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国将军中,1937年参加革命后被授予将军衔的,为数不多,多数是很会打仗的军事将领。“文官”很少。但是,张午少将却名列其中。
张午少将是1937年初参加革命的。
他是一个传奇。
张午出身于西安的一个农家,出身很苦。但是,他的五叔张志坚在红十五军团当副营长。1936年他在陇 东板桥战斗中,因为腿负重伤被俘。西安事变后,获释出狱回家。在归队前,他和17岁的张午长谈了5个夜晚,张午了解了红军和陕甘苏区,于是萌发了参加红军的念头。
五叔走后,1937年初, 抗大贴出了招生广告。张午和同窗好友任秉璋商量参加红军,他还联络了一中、二中10多名同学及几位工人、一共20人,在1月下旬一天,步行百余里,赶到泾阳县云阳镇,参加了红军。
7月初,张午就入了党。 就这样,他像五叔一样走向了革命道路。
但是,张午一直在后方工作。尽管他一直要求上前线,都没有获准。1941年春,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张午再一次坚决要求到前方部队去,到血与火的斗争中锻炼自己。经再三要求,他被调到了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1旅关中警备第1团,历任副教导员,教导员,代理指导 员,组织股副股长。
1943年6月,胡宗南调集10多个师,包围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是插入 敌人腹地的钉子,敌人历来视为“心腹大患”,于6月进行试探性进攻。张午临战受命,连夜冒着大雨到远离营团80里外驻守西坡店子要地的第1连,代理政治指导员。
他到职后第6天即6月30日,驻山河镇之国民党第167师503团向第1连进攻。战斗开始,敌人用炮轰我方阵地和村庄,并该连在3里外担任游动哨的王玉虎班长带领的第3班,包围在东屋畔村。张午闻讯,立即带着部队去营救。趁敌主力尚未接近前沿之际,他与3排长穆世德率两个班猛地冲出阵地,从敌翼侧插入东屋畔,将3班从敌群中接回到主阵地。接着,他和连长呼声荣一起沉着指挥抗击,击退了进攻之敌。
5天后,该敌再次发起攻击。因为我地形有利,工事坚固,指战员英勇沉着抗击,敌人未能得逞。
战后,张午指挥的两次防御战斗都受到团,旅的表扬。
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午被调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任宣传教育科长,后又调任骑兵第6师1团副团长、西北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宣教科长和第4纵队警1旅第3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师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先后参加过出击陇东,收复三边,攻
打榆林,沙家店、清涧、瓦子街、扶眉、兰州等战役和战斗。
张午在众多的解放军少将中并不知名。为什么?他自己解释说:“我这一辈子,除了参加战斗、参加指挥作战,大部分时间任指导员、教导员、政治部主任、政委。”但是,回顾这一段血与火的战斗历程,张午少将不愿谈自己的功劳、苦劳,却深情地说:
“战争年代多少好战友为革命光荣牺牲了。我在1连当政指时的三个排长,都是红军干部,先后在战斗中牺牲。记得我当过教导员的3团2营,在九岘原战斗中抗击马匪,伤亡惨重,战后只编成一个连,5连的穆光成排全排壮烈牺牲,我的五叔张志坚也是任连长时在平型关大战中牺牲的。攻打兰州时,为了支援兄弟部队攻占兰州沈家岭,在师指挥所受领任务时,几个团的领导和我一起吃早饭,可是一个多小时后,在部队攻上敌阵地时,30团李锡贵政委和31团王学礼团长都在全国胜利的前夜,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和我一起参加红军的20位同志,有七八位牺牲或残废了。尤其令我难忘的是同窗好友任秉璋(后改名成黎)和同在一个政治处工作过的宣传股长许政,都是做地下工作时惨遭敌人暗杀了,至今连尸骨在何处都不知道。我自己算什么?没有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正确领导,没有千百万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没有亿万人民群众的支援和奉献,哪会有今天!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啊!”
这就是张午少将等人对于自己的功劳和革命胜利的理解。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和《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一套)记述张午这样的解放军将领为什么追随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的历史传奇,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为读者喜爱的红色历史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