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
从它高居热点榜首,以及2900多万并不断上涨的热度来看,许多人都被类似的经历深深触动过。
问题里说,在一个三线城市,一位爸爸带着7、8岁的孩子去吃肯德基,坐下来的时候,这位父亲情不自禁地对孩子说:
你吃这一顿,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孩子虽然小,但他似乎听懂了。
题主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因为他也是小城市长大的,也体会过"家里没钱但还是要给你买"这种话语的压力。
他感到愧疚,也理解收入不高的父母们,节衣缩食给孩子买好一点的东西,忍不住说出的话。
但他很困扰,真的要把这份困扰和压力,给孩子们从小背上吗?
有人说"穷养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以,无时无刻地让孩子感受家庭的贫穷,有利于让孩子奋斗自强。
就连王思聪,也是到16岁,才知道自己家特别有钱。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似乎很贴切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父母教育子女时,要让孩子"享受贫穷"。
让孩子知道,父母为了让他拥有一些高昂的享受,需要自己付出很高的代价,以此对孩子形成一种认知: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是充满牺牲精神的。
而自己的享受,是自私的,是应该愧疚的。
说白了,要让孩子"心有亏欠"。
一旦孩子心有亏欠,管理起来就容易多了,无论是让他们放下手机努力学习,或者听自己的话早点结婚生子,似乎都是理所应当。
一顿肯德基,就站在了道德高地。父母们的这份无师自通,让人叹为观止。
我记得小时候去姐姐家吃饭,菜肴精致而丰富。
但让我最印象深刻的,不是某个菜品的味道,而是姐姐拿起筷子后,先把鸡腿掰下来,一个分给我,另一个分给她妈妈。
满桌人都是"这孩子真懂事"的表情。
我问姐姐,她那时才12岁,为什么要把鸡腿分给她妈妈?
她说,天底下的妈妈,都知道要把最好的肉留给孩子。
她要感谢妈妈,所以她从小就知道,要把最好的部分,留给妈妈,报答这份母爱。
到长大了,想起这件事,我会去问,一个12岁的孩子,想吃鸡腿吗?
无疑是想的,想得不得了。
但父母的牺牲精神,绑架了她的渴望,她被迫很早的懂事起来。
懂事不好吗?
不好。
特别懂事的她,在父母的督促下,相亲结婚,嫁给了父母口中的好女婿,虽然她才认识没超过两个月,生了孩子后的第三年,两人领了离婚证。
处处懂事的姐姐,被处处当软柿子。
懂事好在哪里?
当初对父母的愧疚感,又值钱在哪里?
之前有个词叫"心穷"很流行,如果心里认定自己穷,这辈子就一定穷,无论父母怎么牺牲,怎么让孩子享受贫穷,都无法逆转心里的贫穷。
所以,即便贫困,父母也应该乐观。
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感动了无数人。
威尔史密斯扮演的父亲,是个落魄的业务员,濒临破产、老婆跑路,只有儿子和自己相依为命,居无定所。
最令人感动的一幕是:
因为无力缴纳房租,威尔史密斯只能带着儿子住宿公共厕所。
因为占用厕所又希望儿子好好休息,有人要进来,他就只能一边捂着儿子的耳朵,一边用脚顶住厕所门,不发出声音。
即便如此,他没有对孩子说:
我这么拼命,就是为了让你睡个好觉。
更没有对其他人说:
你看我破产了,带着个儿子,能不能让着我点儿?
人生总有起起落落,当父亲的也有撑不起的天空,但至少保持乐观,不要把扛不下的压力分给孩子。
这不是孩子从出生就开始叫"爸爸"的原因吗?
你觉得应该对孩子说出"虽然穷,但还是给你买"这样的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