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高考600多,并非天生的学霸,小学阶段很重要
最近几天,全国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出炉,看着热搜榜上的不同词条,还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这不,昨天表嫂就在群里说孩子考了604分,比预估的分数多了20多分,全家人都兴奋不已,不仅在群里玩上了红包接龙,还闹着说要订个饭店好好庆祝一顿。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这个好消息一传开,周围不少亲戚向表嫂取经,询问怎样才能教出这么优秀的小孩,表嫂只说了一句话:“我家孩子高考600多,跟天生的学霸不能比,只是做好了一件事——小学基础打好了。”
其实,这句话不无道理,也并不是表嫂在“凡尔赛”。
哈佛大学也曾耗时40年对一万多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顶着“学霸”光环的孩子们,并不是所有的都是天生就聪明,很多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且多数是把握住了学习的黄金期——小学阶段。
为何小学很关键?
1、小学六年,是孩子打基础的关键时期
如果把学习比喻成建房子,要想一个房子能够牢固,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打地基”,而小学阶段就是完成这一步的时候, 它往往决定了小孩的基础知识是不是学扎实了。
只有把基础知识学好、学扎实,之后进入初中、高中时,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吸收消化新东西。
2、小学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好时候
研究发现,孩子3~10岁的时候,正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的最佳黄金期,如果把这一步做好了,之后的学习基本不用愁。
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李玫瑾也曾说过,抓住孩子小学阶段,重要不要放在成绩上,而且着重培养其能力。
还记得当初表嫂一家也是如此,孩子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夫妻俩给孩子制定了一套学习计划,引导小孩每天按照计划完成,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做到了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学习,她们就在旁边看书,偶尔还会组织小孩去图书馆、博物馆等地方。
在两人的努力下,小孩在学习上非常自律,基本很少让大人操心,学习成绩也一直很稳定。
另外,研究发现,孩子的大脑在13岁以前还有可开发的空间,所以 父母要抓住小学阶段,帮助孩子开发智力和思维,有助于她们以后在学习的跑道上不断完成超越。
小学期间有几个重要节点,父母要把握住
一年级:“磨耳朵”+“立规矩”
一年级的小朋友,父母对她们的要求不用太高,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善,自律性也有待加强。
所以有时候会出现上课不够专心,很多知识消化不了,成绩也不算出色等情况,每次辅导作业时可能都忍不住血压飙升,明明已经讲了好几遍,孩子还是能做错。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不用太过焦虑,更不用想着给孩子报复杂的奥数、编程等进阶班(学霸另说)。
在一年级的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磨耳朵”,多看多听,特别是要重点学习语文,提升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才不至于以后“读不懂”题目。
另外一点就是,给孩子“立规矩”,每天要提前一点去学校,不要经常拖拉迟到,上课专心听讲,放学回家按时完成作业后再玩,临睡前巩固今天课堂所学知识或者预习新知识。
别小看这些学习的小习惯,很可能就是以后孩子与别人拉开差距的关键。
三年级:打好基础,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据小学班主任透露,小学三年级是个关键节点,往上可成“学霸”,往下沦为“学渣”。
因为小学三年级以前,只是基础的“启蒙知识”,很多东西靠单纯的背和记就能学好,但三年级以后,开始加入了需要靠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去解决的。
特别是数学这门学科,里面的有些知识点可能并不是跟书本里面完全一样,需要变换公式才能解题。
如果单纯只会记公式,逻辑思维能力不够的小孩,往往就会在这个阶段“掉队”,成绩开始下降。因此,父母需要在孩子三年级时多上心,平时多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年级: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六年级的时候,孩子马上要面临“小升初”的考试,学习的知识点更多、更杂,压力可能会增多,所以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在这个阶段,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因为进入初中以后,老师讲课的速度会增加,再加上班级里面的学生比较多,所以不会像小学一样盯着他们去学习,更多的是靠自觉。
因此,不妨让孩子提前适应一下这种学习节奏,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学会梳理每门学科的知识脉络,这样或许能更好地衔接“初中阶段”。
【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是一个夯实基础的关键期,父母和孩子都得重视起来,学习的道路虽然枯燥又痛苦,但“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