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8月21日 · 方志敏和他的同学饶漱石

2022-08-21     冯晓晖

原标题: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8月21日 · 方志敏和他的同学饶漱石

1899年8月21日,方志敏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

地点:

上饶市

类别:

人物

方志敏像 图源:百度百科

方志敏(1899 年 8 月 21 日— 1935 年 8 月 6 日),江西上饶市弋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

1922 年 8 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 年 3 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 年 1 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 10 军、红 11 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1935 年 1 月 29 日被捕,8 月 6 日牺牲,时年 36 岁。

2009 年 9 月,方志敏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 11 个部门评选为“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清末民初,开埠后教会学校的开设,使得九江的教育水平在江西及周边省份中省处于第一梯队水平,全英文授课的南伟烈中学(今同文中学)更是领风气之先,吸引了本省优秀学子纷纷前来就读。在同文中学知名校友中,方志敏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位。如今,他的汉白玉半身像树立在校园最显眼的位置,是同文乃至九江的骄傲,同文中学也成为了方志敏早期革命活动纪念地。

同文中学里的方志敏半身像 图源:搜狗百科

大多数读者都知道方志敏同志革命战斗的历史,因此本篇只谈谈我对他认识和理解。

若从南伟烈中学开始讲,将方志敏和饶漱石两位同学放在一起作对比更有意思。关于同文另一位著名校友,曾担任我党高级领导人的饶漱石在九江的故事,见《历史上的今天 · 2月10日 · 饶漱石在九江》。

方志敏比饶漱石大 4 岁,出身于农民家庭,当他在1921年考入南伟烈中学时,年已 22 岁。他的同年级同学饶漱石才18 岁,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两人在入学前,都有过闹学潮的经历。

两人入学后,走的道路却并不相同。年轻的饶漱石意气风发,迅速成为同文的学生领袖,两年后受命在九江建立共青团,三年后当选为九江第一届学生联合会主席。他不单搞学运,还搞工运,建立下层劳工工会,甚至到教会里煽动革命。这位个头不高的小伙子,热情似火、永不停歇。

同文书院楼 1910年 图源:《九江老照片》

方志敏却不一样, 22 岁读中学的他年纪已不算小,他身材高大壮实,他参加学生运动,搞串联,闹学潮,据闻也受到学校的警告。但方志敏的名气远低于饶漱石,在九江期间也未曾参加革命组织。他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学外语、看外国书籍,他的文学功底更扎实,在新文化运动的风潮下转向了白话诗文创作,并在报刊上公开发布了多篇小说与诗歌。

我感觉,方志敏是个沉稳却又敏感的人,就如他留下的那几张照片中的眼神一般。在南伟烈中学读书期间,或许他并不如意,甚至可能有些痛苦,他的农民气质与这所过于洋气的学校格格不入,他渴求开阔自己的眼界,但他又厌恶将中国大门打开的外国列强,他的学业成绩或许不能与年轻的同学们相比,他还没有找到自己的道路,他在思考,他在探索。

同文中学操场 约20世纪初 图源:《九江老照片》

在南伟烈中学就读一年后的暑假,方志敏辍学,据说是因为承受不起同文高昂的学费。笔者以为,更大的可能性是,方志敏在九江明确了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愿意继续消耗时间。他前往革命的大本营上海,在那里他加入了共青团,一度在上海大学学习。

上海大学是方志敏与饶漱石的另一个交集。民国时期的上海大学和现在的上海大学毫不相干(虽然现在的上大坚称有关),它是在国共合作时期创立的由我党掌控的政治学校,时称“武有黄埔,文有上大”,曾培育出许多重要的共产党、国民党干部。

方志敏未能考入上海大学,也可能是经济条件不允许,他在《民国日报》做校对,在上海大学旁听,不久他离开上海回到江西闹革命,后扎根于农村,创建农民协会,成为我党最早认识到“农民问题”并积极组织开展农民运动的革命家,毛泽东后来评价说,方志敏搞农运比他还早。

1924-1925年,上海大学西摩路校舍 图源:上海大学官网

当方志敏从上海回南昌组建党团组织时,将九江学运、工运搞得风风火火的饶漱石顺利地从南伟烈中学毕业,作为优秀的共青团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代表大会,并进入上海大学就读。在上海大学,他又是做得风生水起,与扎根内地农村的方志敏不同,饶漱石在有东方巴黎之称的大上海搞工运。

这两位同学最重要的一次合作发生在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饶漱石作为中央代表团成员、江西省委特派员到赣东北巡视工作,任中共赣东北特委书记,在那里他创建了中共弋阳县委和横峰县委,将他的老同学方志敏委任为横峰县委书记。1927 年 12 月,饶漱石和方志敏共同领导了著名的弋横暴动,为创建赣东北根据地和组建红十军奠定了基础。

此后两人分开,方志敏留在赣东北领导根据地工作,饶漱石在江西再次组织暴动失败后回到上海,转东北组织工运,作为党的高级领导人曾一度主持白区工作。1930 年,饶漱石在哈尔滨被捕,忍受了各种酷刑,却坚贞不屈,与敌人英勇斗争,次年被党组织营救出狱。之后饶漱石转到苏联,被派往欧美开展秘密工作,成为党内少有的国际政治活动家。

1935年2月7日,方志敏被押至南昌豫章公园示众 图源:海西红土地党建信息库

1935 年 1 月,方志敏在率领抗日先遣队突围途中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狱中的他正气凛然,保持了对党的绝对忠诚,在留下《清贫》、《可爱的中国》等饱含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大爱不朽的名篇后,被国民党残酷杀害。从南伟烈中学写白话诗到他离世,方志敏的文人气质未曾改变。

方志敏留下的照片不多。俗话说,相由心生,在仅存的几张照片中,他显得高大、坚实,他的目光中透出稳重、坚定,却又带着一丝农民子弟的羞涩。如果读者去看看饶漱石的照片就会发现,矮小结实的他总是昂着首,目光烁烁,坚定逼人。这对同学是两种性格的人,因此选择了不同的革命方式。

《申报》1935年2月5日专栏

笔者在写作本篇时,也曾想过,仅凭着几张照片,用目光、眼神这种空虚的词汇评价人是否得当,直到我看到《申报》上的这么几句话:“方志敏、刘畴西等……倔强犹昔、大有致死不悟之慨……”

审讯发生在 2 月 3 日,也就是前一张示众照片的 4 天前,再看看下图照片,左侧的红十军军团长刘畴西和中间的方志敏,他们的站姿和神态。这就是共产党人永不屈服、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看眼神,没错的。

方志敏等人被捕后,左起:刘畴西、方志敏、王如痴 图源:维基百科

我们不能以饶漱石建国后的经历去评价他之前做的工作。方志敏和饶漱石,都是我党早期优秀的革命家,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不同的战线上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上下求索、明确目标、坚定不移地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我想,这或许是同文中学带给他们的,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意义之所在。

再次推荐您看看《历史上的今天 · 2月10日 · 饶漱石在九江》,这两位同学的故事对照着看,更有意思。

《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是记录江西九江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撷取九江市及下辖十个县市历史上发生的较有影响力的事件,配以相关的历史照片、新闻图片、文献书籍及笔者拍摄的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

本系列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当日发生的一个事件,如当日无合适的事件,则在当月中选取(史料记载中有月份无日期者)。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fa4c19c6a72456823afa8606ee6b9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