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参加节目是想摘掉卑微丹、恋爱脑、被pua等标签。
结果一开口就是“我叫朱丹,周一围的老婆”。
聊到婚龄6年,不自信地转向旁边寻求认可。
只见周一围眉头一皱,再一反驳。
她又陷入自我怀疑中,态度摇摆不定,最后选了一个折中的方式。
但对于具体的时间,周一围自己其实也不太清楚……
等到他介绍自己时,先是敷衍地说了句“一样”。
在朱丹的追问下,才勉勉强强挤出几个字“我是她老公”。
朱丹听完没有很满意,继续逼问“她是谁”。
最后,周一围紧急求助工作人员,迫切进入到下一环节。
被彼此之间的没默契笑到,朱丹不自觉地往周一围那边靠了靠,
周一围又说:“你化妆了,能不能别蹭我的白衣服。”
弹幕瞬间飘满整个屏幕:
原来不爱那么明显
周一围好嫌弃他老婆
建议去《再见爱人》
……
怎么看都像又回到了“周一围不爱朱丹”的怪圈。
可他们明明是想摘掉标签的……
橘观察到,这几年里,朱丹越执着于去解释这段感情如何,大众的解读就越背离她本意。
舆论最汹涌时,她发微博解释二人关系:别再操心了,我俩真挺好的,他对我,真挺好的。
著名的“下台阶论”诞生后,周一围处理冷战的方式登上热搜,她出来解围。
见舆论仍把周一围往“坏男人”的人设上推,她再次发出疑问。
只不过她越想证明这段关系并不畸形,大众越觉得她病入膏肓。
卑微标签非但没有洗掉,这段感情还越看越怪。
在网友眼中朱丹依然是委曲求全的苦情角色,而周一围也难以脱离大男子主义的形象。
橘看完节目,也发现两个人的确有不少互不理解的时刻。
比如节目里四对嘉宾碰面,朱丹担心自己会记错人名,在车上紧张不已。
周一围哪壶不开提哪壶:大家会原谅你记不住的。
原本欢脱的气氛瞬间冰点。
口误叫错名字这件事,一直是朱丹的心结。
想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几乎是以喊错名字结束的,情绪急转直下,要求周一围立马道歉。
周一围呢,听到朱丹的喊话,沉默了几秒但无动于衷。
朱丹第二次要求道歉,他才比了个ok手势,但丝毫不认为对方生气了。
直到朱丹沉默落泪,他才察觉到对方似乎真的被自己刺激到了。
在朱丹看来,伴侣之间互相展示脆弱,是为了能更好地疗愈彼此的伤口,而不是互相扎刀子。
周一围却认为,把话放到台面上摊开来说,才能对其脱敏。
《修学日记》里的问答环节,更是放大了这种差异。
这个环节的规则是节目组提供问题,嘉宾填写完后让其伴侣猜测答案。
朱丹问周一围,最近一次让她生气的原因是什么。
周一围胡乱猜了一个答案,得到否定后自信说出:那就没有了。
朱丹表明了自己生气的原因,他依然不理解有什么好生气的。
几番争辩过后,朱丹其实已经有点被激怒了,但不管她如何歇斯底里,周一围始终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
(朋友们,知道什么叫一拳打在棉花上吗?这就是了。)
当然,对于他的问题,朱丹几乎也都没答上来。
(但这种一问三不知的答案,谁又能猜到呢…)
一起生活多年的夫妻,对彼此的了解约等于0,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凑成一对的。
周一围自己也清楚,自己和朱丹是基本不太一致的两种人。
他们拥有完全不同的精神世界、表达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朱丹不理解周一围的拧巴。
主持人的身份,让她把镜头看作是一件太平常的事。
在节目中也可以看出,朱丹习惯性自然流露,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毫无保留地呈现在镜头前。
坦然索取道歉
大方表达爱意
不掩饰自己的欣赏
也不隐藏愤怒
而周一围跟朱丹的性格,完全是极与极。
朱丹越外放,周一围越内敛。
她的坦然对应的是周一围的不解
大方对应的是遮遮掩掩
甚至在朱丹充满爱意的眼神冲击下,他的回应也仅仅是“别搞”二字。
他抗拒在镜头前分享太私人的感受,刻意隐藏喜怒哀乐。
于是在面对节目组的问题时,常常采用自我防御机制:不清楚,不知道,没有。看上去敷衍至极。
就像在“伴侣脑图”环节,规则是夫妻双方需要画出自己和伴侣的脑图。
其他三对嘉宾在这个环节中都展现出了彼此的契合。
到朱丹和周一围这里,就只剩下疑惑。
王彦霖忍不住调侃:“在敷面膜吗?”
不管旁人如何疑惑,周一围也不去解释。
好像再多说两句,真实的自己就要暴露出来了。
在其他三对嘉宾的默契对比下,他们之间似乎写满了“不熟”。
在这对夫妻处处充满差异的关系里,
似乎很容易就能读到不理解、不认同,但很难读到爱。
如此不同的两个人,如果要继续相处,其中一方的残缺要用另一方的迁就来弥补,这样的关系注定是失衡的。
巨大的差异下一定不会产生爱情吗?橘倒不这么认为。
朱丹和周一围之间的感情,反而诞生于差异。
据周一围讲述,两人相识于电影《绣春刀》的拍摄现场。
那时的朱丹很轴,很较真。
常常气自己练不好一个打戏动作,就躲在一旁边哭边练。
因为没见过这样的女孩,一下就被吸引了。特别,是他对朱丹的第一印象。
他恰好也欣赏这份特别。
而朱丹,电视台一姐的高位,不允许自己流露出太多脆弱的部分,
或者说女强人的身份限制了她小女人的一面。
周一围的出现,让她柔软的那部分得以释放。
不管是看电影时犯困,被一把拽过去靠在肩上。
还是在电梯里被人认出,周一围抓起她的手就走。
都让她感受到自己被照顾了。
在节目中,橘还看到了这份欣赏与依赖的延伸。
周一围其实是不太擅长表达的性格。
想夸朱丹认真有韧劲,话到嘴边变成了调侃和打击
(不是,哥,你的求生欲还能再强点吗……)
朱丹做饭时把罐头开口弄坏了向他求助,
嘴上逞强说不乐意,自己也没办法,但最后还是把罐头给打开了。
朱丹鞋带散开,他用“你要我当众给你系鞋带吗”吓唬朱丹,又乖乖给系上。
坐在沙漠上聊天时,朱丹一时兴起,说俩人这一路还没有过亲吻。
他一副懒得理人的模样丢下一句“全是摄像头,你说你是故意的还是摆拍”。
说完之后又恰好把脸颊凑到朱丹嘴边。
不难发现,在两个人的相处中,周一围非常傲娇。
嘴上永远抗拒三连,但行动上事无巨细,事事有回应。
橘还看到了这对夫妻跟传闻完全不同的一面:朱丹没有那么卑微,周一围也没有那么高高在上。
四对嘉宾分房住,他俩被分到条件最差的那间。
房屋陈旧,露天洗漱台,柴火灶台,卫生间和冰箱都要借用别人家的。
有了对比就有了落差,朱丹的第一反应是有些崩溃。
周一围察觉到这份崩溃,立刻采取了安抚模式。
朱丹的每一句碎碎念,他都有回应。
他的回应不是把话说完就去当甩手掌柜,而是把对方不想做的部分独自承担了下来。
娴熟地把床铺好
用纸箱给朱丹做了个梳妆台
杂乱的院子在他的规整下也变得有模有样
他的执行力还特别强,基本上朱丹只用叫一遍,就能弹射起立动手去做。
朱丹做饭他洗碗。
朱丹搞砸他托底。
整个过程中忙前忙后,最后还肯定了伴侣的付出。
网友把这个环节称为“朱丹做饭,忙坏周一围”。
(有一说一,做家务这件事,如果平日里完全不参与,还是挺难装得有模有样的。)
往下看还会发现,在这段关系中,并非朱丹单方面崇拜,周一围对她也有欣赏的成分在。
口误事件发生后,朱丹已经很久没有回归到主持人身份。
在节目里她收到主持晚会的任务,紧张又兴奋。
周一围在台下,拿着手机不停拍照,拍完还停顿一会,眼含笑意地欣赏自己拍的照片。
听到朱丹说夜空,立马抬头望天,不让话掉在地上。
啊不是我说,他在台下的整个过程就像窦靖童看王菲。
(看见没,这是我老婆,牛逼不?)
眼神里充满了欣赏和骄傲。
朱丹下台后,他立刻给出的肯定如同一剂安慰。
整体看下来,这段关系中的两个人,不见得是谁拿捏谁。
只是两个人在表达上的区别,形成了长久以来的误解。
橘也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他们的表达与不表达,都让这段关系危机四伏。
朱丹爱表达强输出,急于向外界证明自己幸福,但由于词不达意,往往把这段关系的口碑推往了最坏的方向。
外放的性格,让她学不会怎么去“收”。
不懂得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有时表达太满了,反而显得有残缺。
想称赞女儿懂事,话说出口就成了女儿要照顾弟弟。
想突出周一围对自己的爱意,用了“供养”这个词反倒增添了几分自我矮化的意味。
那些周一围体贴的部分,从她的口中说出来又成了大众眼里“周一围不爱朱丹”的佐证。
朱丹大概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在一夜之间成为周一围最大黑粉的吧。
而周一围的羞于表达和留白式表达,又加剧了这种不平衡。
橘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主持人李艾来了之后,让四对嘉宾分享初次见对方父母的故事。
旁人的侃侃而谈,把他那句“一点印象都没有”衬得极其突兀,差点又成为了不爱朱丹的证明。
不过后采的时候,周一围讲了个故事。
由于与对方父母见面的过程太过于顺利,他的确不记得当时发生了什么。
但那段经历带来的记忆是,
朱丹家的院子里有两棵柚子树,每年秋冬天,丈母娘都会给他寄去其中一棵树的柚子,直到那些柚子全被摘光为止。
一个不擅长在公众面前自我剖白的人,表达惦念的方式是具象到院子里的两棵柚子树,含蓄到稍微不注意就会被忽略。
幸好这份含蓄打在了朱丹的点上。
周一围的爱,不是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
比如他瞒着朱丹,悄悄把留言条装裱起来。
还会在留言条画上一个吻。
在朱丹压力大的时候,及时送上安慰。
话虽少,爱意却沉甸甸的。
越看到后面越能发现,周一围不是不表达,只是不擅长于镜头前表达。
哪怕有十分真心,镜头的监视下,也只流露出三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众人抓耳挠腮的撒娇环节中,他反而是最松弛自在的。
自然地给了朱丹一个公主抱,一脸骄傲走下台。
俩人还在一旁悄悄咬耳朵:撒娇在我们家很常见啊。
就这一幕,足以让人相信他们之间存在着很真挚的感情,无需再去证明什么。
周一围虽不擅长自我流露,但形容他俩的感情还蛮准确的。
“我们俩默不默契,其实不是关于说今天你要吃什么,我知道她要吃什么,她知道我吃什么。”
“我们俩的默契是,事实上就算点错了,我们也会吃得很高兴。”
不必苦情化朱丹,也不必替周一围感到苦恼。
谁也动摇不了真正乐在其中的人。
最后一句
差异很大,
但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平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