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宗大舍村圣义堂...

2019-11-26   留住最美瞬间

师宗县雄壁镇大舍村委会硝硐村是一个有着近700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元末明初彝族群众在这里立寨,明末清初陆凉(良)县旧州、罗依村马姓回族迁来定居,至清代中期回族有50余家,彝族有李、梅、万、申、戚姓30余家。清末至民国年间依次有刘、谢、杨、徐、李、王、尹等姓汉族先后迁居于此。现已发展成为以刘姓汉族为主有169户830余人的村落。

清乾隆年间,硝硐村回族群众经多年筹集,倾其所有建起了一座清真寺。该寺规模大,形制完备,屋顶及殿内装饰全为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其他如墙体、梁柱和建筑形制则为汉族人建筑风格,是当时硝硐及周边回民礼拜和敬奉真主的地方。

清咸丰六年(1856年)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云南永昌府保山县人杜文秀起义期间,硝硐回族也受到波及和影响,迁往阿迷州(今开远市)回族聚居的大庄、红田、磨克、小石桥等地居住。现在,硝硐村尚有回族先民古墓数十冢,并立有墓碑、华表等。

硝硐村回民迁徙开远后,村旁的清真寺逐渐冷落萧条下来,至清末民初,历经二十余年风雨,渐有墙倾椽圮之象。为使地方清靖,纯化风俗,以古圣先贤为楷模,以孝义忠公为规范,经乡中耆老商量同意,将该清真寺拆除,到硝硐村5里外的大舍村辟建为“圣义堂”。

圣义堂坐落于大舍村中,背靠大地皮坡,门对山黑丫口,门前有一条宽约4米南北贯通全村的大路,向西10公里通往陆良县龙海乡槽盆箐,向东北15公里到达罗平县阿岗镇挖玉冲村,居于师宗、陆良、罗平三县交会的要冲,曾是商旅往来文化信息的中转站。大舍圣义堂坐西北朝东南,为悬山顶穿斗抬梁式土坯墙土木结构,是典型的走马转角楼明清形制四合院建筑。所有房舍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大小计16间,共1个院落,由正房、左右厢房、倒座房各3间,正房和倒座房的耳房各2间组成四合院布局。

正房高居于四层条石垒砌成的台基之上,台基高约1.2米,两端由6级台阶与天井相连。正房为五架梁五柱落地两层式结构,通面阔3间18米,进深6.5米,正中高约6.8米,屋顶为石灰浆筒瓦扣盖,二楼正面通设笔管式花栏杆。最为特别的是,二楼正间的檐廊比左右两间向外扩出约0.8米,两根檐柱缩减为垂花柱,上端的穿插枋头雕有龙头和祥云图案,檐枋上有“双凤朝阳”彩绘。这样的设计既突出正间的主体地位,人们在此可把全院情况尽览无余,又使该建筑在变化中更显庄重肃穆。

二楼装有木板墙和方形玻璃窗、一码三箭格心木窗,楼里间板壁上原绘有很多先贤神像;一层现在空空荡荡,门窗及木板墙已不复存在,正中两根檐柱下,左边为如意云纹灯笼形石柱础,右边为梅花图案灯笼形石柱础,雕工较为精细,造型优美敦厚,曾用白银打磨过,现在有部分地方还银光闪闪。左右两侧原各有一架木楼梯直通二楼,左侧耳房用于仓储,现已不复存在;右侧耳房原为则所,现也被改建。左右厢房一楼一底,各3间13.5米,进深3.9米,高约5.2米,屋顶用板瓦建盖。二楼正面通设笔管式花栏杆,与正房栏杆形制一样,二楼正面窗户及木板墙全部不复存在;一楼已被改建为现代民居,难觅古建筑艺术遗迹。倒座房3间,只有一层,中间一间辟为过道式门楼,两边原建筑也已毁弃。中间为青石板铺砌的天井,天井左上侧原树有一块记录份子钱的伙头碑,现已被砌入墙内。大门外为一块长约20米,宽4米,高1.5米的平台,平台前原建有一高大的照壁,照壁后是通村大路,照壁两侧有石砌台阶和该大路相连。照壁已倒塌多年,现在从平台正中开挖修建一条石台阶,直接与大门相连而原平台也已建有围墙围住。

圣义堂建起后,大舍村聘请学识渊博、品行端正的宿儒给村民宣讲先贤做人做事的故事、村中及周边发生的好人好事,以及国家时局的变化情况,来启迪村民要尊老爱幼、仁爱孝悌、诚信知报、忠公体国。其中,大舍村高体民先生在圣义堂讲圣义30余年,所讲结合家国实际,通俗易懂,循循善诱,鞭辟入里,最为村民所接受,影响最为深远,也是讲圣义最长的一个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体民先生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直至离休。同时,圣义堂也是乡保甲长议事之所,每年农历九月则为大舍村“过斗会”之用。所谓“过斗会”就是当地群众自愿捐些香油、米面、豆子做成素食,请村里有名望的人来写平安符,人们敲锣打鼓、击钹放炮,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国家富强。

圣义堂还是当地办学的重要场所。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春,师宗县国民政府就在圣义堂里创办了“大舍国民小学”。解放后,圣义堂由农协管理。1950年2月改办“大舍小学”;1958年9月增办高小班,更名为“大舍完全小学”;1969年9月增办初中班。1982年,大舍完全小学搬出圣义堂择址新建,圣义堂成为大舍村民小组的办公地点。土改和初级社时,圣义堂还是工作队办公、住宿、收缴公粮的地点。2008年,大舍村陈削安出资数万元,对破旧的圣义堂进行维修,使这一古建筑得以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