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郭子仪传》中记载有:“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玄宗时期,安史之乱,战乱不止,社会动荡,祸国殃民。人人为己,搜刮财宝,私吞藏匿,今现宝藏,价值不菲。
正所谓: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每当提及古都、文物等等,大家第一时间应该会想到陕西西安,这座城市承载了我国数千年历史,而这片大地上也出土了很多文物。
要是将年代向前推,则需要看向它的邻居——山西,远古时期人们多聚集于此,五帝中尧舜二人的活动范围就主要集中于山西。所以说,山西这片土地同样承载了我国数千年历史,从尧舜时期到今天,不知道有多少的人杰诞生于此处,还有很多历史名人也在山西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杰作。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山西平鲁县屯军沟发生过一件奇事,有一位农民偶然在野外挖到一箱黄金。不过,他并没有将其独吞,反而在专家的劝导之下将其上交。随后,专家们为其估值,足足价值两千多万。那么这箱黄金的主人到底是谁呢?他为何将黄金藏在此处且并未取走?
这件事还得从那名姓李的农民说起,
一天,生产大队组织大家去山沟中除草,这样便可以开垦更多的农田,方便大家种植农作物。而这个人在除草过程中,意外发现山沟崖壁处有一个破旧的木箱,看起来已经藏在此处许久,上面的文字也已经模糊不清。
老李赶忙将木箱打开一探究竟,
他发现木箱中有大量金黄色的“圆饼”,以及块状物和珠子。刚开始他并没有多想,以为只是铜器,毕竟两者的颜色看起来差不多,并且他也不知道古人一般会将黄金制成“圆饼”状。不过,就算是铜器,如此一箱铜也能卖不少钱,可以补贴家用。
于是,老李决定先将木箱带回家。
在路上,他遇到不少同样在除草的村民,也不好私吞这些“铜器”,只能拿出一些分给他们,剩下部分皆带回家中。次日,拿到铜器的村民便立即前往镇上供销社,请工作人员帮忙鉴定此物是什么东西。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村民们得知自己手中的东西为黄金,心中无比激动、开心。但他们不知道,此物属于文物,应该上交国家。我国对此专门有明文规定,我国境内所有在野外捡到的文物都属于国家。好在供销社的工作人员知道这项规定,当即上报文物部门,邀请专家前来调查。
随后,专家们确定村民手中之物为古人所铸造的黄金,便在警察的配合之下,去到屯军沟将黄金一一收缴。在专家的劝导之后,大家也比较看得开,一箱黄金如数上交。
他们将黄金称重后发现共有70斤重,根据当时黄金价格,再加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他们推测这箱黄金至少值2000万元左右。
为了弄清楚黄金的主人,专家们将木箱上模糊不清的文字拓印在纸上,
通过技术处理发现其中包含“乾元元年”的落款,即公元758年,也是唐朝“安史之乱”开始的第三年。在此之前,安禄山已被其次子安庆绪暗杀,而唐军也成功收复洛阳,史思明则有短暂归降。
简而言之,这时的大唐比较混乱,各地战争不断,百姓受到波及流离失所。在此乱世,人们往往会将财宝埋藏,待战争结束再挖出,不然很有可能会被军队所抢。由此看来,在这个时候埋藏黄金倒也合情合理。
此后,专家们发现了一个关键信息,
在某个金元宝上刻有“柱国魏国功臣张通儒进”。根据史料记载,此人曾是叛军的一员,负责留守西京。想必这些财宝正是他为自己所藏,只可惜无福享用,最终死于史思明长子史朝义之手,所以这箱黄金才一直保存至今,上千年时光都未被发现。
最后,经过安史之乱,大唐彻底从盛世转衰,开始走下坡路。唐玄宗李隆基既开创了开元盛世,也为安史之乱埋下伏笔,断送了大唐国运。历史漫漫,朝代更迭则显得微不足道,时代的车轮始终在前进,如果不能跟随时代发展,则会被其淘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作为后人,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并以此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