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科技最前线
kejizqx
作者:高飞
编辑:苏子瞻
来源:科技最前线 (kejizqx)
科大讯飞,近年来举全公司之力在捧大模型。
作为AI道路上的又一大作,星火模型自今年4月正式上线以来,市场表现出了超高预期;再叠加刘庆峰"10月实现追、赶、超ChatGPT”的意志传达,星火大模型的宣发造势、行业可谓空前关注。
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国产大模型阵营都在审视这款“国家队”的大模型——然而,透过这份“不寻常的喧嚣”隐隐瞥见:
——科大讯飞的疲态。
一方面,科大讯飞2023年Q1财报显示,期内营收同比下滑17.64%,净利润同比下滑152.26%,由盈转亏。前段时间公布的业绩预告中,2023上半年归属净利润预计同比下降71%-80%。
受限于AI大模型难盈利、高投入的困境,科大讯飞未来数个季度中成长能力仍存在恶化风险。
另一方面,国内AI格局洗牌剧烈,互联网大厂浑身洋溢着进击者的乐观,永久免费开放语音技术接口;无独有偶,大股东中国移动7月31日出具告知函,计划下半年减持手上约1/10的股份(以8月1日市值计算,减持金额约14亿元);8月1日,苹果应用商店下架讯飞星火APP……
接连而来的黑天鹅事件,科大讯飞还能否继续讲好AI大模型故事,正在成为公众所关注的问题。
01
拿掉AI滤镜
在这轮大模型军备竞赛中,科大讯飞的存在感极强。作为“A股第一家以人工智能为主业上市的公司”、老牌人工智能“国家队”企业,科大讯飞多年来光环与争议并存。
无数双眼睛正在盯着科大讯飞,只不过似乎不怎么看它基本面变化。
- 2020年6月披露了上半年公司中标合同额同比增长125%,市场给出的股价表现,还是跑输了计算机行业指数。
- 2021年在国家开始打击课外辅导到双减政策出台,科大讯飞股价大幅跑赢行业指数。
2015年时候科大讯飞因为享有AI龙头标的享受了AI行业的高估值,导致部分投资者认为彼时的讯飞名不副实,从而一直延续了以主题视角看讯飞的习惯。
比如在讯飞输入法例行下架检查的当天讯飞股价会大幅下跌,再或者国家成立人工智能示范区之类的信息出现当日讯飞股价大涨。
公司最大的“超预期”并不是来自于某项业务在某一阶段发展提速,或是财务数据比较亮眼,而是市场意识到在AI这一“技术驱动型赛道”中,利用自身禀赋(比如讯飞就是良好的政府关系+高度契合的战略)完成对于数据端口的抢占,从而对讯飞的竞争壁垒进行重估。
科大讯飞是就是典型的题材股。
不得不说,市场把科大讯飞当题材股,而无视其基本面变化,已然成为常态。之所以陷入这种被动的状态,是多重内外因合力的结果。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科大讯飞找准语音AI这个赛道后,即便大量项目挤入这个赛道“赌爆款”,它也建立起:AI龙头的地位。
科大讯飞最早是只以语音合成著名的,确实做得也不错,常在比赛上拿奖。开始在语音识别发力不过是Siri和深度学习之后的事情。但是因为耕耘久,发力也不晚,资源雄厚,所以很快就让外界觉得讯飞的识别也有很多年的积累。
但很明显的是,这项技术没有明显优势。
深度学习之后,加上Kaldi工具包的流行,导致各家的语音识别在核心技术上其实相差不大。用户体验好往往更多取决于数据多寡、产品的等级(高级的产品效果好但运算量大)、对产品体验的优化等等。因为能做语音产品的人太多了,加上讯飞还很强调自己的品牌以及比较看重对数据的管理,所以没能吃掉市场很正常。
在IDC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软件2022年市场份额》报告中可以看到,在语音语义AI市场,科大讯飞(市场分额11.4%)仍旧位于榜首,但百度智能云(10.4%)、阿里云(10.2%)在不断缩小与科大讯飞的距离。
放眼全球市场看,我们熟悉的巨无霸企业谷歌、苹果、微软,都有涉足智能语音领域,却都不是它们的主业。而排名全球语音AI第一的老牌玩家Nuance(纽昂斯通讯),在2022年被微软收购之前,它们也早就不是一家只钻研智能语音领域的“偏科”企业,除了语音,纽昂斯同时还是一家国际知名的图像处理软件研发商。
语音AI建立不起强壁垒,从AI到大模型大概率都是碰瓷营销,真正的实力还是个关系户。
02
拿掉后台滤镜
在互联网大厂将语音AI当引流资源免费开放的当口,科大讯飞开启了——发散式的业务拓展。
科大讯飞的业务非常庞杂。
如果按市场认知来界定,其核心业务——教育、消费者业务,可以归为AI属性。
而其他业务——智慧城市业务、智慧汽车业务、智慧医疗业务,在这里市场更偏向于把它当作一个G端、B端生意的项目型公司。
1、教育
教育领域是科大讯飞AI应用的核心赛道,也是目前收入占比最高的板块。
无论是面向B端(校方)的大数据精准教学、英语听说考试,还是面向C端(学生)的学习机、个性化手册,能做进教育信息化市场的绝对是个关系户。
一方面,教辅市场的特点决策权在B端,学生要是不买,就不能完成作业,最为要命的是,老师讲课就按照这套资料讲,学生们只能买这套资料,就是不想买也得买。
另一方面,原本呈现碎片化特点的市场,在双减政策推进下,集中度逐渐提高,因着对于项目承建方的综合实力要求提高,部分只能做智慧课堂或智慧考试的小厂商将被挤出市场,讯飞作为能够提供全栈解决方案的龙头厂商市占率将持续攀升。
2023Q1财报显示,其中,考试业务2022年新增12个地市的中考,新增两个省市的高考;个性化学习手册2022年在1400所学校商业化运营,营收同比增长12%,2023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超40%;AI学习机2022年营收同比增长53%,线下新增700多家门店,2023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超过20%;课后服务2023年Q1末覆盖超300区县。
2、消费者业务
分为智能硬件和讯飞开放平台两块。
开放平台,是一个比较有想象力、且备受关注的业务。这块业务简单来说就是,科大讯飞提供数据和解决方案,应用场景交给别的企业来做,公司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构建平台生态的丰富性。另外,通过开放平台,公司可以搜集到不同领域消费者的数据,可以弥补公司在数据方面的短板。
截至2022年6月底,讯飞开放平台已开放496项AI能力及场景方案,聚集343万开发者团队,总应用数达152万,链接超过500万生态合作伙伴。虽然开放平台业务比较有想象力,但从营收角度看,上半年仅增长4.15%,占公司营收比例为16.78%,较去年同期的20.46%下降3.68个百分点,落地的“后劲”还有待观察。
而2C的智能硬件产品,在亚马逊kindle退出中国后,以及疫情出国旅游的复苏背景下,科大讯飞的智能硬件产品原本希冀能更上一层楼,却从2020年开始财报不再提及2C业务的收入,难免被视为一种心虚的表现。华福证券表示,在收入占大头的教育领域,2021年科大讯飞C端产品占比约15%。
换言之,目前科大讯飞的收入,或许大部分依然来自非C端。而智慧城市作为另一个重要收入来源,可以说基本来自于政府。
3、G端、B端的生意项目;
智慧城市、智慧汽车、智慧医疗……探讨C端还是非C端?因为这关系到公司的应收款和现金流。
而近几年科大讯飞的应收账款不断上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营收主要来自G端和B端。2022年中报显示,科大讯飞的应收账款已经高达83亿元,这已经高于公司上半年80亿元的营收。
居高不下的应收款,极大地吞噬了科大讯飞的现金流,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16.17亿元。中报显示,科大讯飞账上货币资金为35.45亿元。要知道,这是建立在2021年定增融资了25亿元的基础上。
另外,科大讯飞的收入多数来自G端、B端,这意味着公司的议价能力会相对较弱,更何况在宏观环境变化及疫情影响的背景下,政府开支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不排除科大讯飞的毛利率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
纵观近几年科大讯飞的经营业绩,AI还是大模型加持的光环难再掩盖“盈利疲软、靠政府补助”窘境。
这家以技术为底层逻辑的公司自出生之日便始终备受资本追捧,其市值一度接近千亿元,但无论是从盈利能力还是商业发展模式来看,市场和投资者都认为科大讯飞都难以支撑起这样的市值。
03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一方面,科大讯飞的收入主要来自于G端(政府)和B端(学校),在宏观环境变化及疫情影响的背景下,公司的议价能力会相对较弱;另一方面,科大讯飞的业绩多年以来一直带着“滤镜”,公司真实的利润和现金流堪忧。
过去AI赛道怎么跑尚不清晰,作为题材股还能水涨船高,只是在迷雾散尽后,过去埋的雷,会一个不剩地还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