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营养门诊注册营养师盛志华将“食育课堂”开进幼儿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但同时,因为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和饮食习惯,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疾病发生,比如高脂饮食、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等等。
怎么样吃才能更营养,更健康,更科学?
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营养门诊注册营养师盛志华表示, “食”的问题关系到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婴幼儿期是塑造孩子膳食习惯的关键期,因此对孩子开展“食育”教育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是食育教育呢?
盛主任解释,食育不是枯燥的知识学习,而是满足身心需要的愉快实践,通过许多吃的实践,形成对健康饮食的牢固印象。包括食物知识的认知教育、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的教育。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解读,食育课走进幼儿园
为了更好地为家长提供专业的膳食营养知识,融合德智体美劳为一体的五育教育,让家长和孩子选择更加营养的食物,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盛志华主任将“食育课堂”开到矿业大学附属幼儿园。邀请了幼儿园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参加。
在食育课堂,盛主任首先为大家解读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就是2岁以上健康儿童到成年人一个人一餐所需要摄入的生食重量,以及各类所占比例。蔬菜类占35%;谷薯类27%;水果类23%;鱼肉蛋豆类15%。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包括: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平均每天250—400克(每餐75—160克),其中全谷物50—150克(每餐15—60克),薯类适量。
2、餐餐有蔬菜
吃不同的蔬菜,平均每天300—500克(每餐100—200克),每天吃5种以上,新鲜深色叶菜占一半。
3、天天吃水果
多吃新鲜的水果,平均每天200—350克(每餐70—150克),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4、吃适量鱼肉蛋和豆类
动物性食物平均每天120—200克(每餐35—80克),优选鱼和禽,吃多种豆制品。
5、一天一杯奶
选择多种乳制品,达到300克鲜奶量(每餐100-120克)。
盛主任说,学龄前儿童的合理营养应由多种食物构成的平衡膳食来提供,规律就餐是其获得全面、足量的食物摄入和良好消化吸收的保障。
很多家长都提出宝宝不喜欢吃蔬菜的问题,应对这个问题,盛主任有妙招,建议平时自制时可以将新鲜蔬菜如番茄、黄瓜、生菜等用酸奶凉拌,此法用不同色彩吸引宝宝,还可以增加钙的摄入量,在现场,她用蔬菜汁和水果汁和面,家长和小朋友们一起制作了各种可爱的小动物和造型,大家在玩的过程认识食物、制作食物、从而爱上某种食物。
培养宝宝良好饮食习惯,应规律进餐、自主进食不挑食
盛主任表示,学龄前儿童的合理营养除了要食物多种多样、营养均衡外,规律就餐也是获取全面、足量营养和良好消化吸收的保障。
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盛主任提出以下方法:
首先,对于学龄前儿童,每天安排早、中、晚三次正餐,在此基础上还至少有两次加餐。一般分别安排在上、下午各一次。
注意:晚间加餐不宜安排甜食,以预防龋齿。睡前1-2小时不宜进食,否则会影响晚间睡眠,增加胃肠负担。
第二点,引导儿童规律就餐、专注进食,尽可能给儿童提供固定的就餐座位,定时定量进餐。
注意:1、要避免追着喂、边吃边玩、边吃;2、避免边看电视等行为; 3、吃饭细嚼慢咽但不拖延,最好在30分钟内吃完;4、让孩子自己使用筷、匙进食,养成自助进餐的习惯。
第三点,避免儿童挑食偏食,鼓励儿童选择多种食物。
有的妈妈要说了,“宝宝就是不喜欢吃饭该怎么办?” 盛主任支招:家长以身作则,告知宝宝吃饭的重要性及食物的营养价值,同时通过增加儿童身体活动量,增加能量消耗,增进食欲,提高进食能力。
注意:家长要避免以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的措施
学龄前儿童应每天饮奶、足量饮水,正确选择零食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学龄前儿童(2-5岁)每天饮奶需要400-500毫升或相当量的奶制品,除奶类和其他食物中摄入的水外,建议孩子每天饮水600-800毫升,以白开水为主,少量多次引用。
建议家长为孩子烹饪食物时,应选择易于消化、少调料、少油炸的烹饪方式。从小培养儿童清淡口味,有助于形成终生的健康饮食习惯。
鼓励儿童体验和认识各种食物的天然味道和质地,了解食物特性,增进对食物的喜爱。同时应鼓励儿童参与家庭食物选择和制作过程。
学龄前儿童每天应进行至少60分钟的体育活动,除睡觉外尽量避免让儿童有连续超过1小时的静止状态。建议家长经常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实现体能、智能的锻炼培养,维持能量平衡,多晒太阳可以促进皮肤中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利用。
文字/ 记者雷英 通讯员 张彤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提前告知。如发现私自转载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