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与王蒙,都是中国的优秀作家,都有各自杰出的文学成就。只是两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生活的感受不同,作品的内涵与主旨不同,同时批判的指向也不同,作品的深度也有所不同。如果说文学成就,在表现“政治生活”方面,王蒙有一定的成就和高度,但在人性的剖析与对现实的批判方面,莫言要远胜王蒙。如果说王蒙的作品仅停留在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批评上,而莫言的作品,其主旨在于对现实的批判,对人性的揭示,其站位与主旨就不同。
我与王蒙先生曾有过一次交集,是在23年前,我的一篇小说获得中国作协《小说选刊》最佳中短篇奖,在颁奖时,王蒙先生是我的颁奖嘉宾,他亲手将奖牌授予我。在颁奖之前,中国作协的一位领导也曾带着我在会场拜访过王蒙先生 。在此之前,我曾拜读过王蒙先生不少的小说,当时印象比较深的有《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深的湖》《心的光》《夜的眼》《坚强的稀粥》等短篇小说。那个时期,王蒙的小说主要是以“意识流”为主要表现手法,在他的年纪的作家中,是非常罕见的。
王蒙与莫言的生活经历完全不同。他祖籍是河北沧州南皮人,出生于北京,父亲曾在北大任教,母亲也是教师,他从小在北京读书,后来在北京河北中学读书时加入共青团,又进入中央团校学习,1950年毕业后进入北京某区团委工作。可以说他20岁之前的人生是非常顺利的,没有吃过什么苦,也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
1953年,19岁的王蒙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这是一部描写和讴歌新时代,新生活的作品,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浪漫风格。王蒙由此开始了创作之路。
1956年,王蒙发表了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通过一位青年干部对机关官僚作风不满的故事,批评了机关的官僚主义作风。在当时几乎没有文学作品敢于批评党的干部的政治形势下,这篇小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据说毛泽东都亲自看过这篇小说,还对王蒙这个小青年的勇气给予了赞扬。但随后这篇小说却给王蒙带来了厄运,彻底改变了王蒙的命运。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王蒙因这篇小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被下放到北京郊区劳动改造。1963年,王蒙被下放到新疆伊犁地区的农村,在那里工作生活了15年,直到1978年才调回北京作协工作。
此后,随着改革开放,中国文学界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时期,思想开放,对现实的反思与批判进入高峰,出现了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王蒙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其艺术手法也由传统的现实主义转向先锋文学,其作品多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
1986年,王蒙从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的位置上,调任文化部长,开始了行政领导工作。1989年王蒙辞谢文化部长,回归专业文学创作。出版和发表了大量小说,散文,诗歌作品,同时还有文论、随笔、自传、国学等方面的著作。
2015年,王蒙以80岁的高龄,创作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从19岁发表引起反响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到80岁获得茅盾文学奖,王蒙先生一生共发表出版100多部文学作品,可以说是著作等身。2019年9月17日,王蒙先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纵观王蒙先生的创作生平,可以看出他走的是一条与莫言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也是完全不同的创作风格。他的前期作品,大量运用抒情笔法,讴歌青年一代爱党,爱社会,爱干部,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在新中国青春文学领域起了开辟性作用,具有标杆性旗帜风向标性质。中年时期的王蒙,在文学创作的手法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娴熟地运用意识流等先锋文学的创作手法,并且对生活与现实有了深刻反思与认知,发表了许多讽刺、批评性的小说作品。
晚年的王蒙又倡导作家学者化,掀起人文精神的探索与讨论。他是一个丰富而又复杂的人,也是一位非常活跃的对生活抱有新奇感的作家,始终处于一种昂扬的创作激情之中,永不知疲倦,永远不停止创新和探索。他一生的创作道路是风雨兼程,前行不止,他的作品有着令人着迷的通过文字透露出来的文学内涵和语言感受。他作品的主人公大都是知识分子,描写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和理想主义情结。王蒙的作品一个重要特征是,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不丧失理想,充满浪漫情怀,有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即使是批评与讽刺现实的作品,仍不失理想主义,没有悲观主义色彩。
这是他与莫言所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因为王蒙的生活道路不同,创作风格不同,加上他的身份特性,他的作品在对现实的批判上,缺少一定的力度,也缺少了一定的深度。就与王蒙的人一样,其作品也透射着中庸、圆融、复杂。
莫言与王蒙的人生道路不同,他出身农民家庭,从小生活农村,生活在贫困与苦难之中,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草根阶层,小学三年级就失学,童年在饥饿与苦难中度过,自小就在对命运的抗争中生存,对时代的弊端,对底层生活的痛苦,对人生的磨难感受之深,对人生感悟、体验之切,对人性的丑陋透视之真,是王蒙无法比拟的,也是王蒙根本没有经历的。所以莫言的作品有着大量的对生活,对现实的描绘,油画一般逼真,电影一般真实,甚至让人感觉到无法直视,压抑得不能呼吸。对人性丑陋一面的揭示,也是毫不容情的,多棱镜一般折射出人性和生活丑恶的一面。
莫言笔下的人物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一方面经历着生活的苦难,一方面又以浪漫的方式,与命运抗争着,尽最大的努力释放着生命原始的本能,释放着生命的活力,绽放着生命的美丽。莫言的小说中,每一个小人物身上,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们与生活的奋力抗争,在压抑与苦难中,释放着自己的生命活力,绽放生命的美丽之花。一面是写实的极度的压抑与扭曲,一面又是浪漫的抒情的抗争与绽放,形成莫言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带给读者的震撼感受,带给读者的思索与反思,要比王蒙的作品真切的多,深刻的多。
这是莫言作品的艺术成功。
王蒙的作品在美学意义上,有着其独特的审美意义,他中年时期的作品在讽刺与批评现实方面,有着寓言一般的艺术魅力,读他的作品是一种轻喜剧形式的艺术享受。而莫言的作品在震撼力,在感受力,在深刻度方面,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无法言状的刻骨之感,是一种沉重而又浪漫的艺术享受。
若论文学成就,正应了一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们不好轻易评判两人艺术成就的高下,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王蒙的艺术才华与学识更高,但囿于其身份与生活经历的不同,限制了王蒙作品的深度与高度。莫言更开放的思维与无羁的思想,使其作品的文学性与艺术性更高一筹。
莫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便是一种明证。
而王蒙据说也曾入围诺奖提名,但最终没能获得这一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大奖,也是失于其作品的深度与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