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过去,《青春》仍然是年轻人的文学

2019-10-31   文学报

文学探照灯 | 今日看点(点击查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南京“文学之都”| 王家卫监制的《繁花》定档 | 上海洛杉矶卡塔尔三城博物馆共享策展 |

作为中国文学期刊曾经的“四小名旦”之一,与《萌芽》《青年文学》《广州文艺》齐名的《青春》杂志日前度过了四十岁生辰。而《青春》这个命名,也尤其让作家们联想起自己的文学青春期。作家叶兆言寄语道:“如果没有那段与《青春》共同度过的美好青春岁月,没有顾小虎和李潮,没有大家在一起玩文学的青涩经历,我很可能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作家。”他的这段话也足以佐证,在当年一本文学刊物对那些初出茅庐的作家有何等重要的影响。

中国文学期刊曾经的“四小名旦”

即便叶兆言的话多少有些言过其实,他这么说也自有道理,因为他和《青春》有不同一般的渊源。他谈到的李潮是作家韩东的兄弟,韩东和李潮的父亲则是作家方之。以该杂志执行主编李樯的说法,他们爷儿仨都曾为《青春》奉献过青春。李潮曾是这本杂志的编辑,韩东从去年底开始为其主持“韩东读书”栏目。而方之更是创办这本杂志的功臣。李樯说:“有人称颂方之把‘他最后的精力花在这本杂志的创刊上。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力快要消耗尽了,要把手里的火炬交给后面的年轻人,要创办一个发表青年作者作品的刊物’。”遗憾的是,方之还没看到《青春》创刊号问世便因病去世。1979年,《南京文艺》创刊,这个名字用了四期,同年10月正式更名为《青春》。诚如评论家丁帆感叹,《青春》成为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名刊,培养了大量的年轻作家,方之的功绩是历史牢记的。

叶兆言见证了方之为《青春》创刊付出的辛劳。用他的话说,《青春》几乎是在他家的餐桌上诞生的。“那时候方之刚从下放的农村回来,居无定所,经常来我家,在餐桌上皱着眉头跟我父亲商量应该怎么创办这本刊物,他为《青春》付出太多太多。我的最初写作也跟他有关,父亲本来不赞成我写作,但是方之完全是以哄小孩的方式诱惑我,说你们年轻人应该写小说。就这样,我开始在台历的背面上写小说,并在1980年第2期《青春》上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舅舅村上的陈世美》。五年后,我又在《青春》上发表了第一部中篇小说。”《青春》也因此成为叶兆言文学道路上无法迈过的,很重要的一个点。

叶兆言

父亲本来不赞成我写作,方之完全是以哄小孩的方式诱惑我,说你们年轻人应该写小说。

让叶兆言至今想来仍感到些许遗憾的是,他未曾到《青春》当过编辑。相比他,作家周梅森就幸运多了。从1979年下半年到1984年,他在《青春》工作了整整四个年头。周梅森说:“1979年1月我到《青春》编辑部实习,那一年我23岁,相当于大学毕业的年龄。我昨天还在徐州贾汪煤矿上班、下井,第二天就坐到了代表中国文坛前沿阵地的殿堂。那时的《青春》不只是对我,对全国的文学青年来说,也是殿堂……”周梅森坦言自己没上过大学,但“《青春》就是我的大学,我在这里通过自学完成了大学教育和文学教育,这甚至是在大学里都学不到的”。

周梅森

和其他很多文学杂志一样,那时的《青春》也是非常红火。周梅森回忆,任编辑期间,他每天收到上百份来稿,只要有一天不看稿,桌子很快就被积压的稿件淹没了。《青春》的发行量很快突破50万份,接着是60万,最高时达65万册。1980年,他在《青春》上发表短篇小说《明天一定再来》,引起文学界关注。那时,他喜欢研究历史,就从文献资料中寻找素材和灵感,写出《黑坟》《军歌》《英雄出世》等作品。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有了那时的积淀,再加上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让他日后写出了《人间正道》《绝对权力》《人民的名义》等更为厚重的作品。

当然,更多的作家是像叶兆言那样在《青春》上发表最初的作品。作家范小青回忆说,她的第二个短篇小说《上弦月》就发表在《青春》1981年第2期上。“当时《青春》创办不到一年半,影响却已是非常大,但凡爱好文学的年轻人都知道这本杂志,所以我当时给《青春》投稿,完全没有数。但非常幸运,第一次投稿就被发出来了,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也是非常幸运的事,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非常之大的推动作用。”

在《青春》上发表作品,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非常之大的推动作用。

范小青

这样的激励,作家苏童想必能心领神会。他曾说:“我至今还记得我在学校的食堂收到《青春》的录用通知时的那份喜悦和激动……”而作家邱华栋虽然很多年后才成为《青春》的作者,但他也正因为读到《青春》等文学刊物上的作品才对文学有了更为浓厚的兴趣。“在十二三岁之前,我所受到的文学影响主要还是来自中国的古典传统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大概是1984年前后,我读到了几份在全国比较有影响力的文学刊物,其中就有《青春》。当时我在上面读到一个部队作家写军人爱情的小说,看了以后很有感触:原来文学也可以用来书写当下的生活。后来我又从《青春》的读者转变为《青春》的作者,这是挺奇妙的事情。”

也因为此,邱华栋特别希望《青春》杂志今后能继续发挥“四小名旦”的影响力,积极扶持青年作家。《青春》曾经是这样做的。1981年10月的《青春》小说作品专号,首开“处女作”栏目,把扶持文学新人的办刊主张进行到底。1983年10月号,开始推出处女作专号。在这个处女作名单上,还有于坚、王大进、陈辽、小海等读者熟悉的名字。1980年第2期《青春》刊发演员陈冲的处女作《女明星》,圆了她的作家梦。该杂志推出的处女作专号卷首语《为无名者铺路》统计说:“创刊以来,我们共发表小说202篇,其中29%的作者是第一次发表作品”。自2017年以来,《青春》发表的处女作和作者比例,已经超过当初的这个数字。与此同时,《青春》不遗余力扶持和激励在校大学生写作。在开办若干专门面向大学生栏目的同时,已连续举办两届全国性大学生诗歌评选活动,并每年出版一部《中国大学生诗歌年选》诗集。为更好地团结大学生写作者,2017年下半年,该杂志更是发起了“中国高校文学社团联盟平台”项目,意在通过建立省中心、专栏、征文活动、资助出版等各种形式,将“青春写作”进行到底。

的同时,已连续举办两届全国性大学生诗歌评选活动,并每年出版一部《中国大学生诗歌年选》诗集。为更好的团结大学生写作者,2017年下半年,该杂志更是发起了“中国高校文学社团联盟平台”项目,意在通过建立省中心、专栏、征文活动、资助出版等各种形式,将“青春写作”进行到底。

演员陈冲曾在《青春》发表处女作《女明星》,圆了作家梦

扶持“青春写作”的突出表现还在于第六届“青春文学奖”的启动。1980年1月刊,《青春》发布“青春奖征文”启事,拉开了青春文学奖的序幕。1983年4月刊发布第四届启事时,正式称为“青春文学奖”。该奖评选了五届,采取刊评模式,每年一评。第一届共评选出15篇获奖作品,主要获奖者有王安忆等。后续几届也有肖复兴等获奖者的名字为读者熟知。而这些获奖者中,多数都为35岁以下的年轻作家。韩东于21岁那年获奖,成为历届青春文学奖得主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此次由邱华栋、范小青、纪增龙、项晓宁、王彬彬五位嘉宾共同启动的第六届“青春文学奖”旨在为汉语写作注入新鲜力量的同时,更成为青春经典写作的策源地。奖项将设小说奖、诗歌奖、散文奖各五名。李樯表示,特别期待能发掘出真正有创作天分的年轻作者。

如周梅森所言,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纸质传媒面临着困顿,传统文学期刊也因此日渐小众。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文学杂志都像作家赵本夫说的那样转向做大文化,做社会生活,但也有像《青春》这样的杂志坚持下来了。他更是断言,《青春》不会停步。“在李樯这一代年轻的编辑身上,我觉得又看到了我们当年那份文学的激情。我相信《青春》仍然是年轻人的杂志。我相信在年轻一代编辑的不懈努力下,《青春》还将永葆青春。”

《青春》创刊40周年纪念暨青春文学创作论坛现场

新媒体编辑:傅小平

夏季文创嗨

文学报夏季文创 已上线微店

文学照亮生活

网站:wxb.whb.cn

邮发代号: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