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中国式姐姐”,不是被骂死,就是被累死

2023-07-02   生活日常小窍门

原标题:成为“中国式姐姐”,不是被骂死,就是被累死

八岁的张子枫演技能有多好?

在《唐山大地震》中,有一幕是她被石板牢牢地压在下面,这种濒临去世的绝望,让一个小女孩演绎得淋漓尽致,观者无不动容.

当听到妈妈说先救弟弟时候,她哭了,观众也哭了,她的那个眼神我至今忘不掉,后来张子枫在死人堆里站起来,那种哭不出来,被整个世界遗弃的惊恐,真的让人怀疑她是八岁还是十八岁.

11年后,这个天才小姑娘张子枫长大了,却依旧保持着惊人的灵气,贡献出诸多知名角色,而这一次,她又成为了一名姐姐,就是这部6天票房破四亿,揭开中国式家庭最具争议的话题——《我的姐姐》

01.中国式家庭

春节档过后的这个月里,院线电影出现了较长的空缺,大家都集中押宝五一档,正当我们准备寡淡地过完这个四月,有两部电影炸了出来.一部《我的姐姐》,一部《第十一回》都是讲述关于原生家庭的故事.它们充满了争议和反思.让这个四月不那么平静.

山城,一座灵堂前,拥拥攘攘的挤满了人,一位四五十来岁的妇女一边在哭丧:弟弟,你怎么走得这么早啊,一边忙着招呼来宾:招呼不周,招呼不周.

一场车祸,让一个五岁的孩子成了孤儿,也让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面临了最严峻的问题——是否抚养弟弟

中国式家庭最根源的是什么,是“孝”,是奉献和牺牲,无论是哥哥赡养弟弟,还是姐姐赡养弟弟,在过去的年代似乎已经成了本能,你牺牲之后人人歌颂,如若你想自私一点,一定会遭到千夫所指.除了“孝”,还有一个特点尤其突出,“重男轻女”.

2017年,《新京报》发布了这样一条新闻: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在女性“健康与生存”指标上,全球144个经济体,中国排倒数第一。其中,“新生人口性别比例”方面,中国长期处于严重失衡状态。

看到这条新闻,很多人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但是放眼看看我们的周围,有多少家庭生二胎是真的喜欢孩子,而不是为了拼个儿子?

安然(张子枫饰)很懵,父母的突然去世让他无法接受,更加束手无措的是多了个弟弟.这个同根同源却从来没有在她生活中出现过一次的弟弟.

而且这个弟弟给她带来的回忆只有苦涩和不忿,在二胎还没时尚的年纪,父母为了要个弟弟,让她假扮瘸子,不能露出双腿,不能穿裙子.好不容易在家里偷穿了妈妈的裙子,又遇到爸爸带着街道办的回家核查,谎言戳破了,安然也吃到了一顿严重的“竹笋炒肉”.

从那以后的安然和家庭是割裂的,父母的一切都是为了弟弟筹办的,甚至连她的高考志愿都擅自更改了,她努力地学习考研,就为了要逃离这个原生家庭.可惜,一场车祸,让她措手不及.

父母不在了,在法律上,她有抚养弟弟的义务,但是同时她还是个二十来岁的姑娘.抚养弟弟,意味着她必须做回一个姐姐,一个独立自由的人生,就会从此被截断,如果,不抚养,她就会从道义上受到所有人的谴责.

02.姐姐与弟弟,亲情的羁绊和坑

2016年,一部《欢乐颂》席卷了大江南北,要说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樊胜美被哥哥一直坑压迫的生活

2023年,孙俪主演的《安家》也爆火,她同样被父母坑,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奉献给弟弟.这些并不是捏造的,而是种种现实生活中真实案例的呈现.

在安然对着肇事司机声嘶力竭地说出:我爸妈死了,所有人都觉得他是我的责任时,是对人生突如其来的打击濒临绝望的呐喊,她不甘心又无法摆脱.

为什么会这样?

是因为个人追求和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是女性永恒的难题,甚至中国式的家长里短充满了寄生与牺牲,当安然要回来表姐暂住的房子时,表姐怒骂安然,指责是安然害死了父母.而另一边,安然在整理家里遗物的时候,居然找不到一张关于自己的照片,似乎,爸爸妈妈和弟弟,才是一家三口.

也是因此,整个故事的张力和争议也由此推向了高潮.安然和父母之间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随着影片故事的推动,姑妈指责安然之后,依然会拖着疲惫的身躯去给她们做饭收拾垃圾,安然也不得不暂时充当监护人的角色,去送弟弟上学.

一个孩子,能有多讨厌?在父母坟前随手拿着贡品,跟着姐姐回家不依不饶的闹,只要不如意,直接把脏东西丢到床上,我敢说,前半段就因为这个,所有观众都会觉得,为这样一个熊孩子牺牲人生,真的不值得.

在充斥着各种大女主,爽文的当下,如果想要讨好观众,导演完全可以用更恶劣的剧情加剧矛盾,以及设置安然的新人生

比如义无反顾地去北京,弟弟送给别人抚养,人生各自安好.导演毕竟是有野心的,她想呈现的不仅仅是这种传统的“重男轻女”的压抑状态里.她还想呈现亲情中那些无私的一面.

当安然和姑妈从国外套娃聊到人生的时,这才知道,当年俄语专业的姑妈为了父亲放弃了国外闯荡,80年代的外语高材生因为家庭不公平,为弟弟牺牲,为家庭牺牲,直到完完全全成为一名市井妇女.

姑妈就像是每个中国式家庭里都有的女性,看到她我好像真的看到我的大姨大姑,为了弟弟妹妹读书牺牲自己,早早下工厂打工,忙忙碌碌一辈子都只操心家里的鸡毛蒜皮。

在父权社会的不断压迫下,让她的思维模式固定下来:女性一定要为家庭付出,姐姐一定要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以至于忘了自己当年也是想要闯荡国外的女孩。

03.人性与神性,血真的浓于水吗?

电影中有一个插曲,安然在医院里值班的时候发现一个孕妇,患有孕期子痫,处于极度危险状态中,却依然要生育,而这个家庭,已经有两个女孩.可能有的同学还不知道子痫是个什么症状.这是一种妊娠中,极度危险的症状,只有停止生育,才能脱离危险.

当安然试图劝阻当事人停止生育的时候,男人恶狠狠的推开了她,女人在床上奄奄一息地说道:我要生.这里安然崩溃了,她大喊着:你这是谋杀,你都有两个孩子了,就一定要一个男孩吗?为什么?

这一刻的安然崩溃了,对她来说,何尝不是折射着自己的影子,她想不通,这些为什么一定要生一个男孩.

当你笃定弟弟是个熊孩子,有没有想过这个才几岁的小孩他也是被迫接受这样的人生,他的哭闹,不懂事真的就是无法无天嘛?在导演设置的困境里,孩子把最真实的一面反映出来,他害怕,也惧怕一切,在面对姐姐,那种天然的亲近感让他抓住了救命稻草.

弟弟说,姐姐身上有妈妈的味道,这是最真实的依赖感,从陌生到熟悉,姐弟两个人在小心翼翼的彼此接近着.

影片中安然的性格其实并不像很多大女主故事里设定的那么高光,相反,她倔到有点莽撞,对待家人,她毫不留情面,恋爱中,她也不知道怎么去应对,她所有的目光都停留在逃脱这个城市,逃脱这个家庭.最初,对于完全陌生的弟弟,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送走.

而后来和弟弟之间的相互取暖,和姑妈之间的坦诚,甚至在那个游手好闲的舅舅身上,安然都慢慢感受到不一样的状态.

而这也是最让观众诟病的地方,一个几岁大的小男孩前后反差巨大,甚至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姐姐,某种程度上,安然在家庭和父母身上缺失的亲情从弟弟身上获取到了,这让她一度心软,怀疑,甚至苦恼.

正常家庭的父母会教会我们怎么去爱,怎么和别人相处,安然的性格,是源于幼年开始的亲情缺失的状态,以自我为核心,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谈了五年的男朋友也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少困扰.

值得你喜欢《姐姐》的原因就在这里,这个故事拍出了现实中的那种矛盾和挣扎,在影片中导演并没有一味谴责父母,童年的安然也有着和父母的幸福时光.

其实最值得共情的地方就在这里,一方面我们既看到女性的困顿,面对自由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而另一方面,它也并没有妖魔化亲情,那怕是最不成器,最游手好闲的舅舅身上依然有着很多的闪光点.

最终的时尚式结局其实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因为导演知道,无论是把弟弟送给别人,还是自己赡养,都会被观众不满,我们把结局留在自己的心中,换位思考下, 如果你是姐姐,你会怎么选?

这值得深思.它值得夸的地方是,作为一部影片能把真实的时事聚焦出来让我们去探讨:

1.子女关系

2.重男轻女

3.亲情缺失

4.共情

之前的《吉祥如意》是大鹏聚焦在老年人的家庭审视里,《姐姐》则是聚焦于孩子的层面,无疑这是一部极其优秀的情感片.

我希望,不要用偏见和主观去否定它,也希望所有的朋友和家庭能更包容地去理解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