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声妈妈,我等了37年!”
在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区分局刑侦大队的会议室,法医黄雯宣读完DNA鉴定报告后, 65岁的杨群芳与失散37年的儿子强强(化名)抱头痛哭。
37年前
4岁男孩在武昌火车站走失
据杨群芳回忆,37年前,1987年2月6日,杨群芳的母亲甘碧英带着4岁多的外孙强强,从湖南省沅江市泗湖山镇回四川老家。
到了武昌火车站等候换乘时,强强喊饿,甘碧英便 把孩子交给同行的老乡帮忙照看,独自到站外给孩子买包子 ,等她回来时,同乡睡着了,强强不见了踪影。
甘碧英顿时慌了神, 赶紧和同乡一起在站内站外四处寻找,却都没有找到。随后,老人到铁路公安部门报警,但限于当时技术条件有限,寻找未果。
得知儿子走失的消息,杨群芳瘫倒在地。姥姥甘碧英一连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也曾联系多家电视台刊播寻人启事,却依然一直没有强强的消息。
这些年来,为了找孩子, 杨群芳一家跑遍了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37年了,每次一想到我这个孩子,这眼泪就止不住。”杨群芳说。
2017年,杨群芳来到武汉,找到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区分局求助。 接警后,民警采集了杨群芳的血样, 并录入DNA数据库进行比对, 遗憾的是,没有比中。
同时,办案民警还前往武昌火车站,寻访当年的工作人员及周边人员,试图了解当时孩子走失的具体情况,均因年代过于久远,没有获得有价值的线索。
2017年以来,办案民警只要一发现相关疑似人员的线索,都会前往核查,足迹遍及广东、福建、浙江、四川及湖北省内的多个地市,可惜都没有收获。
DNA新技术
提供重要线索
“只要有一线希望, 我们都会尽100%的努力!” 武昌区分局刑侦大队办理此案的民警蔺永康说。
2021年,蔺永康接手此案后,再次采集了杨群芳的血样,然后送至技术部门,继续细致梳理相关线索。
“由于杨群芳的丈夫已经过世,我们只有母亲的DNA,而男性还需要比对Y染色体。仅是单亲比对,只能排除亲缘关系,或者给出双方存在遗传可能性的结论,无法直接认定,寻找工作存在不小的难度。 2021年,我们重新采集了血样, 运用最新的技术 提取了更多的DNA位点。” 武昌区分局刑侦大队法医黄雯介绍。
今年8月初, 武汉市公安局刑侦局接到公安部下发的线索,一名42岁的男子与强强的特征很相似。
巧的是,该男子就住在武汉市青山区新沟桥某小区。民警立即上门对他开展核查走访。 经了解, 该男子是其养父母30多年前从福利院领养,且保存有领养证。
获悉这个消息,办案民警为之一振。湖北、湖南两地公安行动起来,采集了该男子、杨群芳及其 小儿子等3人的血样。
8月13日,4份DNA样本被送至,武汉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
9月4日,喜讯传来, 比对成功,强强找到了!
这一声“妈妈”
等了37年!
9月9日上午9时许, 强强在 民警 的陪同下, 来到了武昌区分局刑侦大队, 他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喜悦。
强强表示, “怎么走失的完全没印象了, 只记得我当时睡着了, 等醒来时已经躺在床上, 后来才知道,那是儿童福利院。 ”
“几个月后,我被养父母领养。 这些年来,养父母对我很疼爱, 如今,两老都已过世, 我也早已成家立业, 有一儿一女。 ”强强说。
10时许, 从湖南老家赶来的杨群芳, 在小儿子、儿媳的陪伴下 快步走进会议室。 “像! 像他爸! ” 她走到强强跟前, 上下打量着。
“依据现有资料和DNA分析结果, 支持杨群芳系强强的生物学母亲。” 随着法医黄雯宣读完鉴定报告, 杨群芳和强强原本的笑容渐渐收敛, 母子俩四目凝望。
“妈妈!”强强的一声呼唤, 让杨群芳再也控制不住情绪 两人紧紧相拥,抱头痛哭。
“孩子,这一声妈妈,我等了37年啊!”
杨群芳 一家人郑重地把一面 锦旗 赠送给办案民警, 她拉着民警的手激动地说: “要不是你们, 我这辈子都无法见到我的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