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委组织部通知

2024-07-11     南京日报

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关于在防汛救灾抢险中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通知

各区委组织部、江北新区党群工作部,市委各部委、市各委办局组织(干部)人事处,市各直属单位党委:

当前,受上游洪水、本地强对流天气等影响,我市长江干流、水阳江、秦淮河、滁河、石臼湖均出现超警水位,即将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台风多发期,做好防汛救灾抢险工作至关重要。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抢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市委有关决策部署,立足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现就在防汛救灾抢险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扛起政治责任,带头在防汛救灾抢险现场调度指挥、一线值班值守。各级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我市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的整体形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忧患意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极端认真负责的担当精神,毫不松懈做好防汛救灾抢险各项工作,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要树牢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对重点流域河湖堤防、水库塘坝持续开展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巡查,做到定人、定段、定时、定责,不留任何盲区死角。要严格值班值守,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密切关注、科学研判汛情发展变化,紧盯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全面排查、健全预案、强化预警,做好各种应急准备。要身先士卒、深入一线,对各类情况和工作举措做到心中有数,突发险情要边处置、边报告,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确保防汛救灾抢险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同时,要统筹抓好抗旱减灾,严防旱涝急转。

二、筑牢坚强防线,在防汛救灾抢险中周密组织动员、始终冲锋在前。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化“三个一线”行动,动员广大党员积极投身防汛救灾抢险工作。要广泛深入宣传,充分利用微信、短信、乡村广播等方式,第一时间完整准确地把灾害预警、防范措施、应对情况等信息宣传到每一户、落实到每个人,提高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能力。要加强预警排查,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优势,深化运用“精网微格”治理方式,把责任体系延伸到基层最末梢和最小工作单元,发挥街镇村社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党员楼栋长(中心户)等骨干带头作用,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巡查摸排,对行洪危险区域、低洼地段、桥涵隧洞、地质灾害重点风险地区等警示到位、提醒到位、看护到位,第一时间如实报送险情灾情等信息,及时组织受威胁区域群众转移避险。要健全落实党员应急动员发挥作用机制,结合“双结对、双促进”工作,组建党员突击队和志愿服务队、设置党员先锋岗和责任区,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镇村社党员带领群众合力救灾抢险,积极动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网约配送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中的党员在保护好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就近就便参与防汛救灾抢险。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进一步拧紧纪律“发条”,以铁的纪律、严的作风为防汛救灾抢险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三、凝聚工作合力,在防汛救灾抢险中迅速响应行动、深化协同联动。各级防汛指挥、应急管理、水务和公安、民政、交通运输、卫生防疫、能源电力、通信等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立足本职、担当尽责,做到物资设备齐备、人员随时待命,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要加强气象和水情汛情监测预报预警,密切关注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和上游来水情况,提前采取防范措施,确保应急响应直达基层一线。要强化城市内涝联排联调,聚焦隧道、地下空间、低洼地带等,实施易涝点和隐患点整治。要紧盯重点部位、险工险段、薄弱环节加强堤防安全,落实消险加固措施。要做实党组织联动,加强跨部门的协调配合,及时会商研判、有效配置资源,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四、强化组织保障,在防汛救灾抢险中发挥职能作用、主动担当作为。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落实好中央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有关要求,按照省委20条措施和我市工作方案,注重在防汛救灾抢险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把在防汛救灾抢险中的表现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要指导基层党组织发现和考验入党积极分子,对表现突出、符合条件的,及时发展入党。要注重发现、总结、表彰和宣传防汛救灾抢险中涌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典型,加强对防汛救灾抢险一线党员干部的关心关爱,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营造迎难而上、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要组织发动非受灾地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主动以多种形式帮助受灾地区等开展抗灾救灾、灾后重建。

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防汛救灾抢险中发挥作用情况,请及时报市委组织部。

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

2024年7月11日

内容来源: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

编辑:吴丽莉

校对:朱皓

责编:许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3e30348c3d62bf43caba56c992ea3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