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朱雀二号即将进行第二次发射,朱雀三号也公布了,实力更加地强大,具有可重复使用的实力,将可能推动中国大规模卫星布局。
所以,中国的航天发射市场真的是好消息不断,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这必然是好事情。
那这个朱雀二号,朱雀三号是如何发展的模式,下面就一步一步来看看,这看上去有点复杂,其实梳理一下也就明白了。
朱雀二号将再次发射
没错,在朱雀二号“复飞”成功之后,不少人也期待朱雀二号能够再次发射,毕竟朱雀二号是属于具有世界航天历史性的一幕——是世界首次成功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的液氧甲烷火箭。
这是连美国发射都失败的任务,中国成功了,那就是大家说的“星舰”,而且,星舰已经进行了两次任务发射,都失败了。
之所以这两个具有一定的对比性,主要就是在液氧甲烷的运用上。
当然,星舰粉丝不要失去理性,这里说的就是液氧甲烷问题,不是说级别,朱雀二号级别与星舰完全不是一个量级,这是不可否认的。
但液氧甲烷火箭创造的历史,这是中国拿下的,就是世界第一,创造人类历史,这是没有任何的争议。
而朱雀二号的再次发射,卫星已经证实了,该火箭已经完全进入到了发射场,官方也宣布了——即将执行该型号第一批次试验箭的第三次发射任务。
本次任务将搭载有效卫星载荷,并根据以往发射任务积累的飞行数据和测发经验,进行了部分产品设计的改进完善和测发流程的优化调整,进一步提升和强化了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所以,非常期待朱雀二号的再次发射,毕竟又是一次刷新历史的时刻,如果成功的话,将实现二连胜。
按照蓝箭公司透露,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预计在2023年12月5日7:30发射。
简单说明一下朱雀二号的配置——同样,变化不大,因为是属于同一个批次。
朱雀二号运载火箭为两级低温液体运载火箭,箭体直径为 3.35 米,火箭总长 49.5 米,起飞质量 219 吨,起飞推力 268 吨。
火箭一级采用 4 台“天鹊”80 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并联;火箭二级发动机采用单台“天鹊”80 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和“天鹊”10 吨级游动液氧甲烷发动机,主机构型与一级发动机单机相同。
火箭级间分离采用冷分离方式,整流罩分离采用旋抛分离方式,这就是及大概的情况。
朱雀二号即将再次发射,朱雀三号来袭
没错,朱雀三号已经官方公布,来袭了!而朱雀三号就是一个“可重复”利用的火箭,其实关于走可重复的方向,不仅是朱雀三号的问题,我国还有双曲线二号等火箭,都是采取以液氧甲烷为基础,来进行可重复火箭的打造。
此前在朱雀二号首次飞行的时候,就介绍了液氧甲烷的优势,这是非常明显的。
液氧甲烷几乎融合了液氧煤油、液氧液氢两种燃料的优点,也规避了它们的大部分缺点,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可以用最低的价格,享受到高于液氧煤油的比冲服务,还有完善的液化天然气行业“撑腰”,不用发愁存储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液氧甲烷几乎没有积碳的问题,大大增加了修复和保养的便利,原本,火箭发动机是“一次性”的,只要能正常点火完成发射任务就会被丢弃,但要想让火箭能够回收并重复使用,就必须解决发动机的积碳问题。
液氧甲烷推进剂凭借无毒环保、高可靠、高性能、低成本、易操作、可重复使用等特点,成为了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所以,朱雀三号利用它走出可重复路线,也是世界航天发展的标志性项目,而从朱雀三号的实力来看,的确也是相当不错的。
从图片来看,一次性发射近地轨道运力20吨,航区回收16.5吨,返场回收运力11吨。
当然,这次公布的是说明,官方宣布出来的,而实际性的可重复发射——如果按照此前的说明,蓝箭航天已经启动了可重复使用火箭的项目,期望于2025年取得大的进展,这会宣布了也不算早。
而且,一旦实现了可重复,我国的航天发射市场也会进一步提升,对推动我国的卫星星座的建设,将具有极大的帮助。
可以直接这样说,那就是中国的航天市场,会随着各大企业火箭的布局,实现更多的航天发射,这样大家应该理解。
中国发射1.3万颗卫星或不难
的确,随着中国火箭发展市场的势头来看,中国要建立1.3万颗卫星的市场格局,这可以说并不太难了。
在2020年的时候,我国首次披露——明确了“新基建”范围,卫星互联网被纳入其中。
过后,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披露文件显示,中国以“GW”为代号申报了两个低轨卫星星座,共计12992颗卫星——也就是1.3万颗卫星的布局。
这就是大家说的打造“中国版星链”的计划,而这个计划是需要快速进行执行的,因为地球的轨道资源已经不多了。
美国对外已经宣布了,要总计发射近4.2万颗卫星,一旦这4.2万颗卫星全部发射,那资源就完全紧缺,还不说其他国家的卫星,只会变得更少。
所以,中国如果全面实施可重复火箭的大规模火箭发射,那么多企业,那发射这1.3万颗卫星肯定就不难,只是最为关键的就是实现“可重复”的发射。
从进度上来讲,无论是这里说的朱雀三号,还是双曲线二号等任务执行,都在实现寻求突破,虽然我国的发展并没有美国那么快,那么早,但是只要多企业一起发展,一对多,那应该也会变得更强是吧?
所以,期待中国可重复火箭的大规模快速研究,实现实际性的运用价值,那么中国发射1.3万颗卫星可能也就不难了,这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