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问大宝要不要吃一个粽子?大宝摇头:“我就不喜欢吃粽子。”
我很奇怪:“粽子香香甜甜糯糯,为什么不喜欢吃呢?”
大宝悠悠地咬了一口鸡蛋,反问我:“端午节是纪念谁的啊?”
这个问题可是难不倒我:“一般来说,是纪念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的。也有传说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的。还有一种传说是纪念东汉时期的孝女曹娥的。”
大宝继续问:“好吧,那你知道怎么纪念屈原吗?”
我点点头:“传说中,屈原因为楚国被秦国打败,而投汨罗江自尽,楚国百姓纷纷去哀悼、凭吊。人们把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企图让鱼虾吃饱后,就不会吞噬屈原的身体。”
大宝点点头:“给您点个赞,您说得太多了。饭团就是粽子的前身,所以呢,我一直认为,粽子就是喂鱼的食物。喂鱼的食物,我们人类为什么要吃呢?”
呃,好吧,你不吃,你有理!
我张大嘴巴咬了一口粽子,我爱吃,就爱吃,粘白砂糖,甜丝丝!
大宝慢条斯理地咽下鸡蛋,清清嗓子:“到时候嚷嚷着减肥的,不还是您?!”
唉,这是仪式感,端午节应该有的仪式感,好不好?
忽然想起曾经看过一个观点:中国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越来越淡薄,就是因为它们的主题都是吃,春节就是连续十几天的吃吃喝喝;元宵节吃汤圆、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可是现在的物质生活丰富了,吃,早已不再成为最重要的事情,那么以吃为主题的传统节日,自然也就变淡了。
真的是这样吗?
2005年11月24日,韩国申请“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难道不是对中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深刻教训吗?
我们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除了吃吃喝喝,自然还有其深邃的古老意义以及悠远的长久意义啊!
正如马上到来的端午节,本就是一场生命的豪赌与祭祀啊!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
其实很容易解释得清楚明白:端午的本质意义就是赶一场生命之约,龙舟竞技就是打捞生命的生死时速。
所以,爱国诗人屈原虽然满怀伤痛与怨愤和无奈,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依旧要把生命的意义延续下去,把爱国的情怀传承下去。
在我们国家的江浙地带,伍子胥的影响力很是广泛,与纪念屈原异曲同工。
传说中,伍子胥是楚国人,却效忠于吴国,但在五月五日被吴王夫差所杀,弃尸于江中。所以,江南民间的端午节,会用一种植物叶子熬水做饭,色泽乌黑,投于江中,为了让伍子胥充饥。死了,依旧被人惦记着,更能衬托出生的伟大吧!
伍子胥历经父兄被楚王杀害的伤痛,投奔吴国又不得志,最终不得不用自己的生命做一场豪赌。
端午节,在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传奇和祭祀。不管怎样,我们现在想想历史上这些郁郁而终的风云人物,成王败寇的无数英雄豪杰,怎不为之嗟叹?再展望我们的现在,国富民强,我们的祖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熠熠发光,怎不为之赞叹?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中记载的一种古俗:“五月五日,蓄兰为沐。”被认为是当时预防疾病的一种做法。
同样,焚艾蒿、菖蒲,佩戴香囊,调制雄黄酒等,都是为了避邪躲灾,去浊扬清。
这是因为每年的五月,天气燥热、蛇虫繁殖、瘟疫横行,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而形成的一种民俗惯例。
亘古至今,不管岁月如何变迁,生命永远都是要放在第一位的。
端午节作为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应该代代相传下去。
不管是从饮食上的相争(甜粽子、咸粽子),还是文化的不同(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会有不同的节日重点和习俗),求同存异,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的希望和目标;让每个孩子都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才是我们美好的未来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