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和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称为曹大家(家通姑)。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是第一个巾帼史学家。
班昭在《女诫》中对女性提出哪些要求?
一、“卑弱第一”:是说女子天生应该是低贱的身份,侍侯老公的命儿,让女子们都“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有好事也不说,受了气也不言语,当十足的受气包,才是好媳妇,好女人。江湖夜雨觉得《红楼梦》中的贾迎春这条做的最好。
二、“夫妇第二”中说“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让老公管着自己的老婆,双方遵循所谓的礼义。
三、“敬慎第三”说的更是离谱,前面什么“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依旧灌输男强女弱的观点也就罢了,后面居然说“夫妇之好,终身不离房室周旋,遂生亵渎。媟黩既生,语言过矣。言语既过,纵恣必作,则侮夫之心遂生矣,此由于不知止者也”。意思说夫妇间不能太好,太好了后就会轻慢亵狎,轻亵的事多了,说话就随便起来。话语过分了,放纵恣肆便会产生,这样班奶奶就认为是侮辱了丈夫,从而导致妻子无条件恭敬的情况发生改变,就是“非礼”的行为了。看来班家的家教可能一贯如此,怪不得班昭的姑奶奶班婕妤就一脸正气地不和皇帝同车呢。可是这样的夫妻,不说不笑,不打不闹,又有何味,如果后宫妃子都真像班昭教育的这样不苟言笑十分恭敬地侍侯皇帝,也怪不得有的皇帝闷得发狂要去逛窑子。
四、“妇行第四”说“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班昭让女子们也不必才学过人,也不必口齿伶俐,也不必美貌如花,也不必心灵手巧,“女子无才便是德”我看就班昭期望的就只是“听话、老实”而已。看来以班昭的标准非要让天下女子都修练成“二木头”不可。
五、“专心第五”说“礼,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这里班昭开始灌输女子不可再嫁的道义,难道班昭自己不嫁第二个老公,就看不惯其他的女人再嫁吗?此言一出,被后世人发扬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论,流毒无穷。
六、“曲从第六”说“姑云不尔而是,固宜从令;姑云尔而非,犹宜顺命。勿得违戾是非,争分曲直。”是说一切都要听从婆婆的,对婆婆无条件服从。
七、“和叔妹第七”说“由此言之,我臧否誉毁,一由叔妹,叔妹之心,复不可失也。”是说小姑、小叔之类的家伙们也统统要顺从:“然则求叔妹之心,固莫尚于谦顺矣。谦则德之柄,顺则妇之行。凡斯二者,足以和矣。”总而言之,让美眉们一顺百顺,冤死不开口,打死不还手,任人践踏折辱。
尽管班昭的《女诫》被人捧为“立言不朽”,班昭也由自几乎成了庙堂之中的圣像,拥有得享冷猪肉的资格。但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此书却是教导女子柔顺地服从吃人礼教的道德教科书。不过班昭可能也不是因为老糊涂了才写这个东东的,班家家教可能一直如此,班昭在那个时代秉承家教,也不可能有更新的思想。不过据说当时,她的夫妹(小姑)曹丰生就不同意她的观点,曾作文批驳《女诫》的观点,据称“辞有可观”,一定另有新奇的见解,可惜文已不传。看来统治阶级对不同的声音还是予以压制禁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