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如何更好满足市民就医需求?来看TA们的探索
在泥城镇,到距离最近的两家医院——临港六院和浦东医院,都要约20公里。随着新片区快速发展,这片61.5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不断增长,2022年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2万。上海电气、上汽等企业都来了这片区域,对优质可及的医疗服务有了更高要求。
两星期建起一个村卫生室
浦东提出“15分钟生活圈”“村村有卫生室”,泥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士军回忆:“当时,海关村和马厂村共有一个村卫生室,要满足居民15分钟到村卫生室的需求,势必要分设村卫生室。”说干就干,在镇里的强力支持下,仅仅用了两周时间,海关村卫生室开诊了!
如今,泥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辖1个分中心、2个卫生服务站、10个村卫生室。中心开设全科、中医口腔、康复等14个科室,已完成上海市康复示范中心建设,今年还成为了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王士军透露,中心正在打造健康管理中心、康复中心、护理中心等三大中心,依托医联体、专病联盟支持,专家下沉、带教查房“请进来”;全科医生到上级医院专科进修学习“送出去”,逐步形成了腹透、康复为特色的新学科。也正是通过市级、区级专家固定门诊,基本实现了社区医疗服务横向同质化,中心日常诊疗覆盖病种达到110余种,而随着新的诊疗仪器的投入,社区常见病诊疗服务纵向服务同质化水平将继续提高。
记者了解到,泥城有两大特色服务是很多社区还做不到的:腹透、外科小手术。
浦东第一个拥有CT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今年,浦东新区制定《关于全面提升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1+9”政策体系,结合新区“精品城区”“现代城镇”“美丽乡村”三个圈层建设,全区4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置CT、心脏超声等检查“四件套”。
泥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克清如数家珍:“2020年,我们已经开展CT服务,是浦东第一个开展这项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还剩两个月,CT已服务5800余人次,是2022年全年服务人次的1.5倍。“四件套”配齐后,今年6月份相继开展了心超、移动DR、非简易肺功能仪业务。董克清说:“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每周派专家来帮助我们开展心超检查;六院呼吸科定期来指导我们使用非简易肺功能仪,东方医院也在为我们培养相关专业人员。”
居民对高品质的诊疗项目需求,就是中心提升服务能力的方向。董克清告诉记者,许多居民反馈幽门螺杆菌检测需要前往上级医院,舟车劳顿还浪费时间,通过技术培训后,检验科克服人手紧张的困难,固定开展此项目检测,获得老百姓一致好评。
“市六-临港”紧密型健康联合体支持腹透下社区
2023年9月底,“市六-临港”紧密型健康联合体慢性肾脏病腹膜透析治疗社区示范体系建设正式启动。
“从我家到泥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步行只要5分钟,9月5日这里开了腹膜透析门诊,我第一个就约到了,从那以后,再也不用每个月都往六院跑了。”刘阿姨看上去面色红润,根本就看不出是一个已经透析4年的“老病号”。她说:“我是郭永平医生的老病号了,2019年他建议我用腹透,腹透在自己家里就能做,比血透方便。这4年我的病情控制很好,非常感谢医生。只是每个月都要去一次六院临港院区检查、取药,公交车去的话来回一趟要半天。”
郭永平是临港院区肾内科副主任,10月18日再次来到泥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患者朱阿姨如约前来随访,朱阿姨今年63岁,家住泥城镇高桥村,2019年1月开始腹透,现在已经转诊在泥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腹透随访。朱阿姨说,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医生、配到药,真是太好了。郭永平说:“我们在新片区有90多位腹透病人,转诊到泥城的有20多位,不仅方便了患者,还有效降低医疗费用。”
小手术,小伤口,家门口也能治
董克清介绍,2023年区卫健委鼓励社区开设外科门诊,“而我中心一直将外科门诊纳入到全科诊疗中,满足周边群众小手术、换药缝合需求。”以今年7月的统计为例,外科门诊开展换药600余人次,拔甲、引流缝合类小手术20余人次。董克清透露,将通过全科实训、上级带教指导,进一步提升外科诊疗能力,常见的外科小问题,基本都能在外科门诊“一站式”解决。
“别看泥城是个小医院,在难愈合伤口护理方面有优势。”果园村村民邵伯伯现身说法:一年半前他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术后伤口一直难以愈合,听说泥城有个国际伤口治疗师,邵伯伯就来了。“马英老师是这里的护理部主任,每次她都带着徒弟亲自给我换药、治疗,一年多坚持下来,我的洞大部分都愈合了,现在是扫尾工作了。”
董克清说,中心拥有独立护理诊疗区域50㎡,内设有糖尿病护理门诊诊室,PICC维护门诊诊室,清洁、污染、感染伤口换药室等,今年对护理中心进行改扩建,并已申报创建市级护理中心。
文字/摄影:张琪
编辑:朱少昱
*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