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最新照片 Paul Raftery
今年7月,已故高技派领军人物 理查德·罗杰斯的事务所 —— 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 —— 正式更名为RSHP。
根据媒体报道,更名是罗杰斯的生前遗愿,而这已不是该事务所第一次更名。早在2007年,Graham Stirk 和 Ivan Harbour两位合伙人的加入, 让罗杰斯将事务所的名字从Richard Rogers Partnership 更改为 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
事务所三位合伙人合影,从左至右为Richard Rogers、Graham Stirk、Ivan Harbour Ben Blossom
“
我想为未来留下一些东西,而事务所的名称就必须改变。我不希望这个事务所在将来,还以一个100年前就去世的人命名;事务所的精神及其基本理念,才是我们需要保留的。
—— 理查德·罗杰斯
建筑事务所的命名是个有趣的话题,有些人,比如理查德·罗杰斯,为公司的后续发展作出让步;但也有些公司,不下血本争夺“姓名权”,比如著名的扎哈·哈迪德事务所,支付近1亿人民币,只为保留已故建筑师兼创始人扎哈的名字。
关于建筑事务所的名字,都有哪些轶事呢?
作者|可达
编辑|可达
- 01 -
扎哈事务所没有“Zaha"商标?
1亿人民币换姓名使用权
据英国媒体Building Online报道,全球最负盛名的建筑公司之一 —— 扎哈·哈迪德事务所—— 在过去五年中支付了 近 1600 万美元(约1亿人民币),以便在事务所名称中保留已故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名字。
这笔钱支付给了 扎哈·哈迪德基金会(Zaha Hadid Foundation),因为该基金会控制着扎哈大部分遗产及建筑师商标。而扎哈一手创办的建筑事务(Zaha Hadid Architects), 不得不每年为使用扎哈的名字支付巨额费用。
虽然扎哈已于2016年去世,她创办的事务所却在现任合伙人的带领下步步高升,毫无衰退之象。
布达佩斯综合用途开发项目 @ ZHA
北京大兴机场 @ ZHA
由于扎哈的姓名使用费与公司年营业额挂钩,这笔金额自2018年起逐渐增加( 2017 年310 万美元,2018 年的100 万美元,2019及2020年380 万美元,2021年460 万美元)
- 02 -
事务所千千万 起好名最关键
论事务所命名的100种方式
扎哈事务所的先例告诉我们,创办公司时起名字绝不是儿戏,毕竟万一一个不留神出名了,再改名就很不划算。在比较各个公司的信息时,名字是具有冲击力的第一印象来源。
最简单粗暴的起名法
# 创始人/合伙人姓氏 #
以创始人的姓氏命名是最普遍的做法,很多享誉全球的建筑事务所都采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比如前边提到的 罗杰斯与扎哈的事务所。走同一路线的还有 Steven Holl, David Chipperfield,Studio Gang
随着公司的发展和团队的扩大,有些会加上合伙人的姓氏, 比如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HERZOG & DE MEURON,他们最为中国人熟知的作品就是2008奥运主场馆 鸟巢体育馆。
1935年成立于芝加哥的老牌建筑公司Perkins&Will,也是以两位创始人Lawrence Perkins和Philip Will的姓氏命名。1986年,黎巴嫩集团Dar Al-Handasah收购了Perkins &Will,但保留了公司广为人知的名称。
Richard M. Schulze Family Foundation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Hope Lodge @ Perkins&Will
合伙人太多写不下怎么办?
# 合伙人姓氏缩写 #
SOM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名字也来源于三位合伙人Skidmore, Owings&Merrill,但SOM三个缩写字母 简洁有力、朗朗上口,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以SOM代替全名。
GRAND CENTRAL'S NEXT 100 @ SOM
以合伙人姓氏缩写代替全名的公司还有著名的DS+R:Elizabeth Diller, Ricardo Scofidio, Charles Renfro。DS+R曾参与各种文化类建筑,他们的作品包括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美国芭蕾舞学校、纽约州剧院。同时他们还是 纽约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的设计者之一。
Lincoln Center, Alice Tully Hall
High Line Park@Iwan Baan
如果合伙人太多名字,连缩写都太长怎么办?可以直接加上 “Partners”或其它带有合伙人意义的词语, 跟中文里“等”意义差不多。这一队列里,有大家非常熟悉的福斯特建筑事务所(Fosters+Partners), 还有最早可追溯到1868年的巴马丹拿集团(P&T Group)。
他们中不少也以缩写行走江湖,比如BIG(Bjarke Ingels Group),KPF (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
BIG创始人Bjarke Ingels
跳出创始人思维
# 文艺又别致的事务所名字 #
作为设计师,最怕没创意。如果跳出创始人姓氏思维,那给事务所起名就自由多了。
OMA&AMO
酷到没朋友的荷兰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Rem Hoolhaas),就不在乎事务所是否包含自己的姓名。
1975年,雷姆•库哈斯、埃利亚•增西利斯、马德隆•弗里森多普和佐伊•曾赫利斯在伦敦创立了 大都会建筑事务所 —— 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 OMA。
自成立以来,OMA忠实地实践了这个名字赋予的使命: 理性而又开放,旗帜鲜明地维护现代主义,并打破了过去半个世纪里统治城市的“方格子”建筑风格,OMA是当今最富有浪漫思想和乌托邦色彩的事务所之一。
1999年,库哈斯又成立了AMO办公室。作为 OMA的镜像研究室和智囊团,AMO致力于建筑外延的前瞻性研究,涉足媒体、政治、技术、艺术、策展、出版、图形设计、品牌宣传、能源规划等多元内容。
AMO为Prada打造的秀场
蓝天组
作为当今建筑界最桀骜不驯的事务所之一,成立于1968年的蓝天组(COOP HIMMELB(L)AU),名字 文艺又浪漫。
蓝天组的联合创始人沃尔夫·德·普瑞克斯Wolf D Prix
蓝天组的名称“COOP HIMMELB(L)AU”其实是一个 文字游戏。德语中“coop”与英文的“co-op”均表示合作;“Himmel”在德语中表示“天空”,“blau”在德语中表示“蓝色”,与英文的“Blue”相同;而“bau”在德语中表示“建筑”。
如果把括号中的字母“L”包括进去就得到了“himmelblau”在德语中表示“蓝天”,而如果忽略字母“L”就得到了“himmel bau”在德语中表示“天空建筑”。
综上所述,COOP HIMMELB(L)AU 可以翻译成英文 “Blue Sky Cooperative”,这也是中文名称“蓝天组”的由来。“建筑突破重力、冲向天空,像云一样轻盈和流动”,一语双关。
蓝天组从来不做寻常的设计,而是通过动态的、富含变化的项目,把建筑的边界往前推进。在他们看来, 建筑应是激动人心的。
深圳当代艺术馆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
釜山电影中心
俄乌战争打响后,西方建筑师集体站队、宣布退出俄罗斯项目,但 蓝天组选择继续完成在俄罗斯的设计。它的创始人沃尔夫·德·普瑞克斯公开表示 “艺术没有国界,没有制裁”。
位于克里米亚地区的塞瓦斯托波尔剧院+博物馆@蓝天组
蓝天组创始人沃尔夫与剧院模型
Morphosis
由2005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汤姆·梅恩(Thom Mayne)创办的 墨菲西斯(Morphosis)建筑事务所,拥有和自己姓名一样有趣而严谨的设计风格。
Morphosis来源于希腊语,是个很抽象的词语,可理解为一种 有机的、发展的、但变化着的规律。以之为名的事务所大胆而新锐,希望能打破传统,在变化中寻找规律、拓展建筑的疆界。
Morphosis是最早将参数化设计用于建筑的事务所,他们总能将天马行空的想象落地实践。
Bill & Melinda Gates Hall @ Roland Halbe
Emerson College Los Angeles @ Iwan Baan
Kolon One & Only Tower @ Jasmine Park
Snøhetta
挪威的 斯诺赫塔(Snøhetta)建筑事务所,由Craig Dykers与Kjetil Thorsen于1989年成立。
Snøhetta是挪威境内 Dovrefjell山脉的主峰,终年白雪皑皑,是一片圣洁之地,在文脉上与首都奥斯陆有着直接联系。
在Snøhetta的官网上写着这样一句话:Snøhetta is a place nobody is from, but anyone can go to. (无人曾来自Snøhetta,但所有人都欢迎前往)。
“
Snøhetta一词可以指一座实体的山,亦可以指一处景观,就跟日本的富士山一样。这个名字代表了我们彼此间的共识,即在设计过程中将建筑与景观充分融合。
—— Snøhetta创始人Kjetil Thorsen
浪漫高冷的名字、纯净优美的图纸、自然与建筑的完美融合,种种元素相结合让Snøhetta成为了当今最炙手可热的事务所之一。
Svart Hotel at Svartisen
planetarium and visitor center for Norway Solobservatoriet astronomical facility
Underwater Restaurant
A Flock of Swans
-
原来建筑事务所的名字有这么多门道,不会起名字的建筑师不是好生意人。
虽然你可能还没毕业或还在勤恳搬砖,但不妨今晚就想想以后给公司起什么名吧~等到名扬天下的那天,再改名就来不及啦~
如果你要创立公司,会起什么名?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Reference:
https://www.dezeen.com/2022/06/30/rshp-rogers-stirk-harbour-partners-rebrand-richard-rogers/https://mp.weixin.qq.com/s/JQKvUdgJa5dd7BAN0QzLiA《震惊!SOM竟是用这种方式命名事务所!》公众号:ArchiWorld世界之旅
百家观点丨动辄上亿的利润,玩元宇宙建筑的人都赢麻了吗?
百家观点丨《安邸AD》魔都园林办新展,如何探讨“家”之永续?
百家观点丨猫咪来当救世主?奥斯卡神作想不周全的,建筑师接着想!
百家观点丨如何用设计“预定”一款网红展?
百家观点丨当公共空间开始敌对“城市流浪者”,设计师真的“无罪”?
百家观点丨阿贾耶“加纳大教堂”被要求退设计费?5个项目3亿美元,党派之争还是违规?
百家观点丨新东方文化带货火出圈之后引发的建筑idea浪潮
百家观点丨7棵西湖柳树引争议!从秋水山庄到书院门,城市更新与文化保护百家观点丨界线在哪儿?
百家观点丨最能代表杭州的三个地标建筑,网友最喜欢的原来是…
百家观点丨会摄影的建筑师才是好的建筑师
百家观点丨不做炮灰、不做卷王、如何拿捏专业的国际建筑竞赛?
百家观点丨佐藤大在京都清水寺修了一条“天空之径”,美到窒息却颇受质疑?
百家观点丨“令人心动的offer”要拍建筑师?网友:看完劝退,请编剧放过我们!
百家观点丨2026世界杯举办地公布,都不及卡塔尔"2022"大楼出圈!建筑远比足球吸睛?
百家观点丨带个建筑师一起上太空
百家观点丨房子是居住的机器,吗?
百家观点丨 多薄,才算是薄?-Mark Wigley评SANAA(妹岛和世+西泽立卫)
百家观点丨永别了,“食神”取景地!红了46年的香港珍宝海鲜舫
百家观点丨备受期待的蛇形画廊惹热议,这位艺术家创作的“黑色教堂”,为何只有2星评分?
百家观点丨10家新生代建筑事务所,会有30年后的普利兹克得主吗?
百家观点丨现代城市需要怎样的停车场?在水泥地上画框的时代该翻篇了!
百家观点丨建筑文学爱好者在长三角体制内的所思所想
百家观点丨室内设计师待遇调研报告
百家观点丨我在楠溪江芙蓉古村,体会乡土温情
百家观点|2021年,值得细品的十大国内建筑
百家观点丨100年后的建筑师会是啥样?
百家观点丨2021年国内外20大建筑热点
百家观点丨四个关键词看 2021 建筑竞赛
百家观点丨2022最新交互设计趋势
百家观点丨10个懂生活的创意人,为何偏爱不一样的“城市烟火”?
百家观点丨现在的建筑学,是否值得报考?
百家观点丨建筑师的社区微更新初体验
百家观点丨消费行为变迁下,快闪乐园模式如何为品牌IP赋能
百家观点丨中国当代建筑中的“非常”与“业余”
百家观点丨To建筑师:你的故事感动了谁?
百家观点丨地产下半场,设计企业向死而生
百家观点丨问题不是“毛胚房“,而是什么是“违建“?
百家观点丨如何全方位创新以人为本的设计?
百家观点丨品牌扎堆做纸刊,是自嗨还是直击用户心智?
百家观点 | 一座城市为什么需要书店?
百家观点丨妹岛和世/库哈斯/赖特/英格尔斯这些建筑大师你了解多少?
百家观点丨2021十 大丑陋建筑诞生,冠军毫无悬念
百家观点 | 从社群到节日,背后藏着什么运营逻辑?
百家观点丨世上最令人艳羡的工作终究绕不开建筑
百家观点丨日本关东地区和港深TOD的一人称体验比较
百家观点丨为什么美国大城市不修二、三、四、五环?
百家 观点丨从“疮痍”到“创意”,上海百年工业遗迹如何“活”在当下?-上篇
百家观点 | 用不上的建筑师可以换个不锈钢盆吗?
百家观点丨八个公路客运站的八种思考
百家观点丨设计竞赛如何影响一座城市?
百家观点|现在开事务所怎么那么难?
百家观点丨在加拿大学习艺术设计,真的毕业即失业吗?薪资标准到底是什么?
百家观点丨大部分设计院的真实薪酬体系,这就是所长不吃食堂的底气?
百家观点|建筑作品集如何合理呈现“女权主义”?
百家观点 | 室内设计最热门的研究领域竟然是?
百家观点丨新加坡的公共交通是怎么发展的?
百家观点丨今年建筑行业寒冬能否成为一个机会?
百家观点丨如何设计环境观察站?(绕过阿尔伯兰海的物理和法律边界)
百家观点丨当代共享生活:活像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
百家观点丨荆州57米关公像斥巨资拆卸,打着“文化地标”旗号的城市废墟,为何屡禁不止?
百家观点丨库哈斯与纽约的资产阶级神话
百家观点丨风雨飘摇中的海地难民住房现状
百家观点丨覆巢之下,阿富汗的建筑遗产将何去何从
百家观点丨东京是如何管理城市扩张的?
百家观点丨来自设计生的呐喊:室内设计≠搞装修!
百家观点丨今天聊聊那些著名电影中的建筑故事
百家观点丨设计学院是否不如综合类大学?
百家观点丨招不到人的深北,挤破头的上海
百家观点丨被东京奥运会的“阴间”装置吓到了?莫非,他们眼中的艺术并非你我眼中的艺术?
百家观点丨全球木材价格大幅下降,为何木建筑发展仍然困难重重
百家观点丨当建筑师看到自己设计的第一幢建筑建成时内心是怎样的?
百家观点丨反内卷,这建筑界奥斯卡不要也罢!
百家观点丨中国建筑设计圈子图解
百家观点丨15家明星事务所项目量大比拼,扎哈、让努维尔、OMA…谁才是“内卷之王”?
百家观点丨建筑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谈建筑学的本体价值及建筑学教育的致命危机
百家观点丨儿童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百家观点丨停车场是如何破坏美国城市的?
百家观点丨 景观设计师择业指南
百家观点丨王澍:触碰另一个世界的边缘
百家观点丨《五十里桃花坞》,明星的乡村振兴?
百家观点丨室内设计师择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