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各位!晚上好~
今天一位小伙伴问我一个有趣的问题:
如果要给护肤品分配金额,我会怎么分配?
这个问题还挺有意思的。今天就一起来聊聊护肤品金额分配的问题。
一、皮肤的需求&护肤品的功能?
要讨论怎么给护肤品分配金额当然要从护肤品对皮肤的功能开始说起。
之前Miya已经说过N+1次了,介于皮肤的屏障功能,大部分护肤品都不会被皮肤吸收,而是在角质层外起到保湿的作用。而这个大部分的比例有多少呢?能达到95%
而另外少有的5%的护肤品成分是能够穿透皮肤角质层的。但,能穿透角质层对皮肤起作用的护肤品就会对皮肤造成一定的刺激性。
这里还要考虑2个问题:
️敏感肌对皮肤的耐受问题。如果你是敏感肌就不要考虑各种功效型成分。先以修复皮肤屏障为主;
️有效成分在护肤品中的添加量问题。
成分有效不代表产品有效。一方面,很多成分功效检测是在实验室情况下的检测结果,这和成分在产品中穿透角质层起作用是完全两码事。另一方面,成分的功效性和成分添加量有关。当成分使用量不足时,效果也不尽人意。
因此,护肤品的主要功效还是保湿。如果你期待产品有美白、抗老等功效,首先要想清楚:产品是否真的有功效(成分用量是否足够?),如果产品真的有效,你是否能忍受产品带给皮肤的副作用?
二、我会如何分配护肤品金额?
这个话题我认为对于任何人都是成立的。不论你一个月有多少钱投资在护肤品上,都会有一个金额分配的问题。接下来我会以分配比例高低排序:
前面说过:护肤品最重要的功能是在角质层外起到保湿的作用。而论保湿,面霜滋润、偏厚重的质地是最好的。
和面霜对应的,很多人会使用乳液。但我其实已经很多年没用过乳液了。一方面和我的肤质有关,更重要是乳液真的除了使用起来肤感好,没有任何优势和面霜竞争。而肤感的清爽只是我们主观感受,而并非皮肤的真实需求。想清楚护肤的目的是什么?当皮肤出现问题时,当然首选皮肤需要的。
其实说到护肤品投资,很多女生会花最多的费用在精华上。为什么呢?因为精华活性成分多,功效性更强。真的是这样吗?也对,也不对!
精华相对于化妆水来说,确实活性成分更多。但如果你打开一份精华产品的成分表会发现:排在最前面的依然是保湿成分:水、溶剂、醇类、甘油等。而维生素C、维生素E、烟酰胺等有效的活性成分通常排在后面。
当然,很多活性成分含量多少也与皮肤耐受性与安全相关。但前面也说了:大部分成分是停留在角质层。而即使产品真的功效强,你也要考虑个人肤质耐受性问题。
所以,我本身是一个求稳的人。对我来说,皮肤稳定比美白、抗衰更重要。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皮肤稳定,做好保湿和防晒其实也省掉了额外的美白,而大部分面霜中也都含有抗衰成分。
清洁和防晒是同等重要的。但从我个人来说,这两种产品用的并不多。为什么呢?
平时在家办公,出门时减少。不出门时在室内我只会做基础的保湿,不会用防晒,没有工作需求也不会化妆。所以,大部分时间晨间只用清水冲洗,晚间偶尔用卸妆油或卸妆膏卸妆+清水冲洗。晚间不化妆时会用洁面产品洗脸。
而至于防晒,不出门基本不用。出门时也主要以帽子、口罩等硬防晒为主。偶尔无法用硬防晒,或出门时间太长,为了双重保障才会用防晒霜。
所以,这两部分虽然也很重要,但在金额分配上并不需要太多。
经常听到很多人说:化妆水的功效是帮助皮肤打通吸收通道、化妆水能二次清洁。
但请问:如何打通?
而二次清洁的概念是基于皂基洁面使用会造成皮肤表面皂化,所以使用含有酒精成分的化妆水来清洁皮肤表面的皂垢。而在当下,大家对皂基洁面嗤之以鼻,二次清洁的概念其实也应该推出护肤流程了。
所以,化妆水其实最重要的作用依旧是保湿。但论保湿它又不如面霜。所以,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产品。如果你预算充足可以用,如果囊中羞涩,可以舍弃。
至于面膜,就当作一种护肤仪式感吧!去年双11囤了50片面膜,到现在还有20多片。
以上就是我关于护肤品购买金额分配的一些想法。
这里的补充内容:
眼霜也很重要,但作用也是保湿。可以用面霜替代,也可以单独购买。我不做深层清洁。美容仪、洁面仪都有,但最近两年基本都闲置了。日常护肤就是清洁-保湿-防晒,也从不去美容院,医美做过皮秒,但三年前的事儿了。
我是认真聊护肤的Miya,希望我的内容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跟我一起理性护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