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老北京的“鬼市”四城有八个,据说西城老皇城根下的那个最大。
夜市”以售卖估衣为主,其他货物鱼目混珠,
既有来路不正,也有珍奇物品,更有假货蒙人,所以人们又把夜市称为“鬼市”。
旧时候,家道中落或者遇事落魄的,出来变卖家产总是个丢人的不算体面的事情,
特别是当官的,所以就挑这种后半夜天未亮的时候来交易。
大家不照面,也不问东西来源,那些见不得光的事和物就这么私下里偷偷的交易,所以有时候价格会比较低,
久而久之行业人专挑这个时候交易,大家墨守成规就形成了鬼市。
这地方有自己独特的游戏规则,也有自己独特的交流方式,它们被称为“黑话”。
古玩行话大致可分为二类,一是俗语,二是术语。
俗语涉及的面较广,从看货到对货物的评价到做生意,整个过程都有行话。
术语行话即是专用语,一般变化不太大,有陶瓷方面的专用语,还有翡翠玉器、竹木牙雕、字画等方面的专用语。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文玩市场的“黑”话,学会就可以当内行了。
后加彩:指在漆面严重褪色的老家具上重新描金绘彩,一般多用于描金柜。
后加彩定义在洗干净的旧器表面重新画彩再以低温焙烧。
后加彩作伪方式多种多样,在便宜的明清素瓷上后加了贵重的珐琅彩,素三彩,斗彩,粉彩等使其升值达到作伪盈利的目的。
一种常见的瓷器作伪手法。
由清代康熙至民国初年,均有在瓷器上作后加彩的伪作。
有的于旧器脱釉后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有的用后加彩手法将旧器改造成新品种;
更多的是在清代各朝素器上后加彩,使其成为粉彩、斗彩、珐琅彩、三彩、墨彩、金彩等较为名贵的品种。
扒散头:也称“爬山头”,古玩修复用语。
原用于评价修补过的老字画,在老家具行业特指修补过的老家具。
多指对残损残缺的工艺品进行整修,或者是为了遮人眼目的修补。
有人称此为“爬山头”,意不通。
“扒散头”有把散了的东西扒起来的含义。
“扒散头”在古玩行业中带有一种贬义,它与“修复”不同,修复是公开性的,而“扒散头”则常常是隐蔽的,为的是蒙人。
敲锒头:古玩生意人经营用语。
“敲锒头”,系指古玩生意人在叫行时硬碰硬地交易。
如说“这件瓷器是敲锒头下来咯”,有时也简称一下“敲”字,如说:“格件铜器是阿拉敲下来咯”。
用“敲锒头”来说明某桩生意,无非是显示扎实、牢靠,说的人常常会流露出一种得意的神态。
偷冷饭:古玩生意人行为用语。
“偷冷饭”与“下出笼”有同义,但又有区别。
它常常说的是老板手下人所为,具有瞒天过海的含义,为贬义词。
“偷冷饭”是一种古玩行业的不良习气,因而会被人们谴责。
“偷冷饭”常谓他人所作所为,而绝无以此自诩的。
近年来,其他行业也有使用此词语的。
新家生:古玩鉴定用语。
系指一切仿冒之赝品。
“家生”本是器物的总称,南宋吕自牧《梦粱录》十三“诸色杂卖”云“家生动事,如桌、凳、凉床、杌子……”“新家生”即新的器物。
在鉴赏古玩时常说:“这件瓷瓶是新家生”,有时干脆说“新家生”。
搬砖头:古玩交易用语。
指不花本钱搬弄他人的古玩器物,从中赚取差价。
是做生意的一种经营手段。
这种人常常依仗自己信息灵通,渠道广泛,可以不花本钱、无投资而从交易中获利。
用“砖头”来形容古玩器物,无非是想隐蔽一点。
掉五门:这是苏作木匠对家具制作精细程度的赞美之语。
比如椅子或凳子,在做完之后,将同样的几只置于地面上按顺序移动,其脚印的大小、腿与腿之间的距离,不差分毫。
这种尺寸大小相同、只只脚印相合的情况。
下出笼:古玩生意用语。
泛指利用他人的生意而偷偷摸摸地私下交易的行为。
完全是一种贬义词,例如“伊下出笼”,“专门下出笼”。
古玩行当的弊端诸多,而“下出笼”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这种行为常常遭到谴责。
打闷包:古玩行业中,称不准开封检验的买卖为“打闷包”,
有时也指没有看到东西而交易的行为。
据说此语原流行于上海地区的民间,源于打花会赌博的“打闷包”。
此语现在沪上其他行当也有使用。
跑道儿:购买或出售古玩行为的中间人,有的是与买卖相熟的亲友,有的是专门的经济人,不出资不合伙,只从中奔走,说成一笔交易。
实际经纪人,拉纤的。
抄后路:生意本来是有人从中介绍的,但买主和卖主都抛开中间人,自行与对方直接交易(以便事后不提中介费),也防止“戴帽”。
这是丧失职业道德的行为。
包袱斋:行内有的人眼力好,但没钱开店,便用蓝色布包袱到各家古玩铺“搂货”,然后转手卖出。
这种经营古玩的现象被称之为“包袱斋”。
铲地皮:自己不开店,专跑农村收货,或者是盗古墓的人。
拿到东西后再卖给各商家,行里人称他们“游击队”,又叫“铲地皮”。
蚂蟥工:特指家具表面的浅浮雕,因浅浮雕的凸出部分呈半圆状,形似蚂蟥爬行在木器表面,故得此名。
玉器工:特指家具表面的浅浮雕参照了汉代玉器的纹饰和工艺,在硬木家具上比较多见。
坑子货:指做得不好或材质有问题的家具,有时也指新仿的家具和收进后好几年也脱不了手的货色。
埋地雷:有些人以为去农村从农民手里买的货不会有错,却不知道这些货是作伪的商人故意和农民合伙“埋地雷”的。
看不好:倘若卖家说货绝对到代,而买家看出是新仿,又要顾及店家的脸面,就只能说“看不好”。
一枪打:将这批货物好的带坏的一起卖称作“一脚踢”。
留下吧:以前拎包裹的送货上门,买家决定购买他的东西,让送货人将货留下。
吃仙丹:买了便宜喜欢的藏品叫“吃仙丹”。
拦一道:抬高竞买者的价钱抢先买来,对手就说他被拦一道。
叉帮车:就是将几件不完整的家具拼装成一件。
高老八:遇到新仿旧的货称,或称“八爷”。
新加坡:对有些地摊货,谐音“新假破”。
交学费:不太懂行总是花钱买到新货,或称“吃药”。
有一眼:就是这件东西不错,艺术价值较高,说“这件观音瓶有一眼”。
收起来:买家不要某件藏品了,而请卖家将藏品收回去,就说收起来吧。
动过手:老货坏了重新修补过。
行里人:从事古玩生意的同行人员。
邪价儿:出奇的天价。
包浆:传世古玩都有一层自然温润的光泽。
古玩鉴定用语,泛指岁月存留在古玩器物表面的一层包裹物。
器物由于外界条件差异而具有各种不同的包浆,
例如老家具表面因长久使用而留下的痕迹,因为有汗渍渗透和手掌的不断抚摸,木质表面会泛起一层温润的光泽。
红木家具的玻璃包浆,青铜器的黑漆包浆。
因为包浆是天长日久形成的,所以它是鉴定古玩重要条件之一。
皮壳:古玩鉴定用语。
特指老家具原有的漆皮。
家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木材、漆面与空气、水分等自然环境亲密接触,被慢慢风化,原有的漆面产生了温润如玉的包浆,还有漆面皲裂的效果。
旧时古玩行当里的人,将家具、竹、木、牙雕、紫砂、核雕等古器上的具有一层玻璃质感的包浆,称为“皮壳”。
顾名思义,称之为“皮壳”的包浆,是一种较厚的包浆,但有些古玩不称“皮壳”,例如瓷器、绣品、古籍版本、珠宝等。
开门:看藏品时碰上年代老的真货叫“开门”或“一眼货”。
(在玉器及钱币收藏里也经常用到“开门”),也有作“大开门”的,就更富江湖气了。
“开门”是钱币学中的一个术语,也叫“开门见山”,意思是说某枚钱币的形制、工艺、文字及锈色和包浆(氧化层)都很自然和舒服,具备了真钱所应有的特征,亦即“打开门(钱)就看见山(真钱的特征)”。
活拿:一名古玩商人从另一古玩商人手里拿走一件商品,当时不付款,这叫“活拿”。
“活拿”的规矩是价位讲好了,只能多卖钱,不能少卖,即必须保底。
言必有信。
价位比买断要高,一般说,不在给活拿的人付手续费或跑道费,但活拿的人可以在低价上加价,叫“戴帽儿”,多卖归活拿的人,原货主不问。
掮做:古玩生意人的行为用语。
就是掮着别人的货物去兜生意。此语从沪语“掮客”引申而来,有时亦简称一个“掮”字,如“让我掮一掮”,“他要掮我这种货”。
虽说“掮做”与“搬砖头”都是利用他人的东西做生意,
但“搬砖头”是有了买家后的行为,而“掮做”往往是拿着货兜揽买家,掮不掉可以退还。
至尊:古玩鉴定用语,系指正宗的古玩,有可靠的意思。
使用起来,常说:“东西绝对至尊”。
或者也可以说:“侬这件古玩不至尊”。
“至尊”是“大兴”的反义词。
此语来自骰戏的“至尊宝”,它指骰戏中最大的牌色。
此语不仅古玩行当用,其他行业也用,也常见于上海社会流行语中。
当账:古玩交易用语。
泛指物物等价交换的一种形式,大多为业内人士所为。
有人在注释此语时,写成“打仗”,那是误解。
做生意怎能和打仗联系在一起呢?
“当账”的“当”是对等的意思,如成语“旗鼓相当”。
当账就是账项对等的交易。
其实现在也没那么多讲究,也没那么多人说黑话了,
旧时候因为方言,因为行业的区别黑话比较流行,为的是隔行如隔山的神秘感。
如今交易就要的是更多人看明白,所以黑话也就慢慢成了历史,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当然下次偶然遇到你能听懂,那感情儿也算个行家里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