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高超百米,驾天作长桥!包银高铁乌海黄河特大桥主塔封顶

2024-06-07   中国基建报

6月4日,有着包银高铁“黄河第一跨”美称的中铁十局包银高铁乌海黄河特大桥工程取得重大进展,两座分别高达114.5米、118米的主塔成功封顶,直插云霄。至此,该工程正式进入主跨钢箱梁施工阶段。

包银高铁乌海黄河特大桥地处内蒙古与宁夏交界处,全长2190.79米,设计墩台51个,本次封顶的是44#、45#墩主塔,跨度310米。桥塔由塔座、下、中、上塔柱及下、上横梁组成。其中下塔柱高17.8米,中塔柱高55米,上塔柱高42.2米,上塔柱为斜拉索锚固区,共设置14对斜拉索锚点,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结构。整个施工过程包含22个节段,共需浇筑混凝土12531.9立方米。

【挑战+突破】

乌海黄河特大桥是包银高铁重点控制性工程,该桥具有工程结构复杂、技术管理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施工困难多等特点。项目团队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向主塔发起挑战。为大桥量身定制的ACS100液压自动爬升系统,具有钢筋辅助定位、泵管集成自动布料、全封闭智能养护等功能,就像一个空中“移动工厂”,成为大桥主塔的竖向“流水”生产线,大幅提升桥塔建造品质。

为确保施工质量,便于灵活分层、分段浇筑混凝土,采用的布料机,可实现360°自由旋转浇筑,不仅大幅节省塔顶空间,也使得混凝土浇筑更加快捷,保障了施工的流畅度和安全性。针对索道管及钢锚梁定位困难等问题,成功研制出“亚克力定位对中盘”,有效确保了高空作业定位精度。

一年多来,通过开展科技研发工作,项目团队在质量提升及科技成果方面成绩斐然。截至目前,获得企业级工法4项,省市级QC成果10项,项目科研课题《大跨径高铁混合梁斜拉桥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已在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成功立项,实现了挑战突破的目标。

【标准+规范】

乌海黄河特大桥桥塔为花瓶型空心薄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此类设计对混凝土的温控防裂具有超高的标准要求。

为保证桥塔的施工品质,项目团队突出铁路标准化管理,建立完善了进度考核管理办法、安全风险管理实施细则、安全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干部跟班作业制度、安全生产包保制度、桥梁智能化建造管理办法等7项管理制度,提升桥梁管控能力,强化桥梁施工过程控制,建立桥梁施工标准。

在混凝土施工中,将“标准、规范、精细、严密”八字要求,充分融入到标准化管理体系中,加强混凝土生产质量管控,实时监控原材料入场进仓,让“伪劣”原材料“无处遁形”,从源头保障混凝土的生产品质;塔座大体积混凝土采用应力应变计监测混凝土状态,对入模温度等性能指标参数逐一检测,随时“把脉问诊”,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等难题,研发出智能温控系统,严格标准规范控制混凝土入模、浇筑温度,做到全过程防裂管控,实现主塔混凝土“0”开裂,确保了大桥的工程品质。

【党建+绿色】

自开工以来,项目党支部倡导“凝聚、向上、担当、高效”的团队精神,积极践行绿色施工理念,以“党建+绿色”的形式,全面推进环保低碳工地,守护绿水青山。

通过突出党建方向“引领”、突出党建融合“活力”、突出党员先锋“作用”、突出榜样典型“示范”的“四个突出”,把党建工作的软实力转化为项目管理的硬推手。先后开展了“草原高铁党旗红,争先创优当先锋”“争夺红旗项目部,助力草原铁路腾飞”等党建主题活动,浓厚的党建氛围形成了巨大合力,不断掀起高举党旗建包银,草原高铁铸精品的施工高潮。

党建引领,党员挂帅,全员行动,打造绿色和谐的“花园式”工地,是参建人员 的共同信念。在大桥主体结构和辅助结构施工过程中,中铁十局采用一系列创新手段,全方位提升绿色环保施工水平,最大程度降低对黄河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在大桥工地周围见缝插绿、立体增绿。针对施工中产生的垃圾和废弃物,从源头入手,依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对垃圾进行集中处理。

党建引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项目建设,激发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中铁十局还将党建和组织建设、劳动竞赛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发挥党建的协调联动功能,坚持以月度为单位,每月开展以“安全、质量、进度”为目标的考核,每两月开展一次“安全标兵”“技术能手”评比,形成“你追我赶、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潮。

鲜艳的党旗闪耀着安全施工、绿色施工的光辉。党支部在点上发力、面上扩展、由点到面,推动党建引领有效融入到项目建设的方方面面,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证。

【带你了解包银高铁】

包银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京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北地区连接东北、华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和经济大通道,其中内蒙古段全长402公里,设计速度每小时250公里。项目建成后,包头到银川通行时间将由现在的6小时缩短至2小时左右,对内蒙古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区域铁路网布局、加快文化旅游建设、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图文:宋志凌 刘成硕 刘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