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聚焦高级士官人才队伍建设
“兵王”王博幸福目光的背后
汤文元
收到丈夫王博成功晋升高级士官的喜讯,郭亚慧激动得跳了起来。
2020年1月14日,凌晨5点半,远在甘肃家中的郭亚慧,将一套平时不怎么舍得穿的衣服叠放整齐装入行李箱,欣喜地踏上前往乌鲁木齐的旅程。
一天后,新疆军区将为81名新选晋高级士官组织授衔仪式,郭亚慧受邀同其他家属代表一起,共同见证“兵王”们的荣耀时刻。
仪式现场,当王博戴上新军衔,接过命令状,两人的目光幸福地交织在一起。
郭亚慧眼中闪过泪花,除了自豪,更多的则是为眼前这个曾经多次告诉她,愿意把所有青春奉献给部队的男人感到欣慰。
这是自7年前的结婚典礼后,郭亚慧出席的最隆重的场合。然而,就在一个月前,她还在发愁丈夫王博退伍后找工作的事。
当兵16年里,因素质过硬,王博先后在3支不同的兵种部队服役,经历7次转岗。他自己未曾想过,丰富的军旅经历,差点堵死了自己晋升高级士官的道路。
《士官管理规定》明确,选取高级士官必须具备相应培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技师以上技能等级、从事本专业工作时间不少于8年等硬性条件。因为7次转岗,规定的最后一条,王博不具备。
王博听人说,这几年高级士官选拔政策有所放宽,但郭亚慧心里特别不踏实,叮嘱王博提前做好“转身”打算。
事实上,王博的走与留,不仅是这个小家庭的牵挂,也牵动着他所在部队的领导的心。王博所在的旅成立还不到3年,为了留住像他这样经验丰富的带兵骨干、技术骨干,旅里也在努力。
该旅人力资源科科长马春收集整理了与王博情况相似的3名四级军士长的事迹材料,递交到新疆军区政治工作部兵员和文职人员处。没过多久,新疆军区前来调研的人员便找到了王博,考察后很快将他纳入了预选对象。
“为了保留部队战斗力建设紧缺急需的骨干人才,军委下放权力,选拔标准的确可以适当放宽。”新疆军区政治工作部兵员和文职人员处的副处长王广辉说,具体哪些人属于战斗力建设“紧缺急需”,则需要新疆军区党委全局把握。
为了掌握新疆军区部队骨干队伍的一手资料,该处2019年组织人员赴基层一线开展深入调研,最长的累计89天,最短的也有27天。
新疆军区党委保留士官骨干人才的决心和行动,让“王博们”留在了他们热爱的军旅舞台上,施展多年练就的本领,为强军事业服务。
相关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19年,新疆军区高级士官选取数量增长近4倍,其中39.7%属于“破格选拔”。
对此,王广辉介绍,除了一线作战部队的精英骨干,这些高级士官中既有扎根高原的“边防通”,也有保障领域的“兵专家”,在部队建设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边防线上,士官骨干既是每一次巡逻之旅的探路者,也是身后战友们最信任的引路人。牛德龙摄
某新型作战旅三级军士长李社光成长为无人机操作专业大拿,帮助单位实现某新型无人机在全军首飞。张志伟摄
新疆军区某防空旅修理连通信技师李小坤晋升高级士官后不久,便走上战位为战友传授经验。宋石磊摄
用战斗力标尺择优汰劣
——新疆军区士官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实践
汤文元郭勇刘慎
想尽办法把“刀尖子”留下来
2017年,马春从新疆军区某特战旅转隶到一支新组建的部队。对于他来说,帮助王博这样的稀缺战斗力建设紧缺急需人才留了下来,不仅为这支新型作战力量保住了技术骨干,某种意义上,也弥补了自己曾经的遗憾。
“有一种鸟一生只落地一次,便是死亡。我再也没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战斗了,可我不甘心!”2014年,当某特战旅四级军士长朱士统在“向军旗告别仪式”上情绪崩溃,抽泣着说出了这句话。
当时,马春的心跟着一阵颤抖。
马春时任该特战旅军务参谋,负责士官选晋工作。朱士统则是那支部队的“元老级”人物,这位被战友称为“特战兵王”的人身上写满了传奇——他是这支部队成立后第一个背着伞包从飞机上跳下的人,几乎所有的伞降骨干都是他的“弟子”。
为朱士统留队的事,旅里多次向上级反映,马春也用尽了所有力量。但现实是冰冷的——该旅没有相关专业的高级士官岗位。习惯了与天空博弈的朱士统,不得不接受无法留队的现实。
事实上,部队各级都非常惋惜。从那时起,新疆军区党委提出想方设法保留在维稳处突一线、国际军事比武竞赛、重大演训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专业骨干。
“刀尖子”应留尽留,“武教头”当留必留。为此,他们探索建立起高级士官精准培养办法,对两年内面临晋选高级士官的骨干跟进做好学历认证和任职培训工作,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进一步放宽选取条件,留住人才。
今年,军委相关政策出台,他们首次在全区范围内调剂保留优秀骨干。
与当年朱士统情况相似的南疆军区作战保障队的四级军士长程国兴、某师杨峰等4人,受益调剂保留办法,通过跨单位调配成功晋升为高级士官。巧合的是,程国兴所去往的单位正是朱士统曾经服役的那支部队。
“科学选材,想尽办法把‘刀尖子’留下来。”王广辉介绍,随着人才保留政策和机制的不断优化,如何科学选材成了新疆军区党委重点考虑的问题。
为此,新疆军区进一步完善了《士官培养指导手册》和《2020年前士兵队伍建设规划》,推进“打仗型”士官队伍建设。他们向基层部队全面推开“考试+评审”的士官选晋模式,适当压减“选前考核”占比权重,增加“打仗能力”综合评定权值,将个人历年军事训练成绩、参加重大军事行动、立功受奖等战斗力显性指标计入量化考评范围,由考评委员会根据综合评分确定选晋对象。
一切向战斗力聚焦。这两年,王广辉明显感觉“打仗型”人才的选拔导向在基层部队越来越深入人心:“大家都知道该怎么选,选什么人了。”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打仗型”士官人才队伍正在不断壮大。新疆军区2019年夏秋季士官选晋工作报告透露,边防一线、作战师旅、屯垦营连优秀指挥班长选取率达到73.2%,获得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的专业技术士官选取率达到79.7%,在各类军事比武中摘金夺银士官选取率则达到了82.1%。
多维培养
全方位打造“打仗型”士官人才队伍
盛夏,西北戈壁阳光毒辣。
一群官兵的脸上嘀嗒着汗水,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发射架。几秒后,他们顺着飞机的航向振臂高呼——烈日下,新疆军区某新型作战旅新型无人机成功实现首飞。
此时,这套新型无人机装备列装还不到3个月。
作为试飞组骨干,该旅上士王海强长舒了口气。尽管感叹“事非经过不知难”,他也不无骄傲地同组员打趣,“书到用时,一点也不恨少啊”。
官兵们左拥右抱沉浸在首飞的喜悦中。他们不知道的是,王海强曾不止一次想过放弃无人机专业。
过去3年中,王海强多次被派往相关军事院校和生产厂家,参加无人机专业培训。然而,因为部队装备还没配发到位,每次培训完回归岗位后,他只能“纸上谈兵”。
类似王海强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其他一些“高精尖”岗位的官兵身上。然而,随着部队转型发展不断向前,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学有所用、用有所长。
这一变化的背后,则是新疆军区对士官人才的超前精准培养。
“宁可让人等装备,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新疆军区把精准培养的重点向新调整组建部队、新型作战力量单位、新列装专业岗位调配。据介绍,2019年,新疆军区投入专项经费,组织5支新型作战部队的35类紧缺专业的士官骨干,赴23个生产厂家和科研院所跟训。这些“高精尖”专业骨干学成归来,为部队战斗力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9年5月,某旅中士梁志强在“侦察奇兵—2019”比武竞赛上夺得全能项目第一,不仅让他收获了一枚沉甸甸的金牌,也让他拿到了军区士官人才跟踪培养的门票。与他一同入选的,还有155名参加军事比武竞赛取得名次、荣立二等功以上的尖子人才。
“士官跟踪培养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但只要有利于战斗力建设,一切都是值得的。”王广辉介绍说,自2018年起,新疆军区研究制定《士兵尖子人才跟踪培养方案》,实行“百、千、万”士官人才建设工程——
按照战斗力标准,遴选百余名二等功以上功臣、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获得者、国际军事比赛摘金夺银者,千余名炮兵、防空、特战、陆航等主战专业尖子骨干,万余名覆盖全领城、各专业、初中高级的打赢尖兵。
为此,新疆军区分别建立打仗人オ数据库,实行垂直管控、跟踪培养及时督促旅团送学送训、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参加学历升级,确保打仗人才在谋主业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为了拓宽士官骨干的培养渠道,2019年年初,新疆军区推开“军地联姻共育强军人オ”活动。他们在辖区内筛选23所具备一定资质院校,就近与团以上部队签订“联姻共育士官人才”协议。院校每年定期派出师资力量入营教学、跟队培养,部队根据年度任务插空安排士官入校学习。军地实现了互认鉴定资质,联姻共育士官人才队伍。
在精准培养、跟踪培养、融合培养的强力助推下,新疆军区“打仗型”士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近3年来,11人获全军优秀士官人オ奖一等奖、47人获二等奖;10人荣立一等功、96人荣立二等功,18人在国际军事比赛中摘金夺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涌现出了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刘加平等一大批打仗尖兵。
暖心“吹哨”
有了荣耀感、获得感,才能有归属感
“有一种速度,叫‘中国速度’。”2019年8月,在梨城库尔勒市举办的国际军事比赛中,某装甲团士官马续康与队友一起摘得“战场救护”项目桂冠。
新疆军区连续3年承办国际军事比赛中国赛区项目,从受领办赛任务到完成赛前准备,时间短、标准高,受到各参赛代表队的一致好评。
当人们为中国军队的速度欢呼时,面对媒体的镜头,马续康自豪地表示,新疆军区的极速服务为他们提供了强力的加速度。
马续康是某综合训练基地二营走出来的首批学员。然而,当他首次走进二营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灰意冷。2019年3月,这个营首次承接军区部队年度专业培训任务。组建还不到半年,营房、装备和训练场地都十分匮乏,完成任务困难重重。
基地党委将情况上报后,由新疆军区参谋部牵头,训练、人力、技术保障、军事设施建设等17个处(室)有关人员迅速集结,以想象不到的极限速度让这个“兵专家”摇篮,在短短1个月内改头换面。仅仅半年,该营便为新疆军区部队培养输送了百余名装甲专业骨干。
“专业士官骨干人才是战斗力建设的中坚力量,对他们的培养等不起也拖不得。”之所以调集整个军区的力量着力解决一个营的困难,并非杀鸡用牛刀。
新疆军区政治工作部领导把这样的服务理念称为“吹哨集合”模式。士官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些问题虽然暴露在基层、反映在营连,但事权在机关、资源在上层,攻克破解需要多方用劲、上下合力。
为此,新疆军区党委提出实行“营连吹哨,机关报到”机制,下沉权力到一线,整合资源到基层,形成合力化解基层矛盾难题,坚决打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善于培养人才,也要善于保留人才。近几年,新疆军区党委人才保留的工作思路经历了从拴心到暖心的转变。暖心举措的最大感召力,同样来自“吹哨报到”式服务基层的极限速度。
某工兵团驻扎在市郊,平时很少接触地方。2019年老兵退伍季,为帮助退伍老兵找到心仪的工作,该团吹响了“集合哨”。不到3天,在新疆军区政治工作部召集和协调下,闻声报到的就有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军地20余名领导负责同志。
这样的服务模式被复制到全疆,去年,军区联合百余家大型企事业单位举办了30余场“留疆”政策解读会和士官就业双向推介会,复退士官中有近3000人选择留疆工作,5000余人已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初步就业意向合同。
婚恋难题一直是让基层大龄士官工作分心的原因之一。某装甲团驻地偏远,士官处对象很难。去年4月,该团二营吹响了“集合哨”,部队和驻地双拥办、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相关负责同志联合行动,开办了3场“鹊桥会”,帮助该团大龄士官“脱单”。
“比起想方设法拴心,更本源的举措其实是让官兵感到暖心。”据介绍,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新疆军区将“吹哨报到”机制与党委机关挂钩帮建、领导机关当兵蹲连等工作结合起来,坚持领导机关常态化下沉权力解决基层的突出问题。
现在,新疆军区机关处(室)领导双月抽出一周时间联合到基层一线化解矛盾、攻克难题,更顺畅的渠道、更高效的模式、更贴心的关怀,正推动士官队伍建设向着胜战打赢满帆前进。
暖心服务让官兵荣耀感、获得感增强,伴随而来的则是强烈的归属感。2019年,新疆军区部队士官志愿留队率创近年新高;全区选择转改士官的大学生士兵较2018年提升了近1倍。
努力形成士官人才培养的“闭合回路”
王宾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
士官,作为新时代军事人才的主体,数量上占“大头”,力量上据“重头”,是战斗力生成的基础,是部队转型建设的基石。
全面实施人才强军战略,必须重点推进士官队伍精业强能工程,着力建强士官人才队伍方阵,为胜战打赢、转型升级提供强力支撑。
按战斗力贡献率“选材取料”。战斗力生成需要什么样的人,就选用什么样的人。严把士官参谋等重要岗位“入口关”,逐一审核、竞争上岗,切实把能打仗、胜战型“兵参谋”选入“中军帐”;突破专业岗位编制限制、单位之间人才流动壁垒,坚持用战斗力这一把“硬尺子”比高低、量长短,实现相近专业大单位范围内“择优汰劣”,真正做到胜战打赢的强固支撑在哪里,士官进退走留的路标就竖到哪里。
多维度综合施策“精雕细琢”。人才难得,培养是关键。坚持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走活院校送训、厂家跟训、外单位挂训、内部相互代训路子,实现素质全面升级;盯住直招士官、定向培养士官、大学生士官等,走实设计成长路径、鉴定职业技能、督促学历升级等工作,实现精准跟踪有效培养;挖掘驻地社会资源,走开军地互认鉴定资质、联姻共育士官人才队伍路子,不断建强扩容“打仗型”士官人才队伍。
扭住利益契合点“走心服务”。我军之所以从胜利走向胜利,关键一条就是把远大革命理想与官兵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革命战士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发挥出来。
新时代,各级更要端正尊重士兵、依靠士兵、赢得士兵的根本态度,积极排忧解难、为兵服务。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贯通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始终用事业凝心聚力;坚持为兵办实事、解难题,尽快攻克事关战士切身利益的吸氧、看病、找对象、生孩子、吃新鲜蔬菜、学习成才等问题;营造干事创业、催人奋进的良好环境,严格执行福利待遇新规新政,用足用活红利政策,切实让士官队伍的活力动力竞相释放迸发。
(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