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8月23日 · 庐山会议旧址与第三次庐山会议

2022-08-23     冯晓晖

原标题: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8月23日 · 庐山会议旧址与第三次庐山会议

1970年8月23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

地点:

庐山

类别:

政治

笔者摄于庐山会议旧址纪念馆,2021 年 8 月

第三次庐山会议是指 1970 年 8 月 23 日至 9 月 6 日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会议原定议程是讨论修改宪法、国民经济计划和战备等问题,为即将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作准备。但是,林彪、陈伯达等人为争夺权力进行的宗派活动,打乱了会议的进程。8 月 31 日,毛泽东《我的一点意见》发表后,会议转向对陈伯达的集中揭发批判。会上,中央宣布对陈伯达进行审查。原定议题于会议最后一天草草获得通过。这次会议标志着毛泽东领导的反对林彪集团斗争的开始。

资料来源: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第三次庐山会议,即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是庐山这座政治之山在近现代最后一次重要的会议。从此以后,再无庐山会议。

九届二中全会会场 笔者翻拍于庐山会议旧址纪念馆,2022 年 8 月

对九届二中全会的评价显然不是本系列所应该触碰的。那就换个角度,讲讲召开九届二中全会的场地——庐山会议旧址。

在《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8月5日 · 庐山民国三大建筑》中,讲述了 1935 - 1937 年建成的这三栋大型公共建筑。其中庐山大礼堂建成最晚,1935 年年底开工,1937 年竣工。这栋占地近2000平方米,高达15米的现代建筑做了个中式的门脸,其实是个纯粹的西式建筑。它是两层结构,上层为礼堂、下层是学员的食堂。

解放后,庐山大礼堂被改名为庐山人民剧院,因三次庐山会议在此召开,它被开辟为庐山会议的纪念场所。这座礼堂的身份的确不凡,解放后我党在北京之外召开的“中全会”(几届几中全会)只有四次,两次在庐山召开(另两次分别在上海和武汉)的都在这座礼堂,两次会议对中国历史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笔者摄于庐山会议旧址纪念馆,2021 年 8 月

庐山上第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为”庐山会议旧址及庐山别墅建筑群“,请注意,会址排在庐山所有著名别墅之前,它就是庐山上的老大,北京之外,似乎也找不出能超越它的大礼堂。若将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党部会议、三青团会议等算进来,庐山大礼堂承办的会议级别之高、跨度之大,称它为国共首都之外的第一礼堂,近代中国礼堂的老大哥,也并不为过。

如今,礼堂大门上的牌子写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庐山会议旧址”,笔者记得以前的牌子上写的是“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旧址”。

步入会议旧址,迎面正中是金光闪闪毛泽东塑像。一楼的两扇门通向介绍庐山会议历史的展厅。为了便于布展,展厅设计得迂回曲折。这里是当年庐山训练团的食堂,也许是结构上做了分隔的缘故,或者是有些空间被隔断了,展厅面积不大,难想象这一层能同时容纳千人以上就餐。

展厅按照 1959 年、1961 年和 1970 年庐山会议召开的顺序进行介绍,并展出了少量会议中使用过的器具。严格地说,庐山会议有四次,1959 年在庐山连续开了两个会议,前一个是中央工作会议,后一个是八届八中全会。

笔者摄于庐山会议旧址纪念馆,2021 年 8 月

从两侧的楼梯上二楼,就到了大礼堂。礼堂保持了九届二中全会会场的原貌,主席台中央挂着大幅头像,会场里一片红,有红标语、红旗和红地毯,白布包裹的长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姓名牌、茶杯和烟灰缸。会场布置未见奢华,却是沉稳大气、庄严肃穆。

本次会议参加者合计 255 人,礼堂就已是满当当的,以前怎么能容纳庐山训练团上千军官在这里开会?再一想,如果只放长条凳子,也能挤得下不少人,长桌宽藤椅太占地方了。

笔者上楼首先注意的就是这些摆在长桌后的黄色的竹骨藤椅,这就是传说中的藤椅?

几十年间无数次登上庐山,但在会址停止收费的 2015 年以前,笔者从未进入过这栋礼堂,总觉得花几十块钱不值当。对这里心存抵触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很早以前听老人讲过的一个故事。特别声明,笔者无法确定故事的真伪,也未找庐山本地人验证过。

笔者摄于庐山会议旧址纪念馆,2021 年 8 月

故事说的是会场里的藤椅。藤椅是江西最常见夏季坐具,竹竿为骨,藤条编织,轻便透气,防霉吸汗,毛主席在庐山的照片,有很多是坐在藤椅上的。

话说 1970 年会议结束后,会场被原样保留。然而,如何才是“原样保留”?主席台上的位置陈伯达的位置怎么办?他是中央文革小组组长,政治局五位常委之一,会议开始时坐在右侧,会议开了一半被带走软禁,不久后被正式拘捕。那就只有撤掉他坐过的藤椅,拿走桌子上的姓名牌。于是乎,会场上就没有了陈伯达。

过一年出了“九·一三”事件,林彪集团覆灭。牵扯到多少人?看看名单就知道,与会的一多半是军人出身,四野的比例极高。怎么办?那就都撤掉呗。再过些年,四人帮完蛋了!当然必须一定要撤藤椅。

如果真按照故事所讲,我们看看这名单最前几位。主席台上常委:原有 5 人,仅余 2 人。第一排政治局委员:原有 13 人,余 6 人。有一多半藤椅被搬走了。

笔者摄于庐山会议旧址纪念馆,2021 年 8 月

这空荡荡的礼堂怎么向游客说明呢?

故事是不是瞎编的?

不知道,或许是个民间传说。但大家都应当知道另一个公开的掌故:新中国第一油画《开国大典》,由于政治原因被修改过四次,每次修改都是为了去掉其中某位。当年这种事儿太多了,无论是绘画还是摄影,搬掉几把藤椅又算什么?这故事即便是瞎编的,也会有人信,起码我当年信,因此觉得掏钱买票去看一堆时多时少的藤椅,实属不智。而正因为我没掏钱进去过,又无法确定故事的真伪。

五大常委步入会场 笔者翻拍于庐山会议旧址纪念馆,2022 年 8 月

所幸的是,现在的会址,不但停止收费,会场也按当年的座位复原,至少是我认为的原样。隔壁的庐山抗战博物馆(原庐山图书馆)也复原了蒋介石主持的庐山谈话会的场景,对国民党的抗战功绩也予以肯定。现在展出于国家博物馆的《开国大典》也恢复到了初版。

我们可以对相同的历史进程做出不同的解读,我们可以重视或弱化其中的某一部分,角度不同,结论有差异实属正常,但我们不应该涂抹历史。如果翻开近些年官方出版的近现代史读物,我们会发现,某个年代那种删改的风气已被扫除,取而代之的是坦然与自信。

笔者以为,如果全面地讲述历史,是不是也有必要在一楼的展厅里开辟一块,介绍国民政府在这座礼堂里召开的,对中国近代史有影响的重要会议,让观众们了解这座国共首都之外的第一礼堂的风云故事。

笔者摄于庐山会议旧址纪念馆,2021 年 8 月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de60506eb3ede59f78b56dfbb2ed1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