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叶氏宗亲”加入叶氏大家庭
史 记
起初并无叶姓人
尽管如今的仙坑叶氏遍布河源、珠海及四川等地,但仙坑村起初并无叶姓人。
公元1620年前后,明朝万历年间,叶仰东(1583年至1641年)举家迁入仙坑,是为东源康禾仙坑叶氏开基始祖。
历经四代的用心经营,到清朝康熙初年,仙坑叶家家业已颇具规模,拥有田产2000多亩,每年可收租谷三四千担,可上交田赋1000余担。
以下视频来源于
足迹客家
以下视频来源于
足迹客家
叶仰东育有四子,除三子英桂外,各有开枝散叶,均人丁兴旺。
专家说
公共财富撑起宗族学堂
从仙坑古村落建筑来看,主人很注重商业,继承和发扬了客家人崇商、崇文的传统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客家人家庭与宗族观念较重,喜聚族而居。一座很大的围屋,在某一代祖先的手中建成,祖先希望子孙后代都能团聚在一起,和和美美世世代代地生活在祖屋里。仙坑叶氏,也不例外。
积累大量商业财富的仙坑叶氏,为了使后嗣子孙在商业和学业上都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常常会兴办学堂,而宗族内的祭祀等活动,显然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和其他聚族而居的客家人一样,仙坑叶氏也是通过宗族的公共财富来支撑起整个宗族的公共事务的。(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林济)
史 迹
仙坑八角楼:黯淡了刀光剑影清晰了旅游前景
仙坑村隶属东源县康禾镇,位于东源县县城东约60公里处。
整个村落呈金锅形,有古街道、街巷7.5公里,古墓2 座,古井3眼,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代表性古建筑多为八角楼和四角楼;全村常住居民400余户,共1700多人。
仙坑总面积约2340公顷,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20多幢,其中,以四角楼、八角楼为代表,修建于乾隆、嘉庆年间,防御性功能相当完备。其中,又以八角楼为最,在普通方形四角楼的外面又加了一道厚厚的花岗岩城墙,上面还设有炮楼和走马廊,把住宅重地包裹得严严实实,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八角楼内外的杀气与文气
见识过许多客家古建筑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孝祥认为,仙坑八角楼在客家建筑里极具代表性。
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八角楼,建于清乾隆庚子年(1770年),为四堂四横布局。它的外层围墙,约有4/5是用30厘米左右厚的麻石条砌成的,围墙四角设有夯土碉楼,围墙和护墙设有多处射击孔,四角上各建有一座方形炮楼。
八角楼护墙设有多处射击孔
“前面是个门楼,这门楼有两个作用,一是瞭望,一是换岗。这座古建筑特别注重防御性,站在碉楼上的任何一个方位,都能很清楚地看到周边的情况。”唐孝祥介绍。
这座八角楼,乾隆年间初建时也是四角楼,它外面的高大石墙,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建成的,外墙也建有4个角楼,因此,当地人把这座楼称为“八角楼”。
“乾嘉以后,社会经济衰落。太平天国时期,社会比较动乱,官府控制力削弱,村落之间的械斗也增加了,村落之间的械斗组织性强,攻击力也很强。”林济在解读八角楼成因时向记者分析,“早期的居民和后来者之间的械斗,在当时的广东非常普遍,村落之间的械斗以宗族为单位,既有对资源的争夺,也有当地新旧势力之间的争斗。械斗规模很大。所以,人们经常以村落、宗族为单位来组织防御事务。”
八角楼在普通方形四角楼的外面又加了一道厚厚的花岗岩城墙,上面还设有炮楼和走马廊,把住宅重地包裹得严严实实,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站在高大坚固的石墙下面,唐孝祥感叹:“‘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说建筑反映了社会历史的信息,体现了时代社会的精神,果真如此啊。”
如今,昔日坚固的八角楼内外的刀光剑影早已黯淡,宗族之间的腾腾杀气与干戈,也已化为玉帛,仙坑叶氏和其他宗族的乡邻们和睦相处。
八角楼内现住有3户人家,他们很享受住在祖屋里的感觉。站到八角楼里的炮楼上,游目四顾,金黄的稻子,十里飘香,白云在成片的金黄稻穗上飘过。鸡鸣狗吠中,小儿啼哭声与母亲温柔的抚慰声,声声入耳。
仙坑古建筑的另一代表——四角楼
四角楼共有36个天井、108间住房,暗合三十六天罡、一百单八好汉之数;其正门堂内挂有“聚星一门”牌匾,“七星”暗寓兴建此楼的屋主叶景亭育有7子,并有告诫子孙后代子要互相支持、团结一致之意。
最近,仙坑叶氏族人在四角楼屋檐挑梁上发现了两幅尺寸不大,题款为日文的画。其中一幅画有一长者袒胸露腹开怀大笑的图案。
四角楼内发现的长者袒胸露腹开怀大笑图案
住在祖屋里的叶家人,包括在这里生活了50载年近八旬的叶学保,每天进进出出,都未留意到这两幅图画上的日文题款。
叶氏族谱记载,这座四角楼兴建于清嘉庆初年,嘉庆十一年庚午竣工入住,前后历时10余年,耗费白银无数。建房时为何写上日文,却是个谜。
有叶氏族人认为,这两幅画或许与先祖叶本仓有关。叶本仓于乾隆二年丁巳考中进士,特授翰林修职郎,在皇帝身边侍从3年;后被授广东曲江府英德县儒学知县,为官18年。
从仙坑古村落建筑来看,主人很注重商业,继承和发扬了客家人崇商、崇文的传统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叶氏家训与圣旨碑背后的“登云书声”
前几年,在离仙坑村不远的偏僻的山谷间,叶氏族人发现了一块被岁月尘封多年的圣旨碑。碑文记述,清嘉庆十四年,嘉庆皇帝因叶氏“捐职布政司经历加二级”事,称许叶氏“积善于身”,且“教子著义方之训”。
叶氏“义方之训”,在仙坑叶氏族谱中亦有记载,为:“孝顺父母、友欢兄弟、尊敬长上、和睦乡里、各安生理、无作非为、早完国课、择配审婚、敬祖祭扫。”
在客家人较为关注的“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方面,叶氏同样也做了许多有成效的工作。
嘉庆年间,村中直隶州州同叶佑堂据其叔祖叶本仑的绘图,自费兴建一座“登云书院”;道光八年(1828年),叶氏来河源城翰林院庶吉士江绍仪为首任教师,云集四乡学子,仙坑一时书声琅琅,常年不辍,“登云书声”遂为“仙坑八景”之一。
在客家人较为关注的“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方面,叶氏同样也做了许多有成效的工作。
旅游前景:待字闺中
有人或许会问,一个小村,也有“八景”?是的,仙坑村自然环境之佳,仰赖于历代仙坑村民的悉心照看与保护。
仙坑村也出产闻名遐迩的康禾茶。《辞海》记载,康禾茶系河源三大特产之一(另两样为蜂蜜和松脂)。据传南宋时期,康禾茶已小有名气,康禾镇至今已有近千年的种茶历史。当地一些老茶农称,在清康熙至嘉庆期间,康禾茶曾作为贡品送往京城。
旧时仙坑村民的发家,也多与经营康禾茶和木材有关。
仙坑村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村里共有36万亩山地,其中,有24万亩封山育林,有10万亩为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
仙坑有着浓郁的客家民俗风情,最主要的民间信仰活动是醮会(打醮)。醮会是一种大型宗教活动,奇特之处在于,儒道佛三家同台献艺,规模宏大,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上刀山、过火堆、下油锅、放河灯、施孤等项目。
村民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表现出了高度热情。两年前,他们就开始积极寻找合作方,曾几次邀请省内旅游界多位规划专家对仙坑古村的保护与开发进行规划设计,还曾探索过与合作方共同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路子。
当时的合作规划,对于仙坑旅游发展的主题与愿景的描述是,以仙坑丰富的客家文化为基础,以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为背景,以四角楼、八角楼为代表的古建筑群为中心,形成民俗展示与生态旅游结合一体的旅游风景区,以民俗博物馆来展示活态的“客”文化,以生态图景来展示自然的“农”文化,以贡茶历史来展示传统“茶”文化。
目前,这条合作之路仍处于探索阶段。
东源县文广新局局长黄建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康禾镇仙坑村有近30栋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分布相对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可开发的价值较高,可结合现在康禾镇旅游项目的开发,将这些旅游资源打造成一条集温泉度假、生态旅游、古村落旅游为一体的旅游线路。
赞赏
热点资讯
1、影响深远的全球叶氏宗亲活跃度调查,叶家兄弟姐妹齐参与!
2、叶氏家谱大全,叶家人速看!(简介+来源+分布+图腾+堂号+祖训+族歌+发源地)
3、叶姓发源地—河南叶县超震撼宣传片,献给全球600多万叶氏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