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病案回顾
梁女士有着10余年糖尿病病史,平素不规律用药和缺乏规范的监测血糖。近几个月,她开始出现双下肢对称性浮肿,这让她感到非常困扰。尽管多次门诊就诊并尝试了多种中西药物,但水肿问题并未得到缓解,反复发作。最终,梁女士选择入住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内分泌科接受住院治疗。
住院期间,刘振杰医疗团队进行了详细的问诊和全面的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梁女士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显著升高,超过了6000mg/g,同时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至24g/L。这些指标的异常提示了糖尿病肾病的存在,且病情已经较为严重,难怪会反复水肿。
针对梁女士的情况,治疗团队按照“糖肾”标准治疗,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管理,使用有临床证据减轻蛋白的降糖药。首先使用胰岛素泵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同时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采用中药治疗。中医辨证认为梁女士的病情属于肾阳虚并湿浊瘀血,正虚邪实。因此,选用真武汤加减进行治疗,其中附子、干姜等药物具有温阳作用,辅以化湿活血的药物,以期达到治疗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梁女士的水肿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也逐步稳定下降。
02
什么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特点是持续性的蛋白尿和/或肾小球滤过率(GFR)的进行性下降。根据《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DKD的早期筛查和诊断至关重要,推荐使用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作为筛查工具。糖尿病肾病早期筛查很重要,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血肌酐测定。除了控制血糖外,血压控制亦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进展,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此外,对于DKD患者的治疗,除了控制血糖和血压外,还应考虑包括中医药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
03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
糖尿病肾病患者,到了后期,多有下肢浮肿、颜面恍白、小便不利、形寒肢冷,这属于中医的阴水病。因而,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与脾肾阳气不足、湿浊瘀血有关,治疗时强调温阳益气、祛湿活血。中药治疗通过调和阴阳、气血,改善肾脏的微循环,减轻肾脏炎症和纤维化,从而降低蛋白尿,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展。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多以温补肾阳为治法,以真武汤加减。真武汤是《伤寒论》中的方剂,由附子、白术、茯苓、生姜、芍药组成。以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行水,兼暖脾土;茯苓和白术健脾益气、利水渗湿;生姜宣肺暖胃,助附子温阳化气以行水,又助术、苓健脾以化湿;白芍酸甘缓急,并监制附子、生姜辛热伤阴之弊,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具有温阳利水之功,适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引起的水肿等症状。
除了中药治疗,一些扶助阳气中医特色疗法如艾灸、火龙罐等也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艾灸可以通过温热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营养状况,对于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另外,特别重要的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筛查及治疗很关键。通过控制血糖、血压、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是糖尿病肾病治疗的基础。中医中药方面,通过扶助阳气、活血利水等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相关症状,缓解病情进展。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内分泌科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采用中医药辨证和中药烫熨、熏洗、针刺、穴位注射等特色疗法对以下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改善患者四肢未梢麻痹、疼痛,灼热等感觉异常。
对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及早期糖尿病,配合中医治疗,保护胰岛功能,强化控制血糖。
糖尿病胃肠病变,中医药治疗改善患者长期便秘、腹胀。
对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痛风性关节炎,采用中药内服和梅花针治疗,减轻症状,减少发作频率
糖尿病足,采用中西医外治保守治疗,减少截肢风险。
糖尿病骨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见腰背及双下肢疼痛乏力等。
其它诊治疾病:甲状腺疾病(包括甲亢、甲状腺炎、甲亢心、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肥胖病、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特发性水肿、高泌乳素血症等。
专家简介
刘振杰 主任医师
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胃肠病等糖尿病并发症以及代谢综合征、痛风、多囊卵巢、甲状腺炎等内分泌病代谢疾病。
供稿:陶一鸣
执行编辑:卢悦明
审核校对:王军飞
责任编辑: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