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城故事”收录讲述百姓生活的散文、纪实类文章。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公众号上首发,再由编者“冯晓晖”公众号转发,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原创作者投稿,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京剧,是我国全国性的主要剧种之一。京剧艺术比其他剧种更突出了戏曲集中、概括和夸张的特点,形成唱、做、念、打一套完整体系和统一风格,表演时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节奏感,老九江人都喜欢看。新中国建立后,九江还曾有过京剧团,驻地就在莲花池75号。
九江市京剧团始名江西省庐山京剧团。庐山剧团则是在上海新中国京剧团的基础上组建。上海新中国京剧团,系1956年成立的集体所有制的艺术表演团体,全团演职员200多人。1958年10月,剧团部分演职员和著名京剧演员李如春小组,响应政府援外号召,来到庐山,组成全民所有制的江西省庐山京剧团。
九江专区京剧团节目单 编者配图
庐山京剧团成立初期,有演职员84人,行当整齐,实力雄厚,有著名的"江南活包公"李如春、江南名丑韩金奎,还有郑立恒、洪云艳、李君华、王必通、刘松鹏、李君玉等较有名气的演员。既演出优秀传统全部连台本戏《包公》《宋江》《追韩信》《四进士》《岳飞》《红娘》等,还创作改编演出优秀现代戏《井冈山》《斗古城》《五壮士》《红色风暴》《泸定桥》《社长的女儿》等。先后赴上海、杭州、天津、武汉、郑州、长沙、济南、沈阳、南京、北京、福州等地巡回演出和艺术交流。
为了京剧事业后继有人,庐山京剧团从1959年起开班训练,招收学员54名,一年后登台演出。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召开,剧团奉调为大会服务,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真、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毛主席还给主要演员洪云艳取艺名"红云艳"。
九江地区京剧团戏本 编者配图
在建国10周年大庆时,剧团奉命到北京汇报演出,周恩来总理委托习仲勋在中南海紫光阁设宴招待全体演职员工。1960年,奉调为中央工作会议服务。1961年在庐山为24国驻华使馆武官演出《八一风暴》。1967年9月,九江专署文教处决定,由江西省文艺学校京剧班66届26名毕业生与武宁县少年京剧团35名演职员,组成九江市红卫兵京剧团。次年,因编制无法解决,红卫兵京剧团解散。
1968年12月,九江专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庐山京剧团调往九江,更名九江专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京剧演出队,1969年8月,宣传队撤销,正式成立九江专区京剧团。主要演出现代京剧,其中还有自行创作剧目《枪震鄱湖》《战山隘》《小矿之春》《大路朝阳》。1970年,招收12~14岁的随团学员20名。1975年,专区京剧团又改名九江地区京剧团。1983年,地、市合并,1984年剧团更名九江市京剧团,在此期间演职员117人。
七十年代九江地区京剧团演出说明 编者配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给文化艺术事业带来新的活力。地(市)京剧团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如丁志鹏、邱桂兰、何盛林、阄晓鸣、刘丕蓉、王素培、郑鸣春、唐少樵、芋慧等等。是时,即坚持上演现代戏,又演出优秀传统剧,如《红娘》《宝莲灯》《白蛇传》《画皮》《三叉口》《包公》《封神榜》《穆桂英》《玉堂春》《三打白骨精》等;还自行创作、移植、改编、演出历史剧《辛弃疾》《血染卫宫》和近代历史剧《红灯照》。不仅到南京、上海、武汉、福州、厦门、长沙、南昌等大中城市演出,还深入农村、山区、厂矿演出。并招收35名学员,随团培训。
七十年代九江地区京剧团演员表 编者配图
同时,剧团积极参加全国全省举办的戏剧节和各种比赛,取得优异成绩。1981年,以《白蛇传》中《断桥》一折参加全省第二届青年演员汇演,邱桂兰、王春林、刘丕蓉3人获优秀青年演员奖。1985年,创作的历史剧《辛弃疾》参加全省戏剧调演被评为优秀剧组。1986年,创作的历史剧《血染卫宫》参加全省首届"玉茗花"戏剧节,获演出等8项10个奖。其中阿蒙、波虹获剧本创作三等奖,丁志鹏、阄晓鸣获主演二等奖,邱桂兰、梁新华获配角一等奖。1987年8月,《罗成叫关》折子戏,参加全国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选拔赛,梁新华获荧屏奖。
1993年12月,市京剧团并入市话剧团。
崔若林(作者像)
【读后记】从民国起京剧在全中国的强力传播,是典型的主流文化扩散现象,这一现象在文革样板戏的普及中达到了顶点。80年代起,随着港台及欧美文化的传入,以及地方文化的兴起,京剧迅速衰败,再也没有可能恢复昔日的荣光。现在的老九江人还喜欢京剧吗?去湖边公园看看草根们的演出就知道了。
文中配图源自孔夫子旧书网,最后一张是演员表,四五十年过去,不知还有没有读者记得这些曾经红遍九江的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