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习近平
防震减灾四十年 为了生命再出发 ——写在纪念唐山大地震43周年之际
市防震减灾中心党支部举办“庆七一、颂党恩”演讲比赛
全市地震应急救援队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器材操作培训
台网人员在数字化测震台网中心处置震情
市县地震应急联动夏县现场演练废墟搜救
省市地震部门联合在盐湖龙居4.4级地震震中区考察震灾
社区居民在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馆参观体验
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防震减灾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随着我们对地壳深处认识的不断加深,处于山西地震带南端的运城人民,防震久矣。市防震减灾中心作为承担全市防震减灾职能的工作机构,其工作从来不是中心,但时时能影响中心,从来不是重点,但一日也不可偏废。
改革开放40年来,运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机构从无到有,队伍由弱到强,成为全市防震减灾主力军;改革开放40年来,运城市防震减灾工作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由主抓监测预报和科普宣传,向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迈进;改革开放40年来,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坚持经济建设同防灾减灾一起抓,防震减灾领导不断加强,经费保障列入预算,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更加广泛,多个重点项目实施完成,增强了全市震灾防御基础能力。地震机构成立43年来,市防震减灾中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防震减灾成绩显著,先后被授予山西省模范单位、运城市五一劳动奖状、市直文明单位标兵等称号。
防震机构
成立43年,屡次更名,更加科学
运城,地处山西地震带南端,历史上地震灾害严重。自1974年以来,运城市就一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1976年,地县两级地震机构相继成立,全市防震减灾工作正式起步。其中,1976年5月成立运城地区地震办公室,1978年7月成立运城地区地震局,1981年6月更名为行署地震局,2001年更名为运城市地震局,2017年9月更名为市防震减灾中心。中心内设办公室、震防科、分析预报科、工程科、应急科、宣教科6个科室,下属运城市地震综合监测站、运城市工程抗震服务中心两个事业单位。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除稷山、夏县两个县地震机构名称暂未定外,其余县(市、区)均更名为防震减灾中心或防震减灾服务中心。
脚下震情
三条地震带,元明清有大震,形势不容乐观
1.地震地质构造复杂。运城市辖区内中强地震构造带有3条:北部有横跨河津、稷山、新绛三县(市)罗云山山前全新世活动断裂,中部有穿越绛县、闻喜、夏县、临猗、万荣五县峨嵋岭台地南北缘活动断裂,南部有覆盖平陆、盐湖、永济、芮城四县(市、区)中条山南北缘断裂,特别是中条山北缘断裂是未来强震发生的主要危险断裂。运城市中心城区直下型断裂有4条:鸣条岗南缘断裂,万荣至东郭隐伏活动断裂,盐湖北岸断裂,盐湖南岸断裂,是城市发展的地震安全隐患。
2.历史震灾严重。震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周边强震影响灾害。本区域中强地震灾害。1303年洪洞8.0级和1695年临汾7级两次强震,都对我市建筑物破坏达7度—8度,伤亡人员3万多人;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我市古蒲州毁于一旦,有“天塌蒲州”之说。据史学记载,该次地震共死亡人员83万,其中河东死亡11万之众,永济市地震烈度达10度。1815年平陆6级地震,辖区内死亡人口3.7万余人,县太爷陆璋面对残酷灾情上吊自杀。盐湖、芮城、平陆地震烈度达8度—9度。
3.新中国成立后小震屡有发生。近70年来,运城市范围内共发生较大影响地震事件7次,分别为:1959年河津5.0级地震,1965年垣曲5.5级震群,1986年盐湖区陶村、王范4.6级震群,1989年新绛、侯马5.0级地震,1998年永济、临猗5.0级地震,2010年万荣、河津4.8级地震,2016年“3·12”盐湖4.4级地震。当前,我市的震情形势可用“三区”概括:2006—2020年被国务院划为15年尺度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2009年至今被中国地震局划为华北强震强化跟踪监视区;2011年至今被中国地震局划为年度可能发生5级左右地震值得注意地区。
工作保障
政府更加重视,预算逐步到位,投入突破千万元
1.政府更加重视。2012年,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2016年印发《运城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每年年初召开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并签订目标责任,年终进行考核检查。2015年至2016年,将“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100%进行抗震设防要求审批,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大工程100%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指标,列入各县(市、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任务指标。
2.财政预算到位。在“吃饭财政”的现状下,防震减灾工作经费预算从2010年的56.6万元逐年增加到现在的140万元,基本达到省政府要求财政收入一般预算的万分之三标准。2015年,市政府第61次常务会议定投资实施南风广场I类避难场所建设、运城市地震小区划项目和中心城区震害预测3个项目,防震减灾投入突破千万元大关。目前,3个项目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中心城区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中心城区震害防御基础逐步增强。
监测预测
测震台网加密,观测手段合理,研究水平提高
1.数字测震台网子台不断加密。1990年地区财政投资建成运城地震遥测台网并运行。2006年实施市测震台网数字化改造,2009年2月项目通过专家验收。目前,市测震台网可实时处理12个测震子台数据,其中,运城市自建万荣、平陆、垣曲、河津4个实体测震子台,另外共享省局的永济、夏县、侯马、临汾4个子台,陕西的延安、合阳2个子台,河南的洛阳、卢氏2个子台实时测震数据。全市测震能力达1.5级,部分地区可达1.0级。2017年启动临猗井下测震子台建设,已完成台址勘选、土地征用等工作。2018年万荣、河津县级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完成并通过验收,率先实现省市县地震信息共享。通过努力,2019年县级信息平台覆盖率有望实现由46%到77%的提高。
2.前兆观测手段布局趋于合理。2015年市财政投资建设的市级稷山县地下水观测站项目和稷山县同期建设的痕量氢观测项目通过专家验收,正式纳入省观测网。2017年实施“一县一台”建设,原有的临猗水氡监测手段,4个县(市)地震电磁波前兆观测手段仍保持正常运转。2017年万荣县磁电地震台、2018年河津市痕量氢观测站建成并通过验收。永济市地下水观测站项目已完成深达600余米的深井钻探任务。其他有关县正在克服困难,有望年底完成覆盖率由38%到62%的提高。同时,积极配合省局完成辖区内《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山西分项)项目中新建2个基准站和5个基本站的土建工程。目前垣曲1个基准站土建工程已动工。
3.群测群防工作逐步加强。全市共有挂牌的宏观观测场点120个,其中视频监控宏观观测点21个,基本达到一个乡镇有一个宏观观测点,每个县(市、区)有一个以上视频监控宏观观测点。全市“三网一员”队伍3431人,由乡镇分管领导、村干部兼任。各县(市、区)采取以会代训、检查指导等形式,对“三网一员”进行群测群防知识培训。
4.地震联防协作坚持43年。晋陕豫三省交界地震联防区1976年成立,由原来的3个地区发展到西安、渭南、咸阳、洛阳、三门峡、临汾和运城七市。每年召开一次工作年会和一次震情会商会,2017年我市作为轮值市主办了第41届联防会,加强联防区各市震情会商、信息共享和地震联防协作。
5、监测预测研究水平连年提高。市中心编写的年度震情趋势会商研究报告在省局会商资料评比中屡次获奖。2010年“1·24”河津、万荣4.8级地震前,提出较准确的会商分析意见。2005年至2014年,我市共发生7次地面振动事件。2014年11月联合省地震局在运召开由中国地震局、陕西省地震局、山西省气象厅等单位专家参加的研讨会,对振动事件发生的成因以及监测研究思路深入探讨。2015年市财政投入207万元实施振动事件监测项目,架设6台次声波、声压监测仪和6台流动测震监测仪。2016年7月项目通过专家验收,通过对多次振动事件分析研究,初步认为大面积振动源为大气次声波。目前,6台次声波仪器仍然观测运行,继续发挥作用。
震害防御
加强设防监管,取得两项成果,加大科普宣传
1.抗震设防监管改事前监管为事中事后监管与服务。2003年抗震设防要求审批列入全市网上行政许可项目。2011年召开全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永济现场会。2012年市政务大厅管理中心将抗震设防管理纳入新建工程项目审批流程。2015年至2016年,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两个100%”列入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2017年9月,抗震设防审批等两项行政许可划归市人防办,保留11项处罚事项。市中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2018年对河东西街沿长线等4个重点工程项目执行第五代区划图情况进行了检查,为关公机场扩建工程、“六馆一中心”等工程项目提供了地震地质、抗震设防咨询服务。
2.地震小区划项目和震害预测项目完成成果移交。2012年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普查,2015年开展中心城区办公场所抗震性能普查,为震后应急救援积累基础资料。2015年市财政投入608万元实施运城市地震小区划项目、中心城区震害预测项目。目前,两个项目先后通过专家验收并全部完成成果移交。小区划项目能够为中心城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城市发展规划规避地震灾害风险提供依据,项目成果正在《大运城总体规划(2017—2035)》修编、运三铁路可研地震地质调查等工作中得到重视和应用。震害预测项目能够为地震风险管理、政府应急处置提供辅助决策支撑。项目成果在经纬燃气LNG储气调峰站地震安评工作中得到应用。
3.防震减灾科普先行日益深入。一是学校防震减灾宣传形成制度。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坚持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地震科普教育和应急演练,师生应急避险意识能力得到提高。2018年,经过县、市、省层层选拔,由万荣学子组成的山西省高中组代表队获得全国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北部赛区第一名,全国总决赛优秀奖。今年7月,万荣学子又在全省防震减灾知识竞赛中获得优秀奖。二是防震减灾示范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12年召开全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新绛现场会。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共建省级防震减灾示范校60所,国家级示范校2所;省级地震安全社区18个,国家级社区10个;永济、万荣、临猗被认定为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三是防震减灾“六进”宣传覆盖面不断扩大。2012年以来,全市地震系统坚持深入基层开展“小课堂”宣传,免费发放防震减灾读本和科普宣传纪念品。2017年中心城区80多个社区实现张贴宣传挂图、科普宣讲全覆盖。2017年年底至2018年年初,组织省市专家深入13县(市、区)对2000余名农村建筑工匠和乡村干部进行了农村建房抗震知识培训。今年上半年,市中心深入市妇幼保健院、市工学院、恒祥佳苑社区、航天公园、运城机场、幼儿园等单位(场所)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讲宣传。四是阶段集中宣传社会影响较大。“5·12”“7·28”等特殊时段,开展部门联合宣传、推出报纸专版、联动演练等活动。2016年“7·28”在南风广场举办了“铭记震殇 守望平安”公益文艺晚会。2017年5月举办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社区文艺晚会。2018年4月向四川省汶川地震纪念馆和建川纪念馆分别捐赠6方抗震救灾主题澄泥砚。2019年“5·12”会同市应急管理局等40家单位在南风广场开展集中咨询宣传活动,现场共发放《防震减灾知识读本》等宣传小册子及印有紧急避震常识的圆珠笔和鼠标垫共3000余份。垣曲县举办了“铭国殇、祈民福”防震减灾科普公益诵读快闪公益活动,参与社会团体和群众众多。五是固定宣传阵地吸引力不断增强。2013年在全市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已建成的12个县(市、区)科普教育基地有计划向公众开放宣传。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馆2017年8月建成并通过专家验收,2018年市区2150余名学生、群众入馆学习体验。2019年上半年东城办鸿晋社区等7个社区居民、盐花幼儿园等3个幼儿园幼儿和运城晚报的科普小记者共490余人到科普教育馆参观体验。稷山县《居安思危》微电影、新绛县《诗联话防震》读本分别在中国地震局获奖。今年推荐垣曲县用地方特色“垣曲镲”制作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小视频,参加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作品评选。
应急救援
修订应急预案,强化队伍演练,建设避难场所
1.应急预案强化落实。《运城市地震应急预案》2013年11月修订实施,2014年全市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到位。认真履行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自2016年起,连续3年组织开展了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检查,推进应急预案落实。
2.队伍建设持续壮大。2009年依托消防支队和市急救中心组建了市地震灾害综合救援队伍;以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抢险重点单位为主,组建了10支行业抢险抢救抢修以及保障队伍。2015年依托市武警支队组建了市地震应急救援二队,2016年市财政配备了198万元的应急救援装备。2016年至2017年,分4批组织相关地震应急管理人员和救援队骨干赴北京、兰州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培训。2018年在运组织了全市地震应急救援和震害防御基础知识能力提升培训班,200余名相关人员参加了培训。
3.应急演练立足实战。在抓好学校、重点单位开展演练的基础上,从2000年起,每年都坚持举办县级或市级地震应急综合演练或桌面演练,截至2014年,13县(市、区)第一轮演练已全部完成。2015年7月组织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和稷山、河津开展了市县地震应急联动演练。2016年7月在永济市开展了省市县三级联动应急演练。2017年5月在夏县、2018年5月在新绛县开展了市县地震应急联动演练。运城市天龙救援志愿者队伍自2016年起参加了每年的市县联动演练。2019年5月8日,组织参加以模拟万荣发生6.2级地震为背景的全省地震系统联动演练。演练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桌面推演与实地操作协同、线上线下上报资料并行等方式进行。其间,市中心向省局演练平台上报值班信息、灾情快报、舆情快报、震情专报、余震专报、新闻通告及情景处置等信息20余条。13县(市、区)地震机构向市中心演练平台上报相关信息共90余条。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应邀全程观摩演练。
4.应急保障基本落实。2009年在中心城区实施应急避难(险)场所建设,建设了南风广场Ⅱ类避难场所1个,Ⅲ类避险场所8个。13个县(市、区)共建成避难(险)场所77处。2012年争取国家投资450万元,市财政配套151.7万元实施中心城区南风广场Ⅰ类避难场所建设项目,2018年6月项目完成并通过验收。万荣县2018年实施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项目12月完成并通过验收。同时,建立了协议储备和实物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市、县两级按照保障辖区1/10人口3天基本生活所需的标准,储备必要的应急食品和应急物资。
结尾的话: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市防震减灾中心党组将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新动力,引领全体工作人员强化责任、强化担当,动员全市人民不忘灾难教训、加强震灾防治,努力推进全市防震减灾工作高质量发展,为“走进新时代,建设大运城”提供强有力的地震安全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