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皮
为毛茛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植物
牡丹的根皮。
主产于安徽、山东等地。
栽培者多在秋季收获,除去须根、外皮,
趁鲜湿时剥去木心,晒干。
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
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应用】
1、用于温热病热入血分而发斑疹,及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等证。
本品能清热凉血,以去血分郁热而收化斑、止血之效。常与犀角、生地等配伍,如犀角地黄汤。
2、用于温热病后期,阴分伏热发热,或夜热早凉,以及阴虚内热等证。
本品能退虚热。常与知母、鳖甲、生地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此种凉血退热功效,还适用于妇女月经先期,经前发热之证。通常与白芍、黄芩、柴胡等配伍,如宣郁通经汤。
3、用于血滞经闭、痛经,或症瘕等证。
本品能活血行瘀以通经散症。常与桂枝、桃仁等同用,如桂枝茯苓丸。本品的活血行瘀作用亦适用于跌扑损伤,瘀滞疼痛之证,可与乳香、没药等配伍。
4、用于痈肿疮毒及内痈。
本品在方剂中发挥其清热凉血与活血行瘀的综合作用,能凉血消痈。治外痈可配伍金银花、连翘、白芷等药;治肠痈初起,多配伍大黄、桃仁、冬瓜仁等,如大黄牡丹皮汤。
【用量用法】6~12g,煎服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不宜用。
中药牡丹皮
【文献摘要】
《珍珠囊》:“治肠胃积血、衄血、吐血、无汗骨蒸。”
——金•张元素
《本草纲目》:“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
——明•李时珍
《神农本草经》认为牡丹:
牡丹,味辛,寒。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癓坚,淤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牡丹,味辛,性寒。主治身体的恶寒发热,中风抽搐痉挛,惊风等邪气,具有消散瘀血,治疗肠胃留滞不通,安宁五脏,消除痈疮的功效。又叫鹿韭、鼠姑。产于山中的深谷处。
牡丹皮味苦、辛,微寒,入足厥阴肝经。达木郁而清风,行瘀血而泻热,排痈疽之脓血,化藏府之症瘕。
【长沙药解】牡丹皮
《金匮》肾气丸方在地黄。用之治消渴,小便反多。以肝木藏血而性疏泄,木郁血凝、不能疏泄水道,风生而燥盛,故上为消渴而下为淋涩。及其积郁怒发,一泄而不藏,则膀胱失约而小便不禁。丹皮行血清风,调通塞之宜也。
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治久疟而为症瘕,桂枝茯苓丸方在桂枝。用之治妊娠宿有症病,温经汤方在茱萸。用之治带下,瘀血在腹,大黄牡丹皮汤方在大黄。用之治肠痈脓成,其脉洪数,以其消症瘀而排脓血也。
牡丹皮辛凉疏利,善化凝血而破宿症,泻郁热而清风燥。缘血统于肝,肝木遏陷,血脉不行,以致瘀涩而生风热。血行瘀散,则木达风清,肝热自退也。其诸主治,通经脉,下胞胎,清血热,凉骨蒸,止吐衄,断淋沥,安扑损,绩折伤,除癞风,消偏坠。
漂亮的牡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