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排名中,国际篮联评委们再次把塞尔维亚男篮排在第一名,美国依旧第二。
这份排名是今天刚刚出炉的,上一份排名中塞尔维亚首次超越美国,再上一份美国还是第一,塞尔维亚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份排名中间相隔也就半个月左右,过几天就要更新一次,由此可以说明一件事,国际篮联评委是根据各队近期综合表现,再三考虑之后,认定塞尔维亚的确强于美国。
最新一期战力排行榜
不难理解,塞尔维亚热身赛10胜0负,是唯一一支热身赛全胜的世界杯参赛队伍。
对手实力不俗,两度战胜由瓦兰丘纳斯和小萨博尼斯领衔的欧洲传统豪强立陶宛;约基奇缺阵的情况下战胜字母哥率领的希腊;两度战胜贝里内利和加里纳利领衔的意大利;最后一战面对拥有戈贝尔、尼利基纳、富尼耶、巴图姆等NBA球员,且全阵容出战的法国,开局陷入被动,还是在最后时刻逆转取胜,而且是在外线核心博格达诺维奇和主要火力点别利察缺席的情况下做到的。
塞尔维亚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坚韧、老辣。各队一般不会太重视热身赛的结果,磨合阵容、避免受伤才是主要的。塞尔维亚却是想输都难,划水也能赢。
对希腊那场,约老师缺席,开场被字母哥的三板斧打的找不着北,好像要放弃了似的,结果下半场稍微一使劲,巴尔干半岛独有的灵性配合搭配凶狠的肌肉碰撞,迅速反超比分,希腊再想起势可就难了。
最近的一场,27号晚上对法国。看过直播的朋友都知道,两队都显得有些散漫,毕竟最后一场了,没必要太拼。约基奇全场没有进攻欲望,塞尔维亚又缺少两大主要火力点,被全阵容的法国压着打,但分差一直没被拉开。
最后关头,双方都开始发力,一边力求全胜,另一边渴望终结对手的连胜,结果法国一发狠反而找不到节奏了,毕竟此前划水太久,塞尔维亚却像老油条似的,能屈能伸,连进几个关键球就收下了比赛。
只从热身赛的战绩和过程来看,塞尔维亚很不简单。
16年奥运会时的塞尔维亚
实际上塞尔维亚早就是天下前二的队伍了,最近两次世界大赛,2016年奥运会和2014年世界杯,都只在决赛输给美国。但和之前的世界第二西班牙队又不同,西班牙在2008年奥运会决赛只输给美国11分,直到最后关头才分出胜负;2012年奥运会决赛更是只输给美国7分。塞尔维亚2014世界杯决赛输给美国37分,2016年奥运会决赛输给美国30分,只得到66分。多说一句,那届奥运会塞尔维亚在小组赛和美国交手过,91-94只输3分,给人们无限遐想,最终却大失所望。
然而时间来到2019年,塞尔维亚兵强马壮,信心十足,美国梦之队却不再像往日那般光芒四射。
这次塞尔维亚本来是想凑齐最强阵容和美国一决高下的,没想到特奥多西奇因伤退出,蒙上一层阴影。
但现在的塞尔维亚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依赖特奥了,年轻的天才后卫米西奇有接班特奥的趋势,来自国王队的博格达诺维奇已经成长为外线绝对核心,国际赛场上的他简直就是不可阻挡的得分机器;同样来自国王的别利察,典型的空间型4号位,能里能外能策应,208cm的身高甚至还能摇摆到3号位。而塞尔维亚最骄傲的部分还是来自内线,也是他们相对美国最明显的优势。
约基奇+博班+拉杜利察+米卢蒂诺夫,四大内线坐镇。塞尔维亚的策略是全场使用双塔阵容,约基奇在掘金是标准的中锋,在这里只能打4号位。每对内线组合的效果都不同,可根据对手不同特点进行针对布置。在NBA的世界里双塔思路已经过时,单内线小球才是王道,但在没有防守三秒的FIBA,控制内线依旧可以控制比赛。
约基奇大家都不陌生,3年前的奥运会他还是初出茅庐的新秀,现在已经是NBA首屈一指的中锋,在国家队主要负责组织策应,更多站在高位,他的传球破坏力让每个对手胆寒,必要时也会施展单打绝活;博班属于功能型中锋,需要高度优势的时候把他往场上一摆,没有大中锋的队必然吃亏;拉杜利察是队长,效力于江苏队,各项技能都会一些,很扎实;米卢蒂诺夫运动能力出色,拼命三郎打法,擅长挡拆“吃饼”。
美国队这次带了3个内线,特纳、大洛佩斯和普拉姆利,但波波维奇的思路是只用单内线,4号位由巴恩斯、米德尔顿、塔图姆、布朗这些摇摆人来客串,目的是增加投射能力,提速打反击,但身高上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澳大利亚的比赛很明显,对方4号位是211cm的蓝黛尔,美国是203cm的布朗,枉你再能跳,到了篮下还是防不了,连博古特都能运球从高位直接突破扣篮。博古特和贝恩斯这两个标准的NBA蓝领型中锋,完全不输给美国的内线,甚至大部分时间占据优势。很难想象,如果遇到人手更多、个个有绝活的塞尔维亚,美国该如何抵挡?
不说打法,不说位置,只看球员战力值,美国也占不到优势。约基奇是上赛季NBA的一阵中锋。放眼整个美国队,只有沃克一人进了三阵,除了沃克只有米德尔顿一个全明星球员,还有不少是才打了两三年的新人。
别利察和博格达诺维奇都是NBA先发级别的球员,其他人都是各大欧洲豪强的中坚力量,关键还有像拉杜利察这样的老将,和过去的美国梦之队有过丰富的交战经验。反观美国队则普遍是国际赛场的新人,经验上的差距也是塞尔维亚的一大优势。
当然,美国再怎么说12人也都是NBA球员,问题是场上只能摆5个人,怎么能把人数优势发挥到极致呢?这就是下一个重点问题。
美国队一贯的赢球模式是主力打头阵,替补上来赢分,因为没有哪支球队的阵容厚度能和美国媲美,就算你主力和他五五开,替补一上来就显出差距了,因为人家那边基本没有主力和替补的概念,全是大牌球星。
美国一向使用长轮换,保证每个人都有充足的体能,上场毫无顾忌地拼命。如果对方故意不让主力休息,打到最后很容易体力不支,美国那边却个个生龙活虎。
但是对上塞尔维亚,这招可能没那么好用。
先看美国这几场热身赛,第一场赢西班牙就是靠这招赢的,替补时段取得优势,然后一直压着西班牙打,但始终拉不开比分,最后只赢了9分。
对澳大利亚第一场赢了16分,但上半场只领先4分,每次拉开比分都被澳大利亚用各种方式化解,下半场澳大利亚体能下滑,有所松懈,美国抓住机会直捣黄龙,没再给机会。
可是第二场就不一样了,米尔斯打出库里的既视感,英格尔斯终于找到状态(上一场6分4失误),内线又靠身高优势不断造杀伤。两队比分紧咬,一直到最后都没有拉开,这时候美国就慌了,每个回合都可能决定胜负,缺少能一锤定音的大牌巨星的问题就显现了。米尔斯开挂似的连中三分,挑落了美国队。
只要拉不开比分,再赶上对方火力点手感爆棚,美国的体能优势就很难占到便宜,尤其面对强队时。
再回到塞尔维亚,一个不争的事实,约基奇在热身赛大部分时间是打替补的,塞尔维亚的二阵容可能比主力更强,尤其当他和博格达诺维奇同时在场时,几乎是不可防守的,美国想靠替补赢分不太现实。
阵容厚度方面,塞尔维亚能打球的人也不少,虽然没有美国多,但考虑到内线上的巨大差距,恐怕很难抵消。FIBA比赛毕竟只有40分钟,要真打到决赛,让主力多上一会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尤其当比分接近的时候,美国肯定也会安排最靠谱的5个人长时间在场。
美国要想赢这支塞尔维亚,首先要把三分球投准,让对面不敢守联防,美国队打世界赛最怕的就是联防,塞尔维亚又是双高配置,移动速度有限,如果美国投准了,像博班这种超高中锋可能就不敢用了。
还有就是防守反击,提速。个子小的优势就是速度快,大范围盯人扩守,造失误打反击,也是美国的一贯作风。塞尔维亚是典型的欧洲球队,注重团队配合,传球眼花缭乱,美国如果能破坏传球转为反击机会,就能重创对面的士气,之前两次决赛,美国就是靠这招把塞尔维亚打到无所适从的。
内线优势搭配FIBA规则+大牌球星战力值+大赛经验丰富+热身赛全胜,是塞尔维亚连续两期排名超越美国的原因。
但美国毕竟是美国,没有人敢说有把握战胜他们,何况那是一群清楚自身处境,不骄不躁,渴望证明自己的年轻人,还有波波维奇执掌教鞭,如果两队真能在决赛相遇,那才真是针尖对麦芒的世纪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