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娃反复便血不见好,竟是因为身体多长了这个东西

2024-01-05   湖南医聊

原标题:2岁娃反复便血不见好,竟是因为身体多长了这个东西

金黄金黄的就是正常的,黑绿黑绿的就是不消化,吃母乳和吃奶粉的还不一样,当妈的一听就知道,说的是宝宝的便便。

有宝宝后很多妈妈都学会了“鉴便”技能,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屎学家”,可以从宝宝便便的色号、形状、气味来判断宝宝的身体状况,当粑粑出现便血那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回顾

近日,石门县中医医院肛肠科收治了一名2岁的小患者。翰翰(化名)近2个月反复出现大便带血,爸爸妈妈很是担心,带着翰翰多次前往市里及省级医院就诊。

因为翰翰平时大便干结,一直被当做肛裂治疗,口服、外用、中药、西药都有尝试,但是便血一直未见好转。

为寻求帮助,翰翰爸爸带小翰翰来到了石门县中医医院肛肠科门诊,医生听到了瀚瀚爸爸妈妈的描述,随即对小翰翰进行了仔细的查体,终于找到了小翰翰反复便血原因:直肠下端竟然摸到了小指头大小的肿块!

为明确诊断,医生带翰翰来到肛肠科住院部灌肠,随后在肠镜室进行了肠镜检查。肠镜结果显示小翰翰的直肠上长了一个息肉。

为明确诊断及切除息肉,医生建议小翰翰住院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提示:幼年性息肉。

目前小翰翰已经顺利出院,加上中药调理,小翰翰大便也十分规律通畅,再也没有出现便血的情况。

1、什么是幼年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是病理诊断,属于肠道错构瘤性息肉,发于10岁以下儿童,幼年性息肉平均发病年龄5.0-7.4岁,且男多于女。

小儿幼年性息肉是小儿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多为单发,大约80%息肉位于直肠、乙状结肠,极少数位于盲肠、升结肠。

无痛性慢性便血是幼年性息肉的主要症状,这是由于粪便压迫息肉表面而引发出血。目前幼年性息肉的病因仍不明确,可能与慢性炎症或先天性遗传等因素有关。

2、娃有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

部分息肉不仅可导致反复便血,引起慢性贫血,多处就医服药无法根治,还可引起继发性肠套叠、肠梗阻等,多发性息肉甚至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虽然绝大部分儿童结直肠息肉是良性病变,极少发生恶变,但有文献报道即使幼年性息肉也有潜在的恶变风险,因此早诊断早治疗仍是必要的。

3、为啥孩子长这个息肉就拉血呢?

医生表示: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特别注意两大症状:一是便血,二是肉团。

因为这类幼年性息肉多由黏膜腺体及黏液囊肿组成,结缔组织间质多,瘤体质地松软而且微血管丰富,富含大量炎细胞。

粪便及肠道蠕动对息肉会产生摩擦,以及息肉蒂扭转、缺血,日久坏死,再加上肠腔内细菌感染瘤体造成瘤体表面糜烂、浅溃疡形成及化脓性炎症,从而导致便血。

低位息肉随大便脱出于肛门口时易被发现,多为圆形、表面鲜红色的“小肉团”,大部分有蒂,用手轻轻推送可还纳入肛门内。个别患儿亦可发生息肉蒂扭转、崁顿坏死。

部分高位的大息肉可因肠蠕动受阻或蒂柄牵引肠壁,而引起腹痛甚至肠套叠。多数高位息肉则难以被发现,需要借助超声或结肠镜检查。

发现以上情况不必太慌张,只要完善肠镜检查必要时经肛门或者内镜下切除息肉就没啥大问题的啦......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 石门县中医医院 郑梦洁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