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快速向前滑动的当下,网购、小时达、买菜平台,早已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线上购物的快捷和便利重构了整个零售业,被冲击的传统零售正在隐身。
曾经如城市毛细血管般遍地开花的便利店,成了偌大城市的点缀,零星供给着那些急迫但微弱的需求。
曾经人人想开便利店的梦,成了一个时代结束的标志。
没能一路高歌,是事物发展的必然。
但那些藏在资本背后,平凡的苦与泪就真能当做看不见吗?
隐形的便利店,无声地哭
早年的便利店,叫小卖铺,大多都是夫妻店。
琳琅满目的商品堆满整个货架,挤得本不宽敞的通道更狭窄了。
铺子里的灯光有些昏暗,安静地像要陪着整个城市入睡。
图源:东方ic
只有收银台对面挂着的一台老式电视机,仍然喑哑地发出些微对抗的杂音了来宣誓自己的存在。
沉静了一整个白天的小卖铺,到了晚上才勉强有些烟火人气。
下了学的孩子,结伴买上两包辣条;来买酱油的中年人,会捎带手地买上一包烟;陪在门口玩玩具摇摇车孩子的奶奶,趁着间隙进门唠两句家常。
早些年,这样一家小店,能维持几代人的生计。
科技涌动着潮流,给小卖铺带来的只有“便利店”的新名字,和一个不需找零的二维码。
在自营便利店大退潮之际,美娜还是选择了这一行。
上了年纪以后,找工作的压力更大了,再加上家里还有小孩要照顾,美娜思来想去就靠着自己早些年当过便利店店员的经验,在自家小区开了间铺子。
在这之前,美娜也想过直接加盟大品牌,省心又有保障。
可当她在网上一个又一个条件筛选过去,无论是罗森、全家这种外资连锁,还是美宜佳、好客士一类的本土知名品牌,加盟的门槛都实在太高。
图源:受访者供图 “711加盟模式”
在美娜的眼里,这是妥妥的无底洞。和家人算了一周的帐,还是决定自己开间小店。
她在网上搜了一些自营老板的经验帖,日入过千的流水让美娜重新拾起信心。
开业以后,恢复理智的美娜给自己做足了心理准备。
她不指望能转上什么大钱,只要能回本赚个生活费也就满足了。
然而,现实还是给了美娜迎头一击。
——没人,还是没人。
铺面并不起眼,开在小区里面,谁想来买东西都需得绕上一绕。
可是没办法,门脸铺面的租金要比这高出了快一倍。
没有顾客就意味着,压货的情况时有发生。
商品库存占了整个投资资金的60%,一旦货品因积压而过期,这钱只有自己担着。
尽管关系好的品牌方业务员会处理压单退换,但每一次美娜都要赔着笑脸去拉扯一番。
半年以后,小区外出现的一家便利蜂,让本就不多的客流变得更少了。
闲下来的美娜,总会去便利蜂转上两圈,她想看看这个“抢了”自己生意的品牌到底有什么魔力。
相对更丰富的货品种类、动不动就举行的打折活动、大品牌背书的质量保障,自家小店不及连锁店的每一个优势都重重地砸在美娜的心坎。
便利蜂的出现,着实让美娜的危机意识拉到满格。
可尽管知道蚍蜉撼大树的结局,她也不得不考虑“自救”。
她看店里的热食卖得好,自己也开始琢磨:“上网买点速冻自己加热也不麻烦,总会有吃腻了便利蜂的人选择自家吧。”
想法还没落地,只是和相熟的顾客聊过,就被对方劝着放弃了。
“这吃坏了,保准找你麻烦。”
“别搞了,你没想过费力做完卖不出去咋办啊?”
“热了凉、凉了热,咱没有经验干不得啊。”
美娜终究还是选择放弃,她确实无力承担后果。
连锁品牌挤压着小店的生存空间,在夹缝中生存的老板们连个还手的余地都没有。
尝试过自救,到头来也只是于事无补。
后来,有买菜平台找到她做社区团购的团长,美娜又燃起了一丝期待。
本着能吸引多一个消费者就多一条销路的想法,美娜没怎么过多考虑就接了。
“顾客不从我的链接下单,我是拿不到提成的,平台下单的基础佣金只有几毛钱”,美娜的算盘落了空。
或许是因为价格优势或许是商品力的优势,总之,习惯在平台买东西的人,是不会在店里顺手买点什么的。
可惜,美娜明白得太晚。
干了快一年,几乎日日亏本,连房租都没能赚回来,更别说本金。
可日子总要过下去,赌上全部家当的店面更不可能说盘就盘出去,美娜还不敢轻易死心。
但美娜不是没想过那一天,“好在店里大多都是一些日杂品,就算真有一天干不下去了,以进货价或者更低价处理掉也好。”
如今美娜坐在小小的柜台前,继续守着她的小店,像被困在笼中的鸟。
她神色落寞,有些自嘲,说总感觉像是投钱给自己买了个死工作。
自营便利店这种传统模式,并非一夜间消亡的。
在新模式的对冲下,为了自救,开设自提点、做团长,可每一步都精准无比地成了新零售平台的棋子。
这样的自营老板,不止美娜一家。
她手机里有个群,里面聚集了一大批天南海北的店主,每天分享自己的流水,抱团想破局的新办法。
可出路到底在哪,谁也看不见。
不信邪的老板,趟上加盟的坑
在商品力是当今零售业唯一核心竞争力的后消费时代,自营便利店越来越隐形,却让连锁便利店找到了一种春天。
便利店作为稳定铺开又强势存在的城市纽带,可以更好地整合上下游产业链。
于是,红杉、君联等巨头资本集体下场砸钱,让遍地开花的连锁便利店再一次被抬上即时零售的牌桌。
或许,每个国人心里都有一种“便利店情结”——
不同于自营便利店自带浓烈的时代感,连锁便利店更像一个更加精致的温柔乡。
整齐的货品、恰到好处的灯光,像是为繁忙运转的城市里疲惫不堪的年轻人留了最后一丝体面的生存地。
它们分散在栉比大厦的最下层,停留在小区门口最显眼的那一处,安静地等待着每一个早出晚归的人。
不像是自营便利店只会售卖包装商品,关东煮、包子一类的特色鲜食深受来不及做饭的打工人的喜爱。
图源:罗森上海
其实早在2016年,就已经刮起了连锁便利店的风。
广东的美宜佳、安徽的邻几、山西的唐久、四川的红旗......每一个地域都涌现出本土的便利店龙头品牌。
而3年前,盘踞在一二线的外资便利店也开始积极地拓展下沉市场。
巨头资本向下伸出的手翻起风潮,让尚未被瓜分的蛋糕成了所有人都想品尝的珍馐。
当罗森等外资便利店一路向下沉走去,以美宜佳为首的国内便利店也抓住东风拼了命地向上挤。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消费者平均到店的消费金额为44.8元——对于即时零售业来说,这显然不是一笔小数目。
借势而为,是资本市场最擅长的手腕 。
截止今年上半年,美宜佳以30008家门店数位居便利店门店规模的第一位。
然而仅仅凭借品牌们短时间动辄上千的开店数,真的就能印证便利店加盟的爆火吗?
图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走进连锁便利店逛上一圈,也许会看到无限扩张盛景背后被隐藏下来的秘事。
“本想着加盟有人手把手教不用操心,没想到该操的心一点没少”,就为图个省心的向雯,可被加盟方坑惨了。
避坑指南刷了又刷,做足了功课的向雯在品牌的官方平台上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当晚就有自称是美宜佳的咨询师来了电话。
热情又详细的介绍,让向雯慢慢放下戒备。
在听出来向雯被五六十万的投资成本吓退时,咨询师没表现出丝毫的不耐烦,反而热情地推荐了其他连锁品牌。
这时候向雯才意识到,来电的不是美宜佳的官方,而是其委托的第三方平台。
对方按照向雯的需求,给出了两个方案。尽管向雯有些被说服,但毕竟不能靠着血气之勇拍着脑门决定,向雯给出了再考虑考虑的回复。
在意向期,加盟方的确热情,但这种热情总是过火。
一天三次的电话,不停地劝说向雯,磨着她先去总部考察。
用其他加盟商的签约进度,软绵绵地给向雯释放无形的压力。
决定加盟以后,套路开始一桩桩浮出水面。
在选址时期,品牌承诺“免费选址”但是临了又说需要预付选址老师的车费、住宿费和餐费。
等所谓的选址老师到了,二十出头的楞头小子让向雯的心又提了起来。
带着向雯在网上筛选了几个店铺信息,就带着她跑现场。没有人流调查,也没有商圈分析,光是凭眼睛一看就给了向雯一个“靠着经验”总结出的答案。
向雯有些恼怒,但似乎也只能半信半疑。
“向姐,咱们要是考虑的差不多了就把选址定了。把不然我在这多待一天,咱们也得多承担一天的费用不是?”
看到向雯的态度动摇,对方的下一波攻势立马就跟上了。
尽管留了心眼的向雯,拿出前期的录音用免费选址的说法去质疑,但对方立马就换上一副“公司的决定,自己也没办法左右”的为难样子。
就这样,向雯稀里糊涂地和房屋代理人签了合同。
向雯不知道的是,不及时地据理力争只会换来更深的套路。
装修的时候,总部要求统一采购门脸装潢和各种设备。但在前期沟通的时候,向雯并没被明确告知设备的采购费竟高达几万。
社交平台上,同品牌的二手设备全套下来才只有几千,向雯提出要自己购买,可品牌执意要求要在总部统一采购。
两相争执,向雯自然拗不过品牌的攻势。
装修得进度很快,不到两周就到了开业的那几天,向雯一脸的喜气被一盆冷水劈头盖脸地浇灭。
“开业要交开业费”,新店筹备费和各种横幅物料加起来又是一万块钱。
向雯对这种隐形消费已经麻木了,想开店赚钱,就要先被人赚上一笔。
开业当天也的确有总部派来的人来帮忙,与其是帮忙,更像是一个过场。
上午帮忙摆了下货价拍了几张照片,吃过午饭就急匆匆地找了借口走了。
再后来的一切,几乎称得上“修行靠个人”。
便利店加盟的利润分配规则,早就由总部制定好了。
渡劫一般地扛过了前期的种种套路,不仅要独自承担惨淡的营业额,还要眼睁睁地看着品牌抽出四成毛利。
而签了合同的加盟商除了服从,没有别的路可走。
可见资本的故事,只是上层的玩法,被困在加盟深坑里的老板,有苦说不出。
这看似一片向好的便利店加盟的春天,实则要用无数个寒冬去解构。
我们不得而知的是,在无数心甘情愿的主动里,又有多少的被动呢?
攻城的折扣零食,难过冬
在下沉城市里,日杂便利店模式早已悄悄生出一个全新的分支,势头正猛。
作为资本的新宠儿,折扣零食店从垂类切入分了便利店的蛋糕,然而叫嚣的新蓝海真的飞得起来吗?
好想来、老婆大人、零食很忙、赵一鸣零食,像是小县城里突然升起庞然大物。
图源:零食很忙官微
落地窗内灯火通明、琳琅满目,相对高级的氛围为平静惯了的小城营造出一种后天的新鲜感。
“我们超便宜”“会员日享折上折”,常年打折的醒目标语,让人一眼望见就心生欲望。
关大海在加盟折扣零食店前,在自家县城的两家折扣零食店蹲了小半个月,每天都能看到来往不绝的人流,提着大包小卷的购物袋走出来,
趁着买东西的当口和店员闲聊,打探出的信息更让他确信这实在是一门好生意。
直到入行以后,关大海才发现开间折扣零食有那么多讲究。
和陈列拥挤的便利店不同,折扣零食店想要开起来的第一个门槛就是要“足够大”。
少说一百五十平,是品牌加盟方给出的第一个入门条件。
“给消费者营造出一个逛的体验,而非目的性十足的即买即走。”
除了店铺占地,从灯光到货品排放,再到折扣标签要怎么写才能吸引人,每一个细节都要照顾到。
便利店对这些的要求不高,但事实上杀出重围的密码就是在细节中见真章。
有过门店经验的关大海,并不想一味地做加盟品牌的傀儡,他有自己的考量。
“店里的东西肯定是便宜的,但说实话力度也比不上网购,但我们这种店拼的不就是一个即时消费。可能一个氛围在了,一个冲动就买了不少。我发力的就是这个消费心理。”
做回头客的社群、在平台引流,关大海自己琢磨出来不少小有成效的方法。
图源:赵一鸣零食
每次一办活动,店里人头攒动,店外排起长队,饥饿营销的法子在小城里着实好用。
对价格高度敏感的消费者,谁不希望可以碰到便宜呢?
然而,当同质化的商铺在小城趋近饱和,承载力自然会分散客流与销量。
对于折扣零食的加盟商来说,这片新蓝海不算是可以安心躺平的舒适圈。
主打薄利多销的折扣零食店的毛利率通常都压得很低,客流就是兵家必争的头等大事。
看着对家的客流如汇自然着急,便想上更多货源,也想着去做更多的优惠活动来拉人。
图源:东海证券
然而,价格战一旦打响便无法回头,是盈是亏都没有定数。
一旦亏损,所有的后果都要由加盟商来背负。
两家相争,战局焦灼,可终有一日,必有一伤。
不是关大海,就是另一个关大海。
尚可以勉强可以撑下去的折扣零食店,能不能熬到下一个春天,一切还未可知。
有人说,加盟是属于勇敢者的游戏。
在他们的故事中,能看到有人痛苦地挣扎在自己的选择里,也有人仍旧愿意抱着小小的希望努力着。
总之关于便利店这一行当,无论自营还是加盟,都像是一场赌局,赌上全部家当去换一个未知的未来。
然而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资本们逐利而来,便也会逐利而去。
在这场跑马圈地的游戏中,被卷入烈火的人们既上了牌桌,再身不由己,也只得打下去。
10 / Dec / 2023
监制:视觉志
编辑:虫二
微博:视觉志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小视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