出海的经营管理策略,访问对象有中欧创新基地的首席代表,有联想乌洛工厂厂长,联想在墨西哥工厂的高级制造经理,也有中方跨国建厂的企业家,中国商会的会长……

而在微观层面,《深海》则更追求不期而遇带来的思想碰撞。

采访对象可以是恰好碰到的,从中国飞来提供技术教学的工程师“教练”。

也可以是随机抓取的,在乌洛镇联想工厂上班的匈牙利小哥。

还可能是1995年就出国淘金的,布达佩斯路边的拉面馆老板。

不仅多地域、多场景,采访对象也相当丰富灵活,既真实又自带猎奇色彩。

因而《深海》首要的吸引力便是相对清晰、绝对杂糅的复调结构。

影片对中国企业出海、全球化、中外经营差异、企业文化、劳资关系,包括不同地域不同职位的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价值观、生活的焦虑感、个人认同等多个维度和议题上,充分呈现了各自的立场和认知,进行了富有争议的建构与赋意,增加了纪录片的叙述张力。

如果说《美国工厂》中建构了“管理与技术的领先者”的中国企业形象,美国员工则领了一个相对糟糕的负面的集体形象。

而《深海》却通过多维、轮替的平衡呈现,拒绝这种矛盾与对抗。

为了便于读者理清线索和逻辑,先来讲讲这部纪录片的三个部分:《逆流而上》、《浪潮之下》、《一条舢板》。

第一集《逆流而上》主要介绍了匈牙利的地缘问题,以及联想在乌洛镇的工厂。

匈牙利这个国家在500年的历史上从未打过胜仗,从一战、二战到后来招商引资的发展中,是一个“每一次都出错牌”的国家,随着长期的经济不景气,匈牙利人眼中也有股莫名的自卑感。

而如今随着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冲突,地处东西方交流中心的匈牙利有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通往欧洲的一个门户,去年年底中国在此处的累计投资已经是150亿欧元。

乌洛镇的联想工厂,2天内就可以把产品运输到欧洲的任何一个角落。

这里平均每分钟下线一台服务器,15秒下线一台工作站,这些帮助联想成为全球最大的高性能计算机厂商。

并且,你很难想象,这个工厂是在全球疫情期间花10个月就建好的。

乌洛工厂还埋藏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时间胶囊”—— 埋着彩带、一张现金、一个N95口罩,以及10年后对发展成就的期待。

总之,在匈牙利非常不一样,与中美贸易战的焦灼不同,这里一切充满希望。

第二集《浪潮之下》,则将镜头对准了墨西哥的蒙特雷。

在蒙特雷,基本上每周都有2拨中资企业要迁过来。

为应对可能爆发的剧烈摩擦,中国链主带领产业链上大小企业在此安营扎寨。

两年前77美金每平的一块地皮,2023年初已经涨到170多美金。

为什么突然之间变得炙手可热?

关键也是两年前中美关系的变化,蒙特雷因临近美国边境而成为热土。

《浪潮之下》中最有趣的,莫过于花总带我们窥探了高价值服务器(至少30万美金/台)的运送过程,货车司机面前的“青蛙监控”与暗中的护航队伍,就像警匪犯罪电影一样。

聚焦巴西圣保罗的第三集故事《一条舢板》,是全片的华彩。

花总用近乎黑帮片、警匪片气质的人文环境采写,勾勒出中国企业出海所面临的真实环境——多元、变幻、复杂。

如1987年便来巴西的巴西华人协会会长叶周永所介绍的:

在巴西偷跟抢就跟家常便饭一样,巴西的营商环境异常混乱。

花总也调侃道:巴西像十里洋场,大家过来都相当许文强当丁力。

而实际上,要融入到这个土地上是非常不容易的。

那么中国企业来巴西后,实际的“历史”是如何呢?

伞兵空降之后,存活率又有多高?

当下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共存的时代,企业出海的布局是如履薄冰的。

最初几个汽车品牌都没有成功,折戟沉沙的企业大都因为水土不服。

联想巴西工厂高级项目经理余隽,坦诚2011年他们的第一个项目就失败了。

尽管他一直不愿意用“失败”来作为一个结果描述。

余隽总结当时失败的原因,是战略政策问题,对巴西市场pc产品的吸收力预测错误。

而靠着收缩规模,他们在2015年又站了起来。

可见进化也不一定是往大了走,可能是收缩规模、以退为进,适应当地市场是关键。

花总难掩笑意,他就喜欢这种几经蹒跚的、踉踉跄跄的成功故事。

这才是真实。

“所有大陆的公司在国外投资,不会是百分百的一个阳光大道的成功故事。”

因为,“他们只是把他们的伤疤藏起来了。”

毕竟在中国企业深海搏击的过程中,全球化的供应链是最难做的,而中国经验不能直接复制。

适应,共生,进化,才是真理。

这一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花总和余隽对话时,彼此脸上饶有深意的表情。

“所以在出海的过程中,每一道题都是送命题吗?”

“应该是这样的吧,我觉得。”

每个人都是普通人,谁也没有上帝视角,大家都需要非常谨慎。

因而,花总也一改拍摄初期的些许不屑和傲慢,伴随着纪录片的拍摄过程而不断更新认知:今天的全球化,世界到处都是沼泽。原以为全球化是高歌猛进的,后来才发现到处都是委曲求全、要靠运气、韧性来维持。

中国每一个企业向外走,并且做大,都是一个皱皱巴巴,同时坚忍、打掉的牙往肚里咽的故事。

他们只能用小舢板,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极其威仪的航空舰队。

但你又怎能否认这样闯关式努力,不是更精彩的呢?

中国企业出海虽不是高歌猛进的资本游戏,但它处处体现着中国人静水流深的商业智慧。

比如跟随联想在海外布局而在墨西哥设厂的一家新材料企业光大同创,主要是为电子产品提供包装、组件等配套,是联想的供应链企业之一,光大同创缺人的时候,联想直接从生产线调配30人给光大同创,这就是非常灵活、深海共进式的处理方式。

而这家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又是如此具体,比如将电脑包材厚度从1.6改成1.2cm。

很多看似闲笔的细节,也让人感喟。

比如,联想墨西哥工厂高级制造经理亚历山大,他出身于贫民,从小学拳击,也5点起床卖面包。他在联想工作25年,如今从一个学拳击的小伙一路成长为联想的高级制造经理。

这个闲笔中的励志意义,不分中外。

都仅仅事关普通人的梦想与持之以恒的奋斗过程。

以及,你未曾想到的全球化过程与普通人幸福感关联的,一种版本的真实故事。

就如片中另一位不起眼的年轻的采访对象,作为客情维护、第一次被派驻巴西的华勤技术工程师陈磊,或许能在巴西书写自己另类的成功故事。

而比陈磊更年长的老杨,则见证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光大同创工作了12年,他已经取得了相对意义上的成功。在光大同创的聚餐上,我们不难捕捉到他的雀跃、坦诚,对自己现阶段的满足感,和对中国企业深海搏击成果的自豪感。

这些都应了花总的总结:我们在谈论这个东西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到一种资本游戏,跨国投资,都是为了特别宏大的一个利益。但实际上来说,它联系到的,又是很具体的,大家的幸福感。

在当今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行的局面中,纪录片《深海》所关注的企业出海、全球化与国际化的故事,更显重要,也更值得一看。

你看完便会恍然,原来这些“大词”的背后是一个个具体普通的人,靠着一条条小舢板,努力搏击,一点点开拓、积累,所成就的。

于是,这又回到《深海》片头的引语:普通人也应该思考宏大的问题。

因为像全球化的背后,关联着每个个体具体的、更好的生活。

而在脱钩断链的挑战下,宏大问题的背后是一群平凡、清醒却伟大的身影。

他们的普通都是不寻常的,也更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