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为何认为,中国赢得了朝鲜战争,而苏联是最大的输家?

2023-09-08   文史风云

原标题:基辛格为何认为,中国赢得了朝鲜战争,而苏联是最大的输家?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11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做《论中国》。

在这本书中,有一段话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是关于朝鲜战争的。

基辛格说:“朝鲜战争在之后的几十年间,彻底颠覆了中国一贯软弱和被动的形象,中国是朝鲜战争最大的赢家……斯大林的战略预测是对的,但他对结果的估计,却大错特错,苏联是朝鲜战争的最大输家。”

输赢成败

在中美外交历史上,基辛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说的话,当然具备极大的参考价值。

可人们依旧免不了困惑,朝鲜战争中,中国成为赢家,这当然没错,可苏联怎么会是最大的输家呢?

人们很清楚,那场战争中,美国、中国以及朝鲜是主要的角色,而苏联虽然为前线战场的中国和朝鲜提供了一定的援助,但却没有亲身上阵。

在整场战争中,苏联的存在感很弱,以至于后世人们在提起这场战争时,往往忽略了苏联的存在。

何况,50年代的苏联如日中天,和美国是当时世界上毋庸置疑的两个超级大国,朝鲜战争无论谁输谁赢,似乎都影响不到苏联的地位。

基辛格说苏联是朝鲜战争中最大的输家,是否太过草率了呢?

不过,基辛格对中国的肯定,以及对苏联的否定,也都有充分的理由。

中国为何成为朝鲜战争中最大的赢家,基辛格认为,有几个主要原因:

首先,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在对外形象上,人们依然认为中国是一个穷国、弱国。

但是,新中国在朝鲜战争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并且出人意料的掌握了外交上的主动权,也让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敢轻视中国。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周围群狼环伺,但能奇迹般的始终保持相对和平的状态,和抗美援朝之中的胜利,是绝对分不开关系的。

其次,这场战争的胜利,也使得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地位显著提升。

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寻求独立民主,但是又无力对抗美苏两个大国,而此时中国的胜利,毫无疑问给了这些小国信心。

而在此后第三世界国家寻求民主的道路上,来自新中国的思想也一直给予他们指引,这无形中带来了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而且,中国在一段时间里,同时遭到美国苏联两个大国的孤立。

这种时候,第三世界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无形中给中国打通了一条外交之路。

最后,这场战争的胜利,客观上促进了新中国军队现代化的建设。

苏联虽然没有真正参战,但实际上也给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援助以及工业支援,一部分苏联教官也参与了对于新入伍士兵的培训。

这些先进的作战经验,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弥足珍贵,帮助我们从小米加步枪的时代,逐渐的迈入了现代化军事建设的阶段。

没有当年奠定的雄厚基础,也就没有今天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了。

所以,综合这几点来看,抗美援朝的胜利,给中国带来的利益是非常持久的。

它让全世界重新看到了中国,也为中国日后的崛起之路增添了保障。

利益为上

考虑到当时中国、苏联和朝鲜之间,在政治上是紧密合作,唇亡齿寒的关系。

所以,中国与朝鲜的胜利,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的胜利。

因此,人们无法理解苏联是输家这个说法,明明战败了的美国才是最大的输家。

不过,基辛格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苏联的失败。

50年代,苏联依旧处于上升期,但事实上,危机已经悄然的出现。

那时的苏联是一个飞速强大起来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制度上存在严重缺陷的国家。

制度上的僵化,经济上的疲软,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初显端倪。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苏联渐渐展现出来的傲慢,以及对周边国家的控制欲。

在苏联这个大集体里,不和谐因素其实始终存在,一些小国家是被迫依附于苏联。但苏联并没有采取春风化雨的措施,而是以强硬的手段,将分裂的因素统统扼杀在摇篮之中。

这为日后苏联彻底的崩溃,埋下了祸根。

而对于中国这种想要走独立自主路线的国家,苏联的态度就更加令人担忧。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给予了中国大力的支持。但同时,苏联内心也把中国看作自己的附属国,希望中国能够沿用苏联的政策,甚至希望中国能够完全按照苏联规划的路线走。

这对中国来说,当然是不可理喻的要求。然而,建国初期的中国确实是太过弱小了,所以不得不做出很多让步,不得不容忍苏联人的傲慢。

而且,矛盾不仅仅存在于新中国建国之后。

其实,在解放战争时期,苏联就已经暴露出了自己自私的一面。

斯大林

因为,苏联政府当时是同时支援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甚至在某些时期,他们更偏向国民党一些。

因为,国民党看起来更有胜算。而且,为了胜利,国民党可以出让一些属于中国的利益。

对于当时的苏联而言,所谓的共产主义、天下大同的理想,是要放在后面的,而苏联能不能从中国刮来实际的油水,才是放在第一位的。

在建国之后,苏联对中国采取的依旧是这种利益为上的方针,甚至要求中国认下过去的一些不平等条约。

在毛主席建国后第一次访问苏联时,斯大林也毫不客气的提了一些过分的要求。

毛主席一眼看穿了苏联的本质,他们不是想要援助中国,而是希望中国继续做苏联的半殖民地。

得失背后

这种思想影响中国,同样也影响了朝鲜。

朝鲜的领导人金日成,迫切的想要将朝鲜南北两部分统一,而斯大林支持这个决策。

他们在做出出兵决策的时候,甚至隐瞒了中国。

这对于中国来说,实在不是个好消息。

因为,中国和朝鲜的边境接壤,一旦打起来,中国势必受到波及。

何况,以朝鲜当时的实力,想要对抗美国,实在是力不从心。

然而,金日成和斯大林之所以敢出兵,是因为他们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判断,那就是美国并不会出兵朝鲜半岛。

于是,等到美军仁川登陆的时候,一切都为时已晚。

美国的出兵,逼迫着中国必须做出出兵的决定。

而斯大林这个时候,却又默默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盘。

斯大林深知,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无论如何在国际政坛上是会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所以,中国的立场很重要。

斯大林忧心的是,中国或许有一天会出于利益倒向美国。所以,斯大林乐观的认为,中国和美国交战并非坏事,因为,一场战争会让中美双方的关系彻底走向破裂。

到时候,中国就不得不更加紧密地依附苏联,否则就将没有活路。

斯大林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为他相信,凭中国自己的能力是打不赢这场仗的。

毕竟,这是一个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国家,之前经历了漫长的抗日战争以及内战,现在国内一穷二白,连工业基础都寥寥无几,怎么可能有胜利的把握?

斯大林认为,中国必须要依赖苏联大力的援助,如果出现最坏的结果,中国和朝鲜都成为美国的手下败将,那苏联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插手干涉。

当苏联成为中国和朝鲜最后的依靠时,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干涉中国和朝鲜的内政,整个亚洲都将是苏联囊中之物。

美国同样也这么认为。美国想通过这一战,直接解决朝鲜和中国两大威胁,只要朝鲜和中国败落,那么苏联的势力也会大大削减,到时候美国则顺理成章的控制亚洲。

总之,两个大国都沾沾自喜,认为胜利近在眼前。

不过,他们同时忽略掉了一种可能,那就是中国将赢得这场胜利。

而最后中国达成的,恰恰就是这个被所有人忽略的,最不可能的结果。

当中国胜利的消息传来,意味着美苏两个大国的计划都破产了。

美国非但没能在亚洲打开局面,反而付出了损兵折将的惨重代价。

苏联看起来损失似乎并没有美国这么严重,毕竟,中国和朝鲜也算是在苏联的援助之下,打完了这一仗。

但斯大林却难掩失望,因为他知道,自己所给的援助,不过是鸡毛蒜皮,并不是决定胜利的关键因素。

而且,中国和朝鲜并没有因此崩溃,反而由于这一场胜利获得了更大的独立自主权,苏联没有什么理由,再去干涉这两个国家的内政。

斯大林

更出人意料的是,中国的胜利,无形中导致了美苏两个大国光环的破灭,以及国际地位的下降。

更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美苏两个大国的冷战虽然令全世界惶惶不安,但有智慧的国家,也完全可以周旋在两个大国之间,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基辛格后来在自己的书中,对中国后续的外交政策给予了肯定。

他说:“在陷入冲突中时,中国绝少会孤注一掷,而依靠多年形成的战略思想更符合他们的风格,西方传统推崇决战决胜,强调英雄壮举,而中国的理念强调巧用计谋及迂回策略,耐心积累相对优势。”

苏联虽然一直被视为和中国一个阵营,但很显然,苏联的对外模式,采取的还是西方那一套简单粗暴的办法。

斯大林

朝鲜战争之后,中苏之间的关系不可避免的走入恶化。因为中国独立的脚步迈得越来越快,而苏联的控制欲也与日俱增,双方的矛盾是不可调解的。

可以说,最后葬送苏联的,不是苏联的对手们,而是苏联自身错误的政策。

这些政策,从苏联建国以来,其实一直存在,并在朝鲜战争前后逐步发展,直至最后无可挽回。

野心破灭

1973年,毛主席在与基辛格会面的时候谈到了苏联。

毛主席很直白地说:“苏联那个野心跟它的能力是矛盾的,它要对付这么多方面……统共只有一百多万兵,守也不够,何况进攻,除非你们放它进来,把中东、欧洲让给它,它才放心……我的意见是这个苏联野心很大,就是欧洲、亚洲两个洲都想霸占,甚至非洲北部,但是力量不够,困难很大。”

那时的苏联依旧看起来很强大,可毛主席却先一步预见了苏联最后的结局。

苏联这个曾经的社会主义引路人,到最后一步步的走向了霸权主义的不归路,意识形态逐渐走向崩溃,让敌人有了趁虚而入的时机。

最后的结果是,美国日渐崛起,中国也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道路。

而苏联,却仿佛依旧停留在旧时代。

它更是一步步的放弃了自己曾经光辉的一面,乃至于最后迷信起西方的那一套政策,自己将自己送进了坟墓。

所以,基辛格说苏联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大的输家,这话也并非胡言乱语。

这场战争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中国的胜利,美国的失败,但却往往忽略了苏联在背后一系列的举棋不定。

可以说,斯大林在朝鲜战争中的一系列谋算,最后都是自娱自乐,没有为苏联带来实质性的利益。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同样是机关算尽,却百无一用。

一个大国的崩溃,绝不是一瞬间发生的,很多事情早已经预示了结果。

只是,无数人依旧在为苏联惋惜。

也许,它本来可以走一条更好的路,第一个选择共产主义的苏联,原本是无数人心中的向往。然而,苏联的结局,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历史没有如果,在霸权之中挣扎的苏联,为后人留下了血淋淋的警示。

参考资料:

基辛格《论中国》

观察者网《苏联垮台,”不怪经济,不怪斯大林,主要是…”》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