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小弓
冬日,趁着阳光正好,刘兴妙在自家的苗木基地忙着施肥浇水。
刘兴妙是平江县加义镇泊头村农民,早些年和丈夫一起在外打工,日子还过得去。4年前,家庭成员陆续生病,夫妻俩背上了不少债务,生活陷入了困顿。
转机出现在2018年5月,碧桂园与平江县签订帮扶协议,一个苗木基地正式落户加义镇泊头村。刘兴妙被确定为帮扶对象之一,碧桂园苗木基地为她提供了工作岗位,这让她既能在家门口做事赚钱,又方便照顾老人小孩。同时,她还在家门口开辟了一小块属于自己的“苗木基地”。
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慢慢凸显。刘兴妙每月工资收入2000多元,加上“自留地”上的苗木收入以及当地党委政府和碧桂园帮扶的其他项目,一年多来,刘兴妙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有了积蓄。
通过产业扶贫而涅槃重生的家庭,在平江远不止刘兴妙一家。近几年来,平江县通过建立培育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乡村,突出龙头带动、政策促动、利益联动的“三重三动”产业扶贫机制,共实施产业扶贫11大项、186小项,实现了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帮扶措施,呈现出产业持续发展、贫困户增收稳定的良好态势。
今年3月,随着湖南省政府批复同意平江县脱贫摘帽,革命老区的发展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翻开了新篇章。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于乡村振兴而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平江县的主要决策者,从脱贫经验中汲取了新的执政智慧,提出了用“产业‘金扁担’一头挑起农民的‘钱袋子’,一头挑起乡村振兴动力后劲”的发展新思路。
破局之道,平江县采用了创建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和产业示范村建设。重点聚焦该县豆制品与面筋加工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四季水果产业、茶叶产业、粮油产业、中药材产业等特色产业,在3年内创建加义康养小镇、三市面筋小镇、长寿酱干小镇3个市级特色小镇以及园艺中心果香小镇、安定农耕民俗小镇2个县级特色小镇,同时建设36个示范村,通过示范引领,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规范发展。
具体工作中,该县以项目建设为主引擎,撬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三市面筋小镇聚集了面筋加工企业76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7家,年生产总值达15亿元;
加义康养小镇引进了碧桂园、新明珠陶瓷、苏通云天等3家著名企业。截至目前,5个特色小镇共引进和投入资金5.8亿元,开工项目19个,既形成了规模效应,也凸显了地域特色。
独具特色的创建模式已开始释放民生“红利”。以加义康养小镇为例,今年来,该镇共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主导产业与三产高度融合发展,实现主导产业收入2.1亿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48%。1200多名农民在家门口“上岗”,劳务收入5000余万元。
平江把巩固脱贫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进行有效衔接,在脱贫摘帽之后,原有的136支驻村工作队并没有撤离,而是继续驻村成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黏合剂”;433名驻村队员就地转化为乡村振兴指导员,并选聘村级产业指导员1081人,建设就业扶贫车间36个,组织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4500人次。在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同时,也推动了“三重三动”产业扶贫机制升级至2.0版,特色产业更优更大,多点开花。
打造5亿元茶产业,成功申报黄茶为平江县“一县一特”扶贫与乡村振兴产业;创建5亿元农业园区经济,发展出农业特色产业园42个,培育100多个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涌现出“欢乐果世界”“一号农庄”“世外菊园”等一大批特色亮点产业;打造时鲜蔬菜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8万亩,蔬菜总产量25.6万吨;打造5亿元油料产业,通过国家龙头企业山润茶油的带动,全县油茶总面积达50余万亩,实现油料总产值达5.4亿元以上。
特色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助推了下游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茁壮成长。目前,平江已构建起面筋、酱干、风味鱼、肉制品、饮品、茶油、茶叶、炒货等8大类绿色食品加工体系,培育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16家,2018年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212亿元。
产业的壮大丰富了钱袋。截至目前,超过6万名贫困对象直接参与分红,辐射带动2万多名贫困对象通过就业创业增收。以前外出务工的农民纷纷返乡“淘金”,仅玉峰食品、旺辉食品两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就安排了3.8万名农业人口就业,带动农民增收3亿元以上,“陪着家人也能赚钱”成为他们的幸福新源泉。
立足于走好特色农业产业化“致富棋”的同时,平江还利用一二三产业融合走活“全盘棋”。总投资417.8亿元的华电平江电厂、平江抽水蓄能电站、平益高速平江段、蒙华铁路平江段、天岳幕阜山国际度假旅游区、颐华城六大战略性重大项目有力推进,不仅筑牢了全县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而且为农民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带动乡村价值提升。福寿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石牛寨二期、自在平江、盘石洲生态旅游度假区等10大旅游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与全县150多个村打造“一户一景、一户三园”的乡村风景线相得益彰,让超过10%的平江人吃上了旅游饭。2018年,平江县接待游客突破1800万人次,休闲农业观光1000多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0亿元,直接创税5000余万元,间接创税3亿元,在平江的“产业簿”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