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限时优惠”一个接一个?就算车企想叫停,4S店也不同意

2023-11-02   汽车情报

自今年3月份国内车市掀起“价格战”后,各大车企仿佛找到了“潘多拉魔盒”,即便明知结果注定是利大于弊,但也不得不走上以价换量的道路。而由此衍生出的限时优惠,并没有随着规定时间的结束而终止,反而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就拿刚刚到来的11月份来说,除了诸多造车新势力、传统新能源车企率先公布的销量榜单霸占热搜以外,包括Jeep(牧马人)、比亚迪(部分)、领克(08)等品牌推出的最新购车权益,同样获得不少关注。少至上千元、多达数万元的购车优惠,令年底的购车旺季显得更加热闹。

事实上,据乘联会数据显示,9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累计销量达201.8万辆,同环比均增长5.0%;而初步推算10月份乘用车市场累计销量也有202.0万辆左右,环比基本持平,同比增长9.5%。那么,为何车市回暖,而“限时优惠”依然是一个接一个呢?10月份的库存预警指数或许能够给出答案。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10月份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8.6%,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环比上升0.8个百分点,位于“荣枯线”之上。对于经销商而言,库存预警指数越高,表明市场需求越低、库存压力越大,日常经营和资金流动也会面临一定的挑战。

事实上,相较于大家熟知的“库存系数”而言,库存预警指数更像是车市健康水平的“晴雨表”,包括市场需求、平均日销量,以及从业人员和经营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这一数据的表现。目前多数品牌仍采用传统的经销商模式,4S店若无法将库存转化为销量,并进一步转化为利润的话,那终端的价格调整在所难免,促销政策自然也会一轮接着一轮。因此,就算车企想叫停,4S店的行动也会表示“不同意”。

不过,虽说都是“优惠”,但不同品牌面临降价的态度却截然不同。面对新能源市场的崛起,传统燃油车型的竞争力有所削弱,即便是曾经的“同级标杆”,也会被经济性、舒适性,甚至价格更具优势的新能源“后浪”所威胁。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类燃油车型的优惠一旦产生,后期便很难再重新涨回去。

而对于比亚迪、理想等畅销的新能源品牌而言,之所以终端也会有所优惠,一方面是销量基数够大,能够留出足够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则是追求市占率和达成销量目标,需要利用价格刺激销量。实际效果不言而喻,10月份比亚迪累计销量突破30万辆,理想突破4万辆,便是最好的答卷。

如此来看,同样是限时优惠,同样是销量提升,不同品牌的收获,只能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可以肯定的是,降价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之策,也不是应对发展瓶颈的普适良方,如何提升产品实力、增强盈利能力,才是车企良性发展的关键。车市如大浪淘沙,至于谁能笑到最后,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