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我国培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方面高层次人才的专门渠道。其历史发展经历了武术专项武术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2012年更名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目前全国共有58家高等院校以单招形式招收该专业考生。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在招生规模、体系健全、服务国家和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棘手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引文格式: 刘文武,胡陆顺,朱娜娜.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学刊,2023,30(01):124-129.
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1)生源渠道单一
招生工作主要取决于考试制度,而其中的报考标准和条件要求又是关键所在。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文化成绩与技术成绩在学生最后的总成绩中占比分别是30%和70%。在运动技术水平上,国家要求所有报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考生都需“具有二级及以上运动员等级证书”。而能够获通运动等级的比赛,都是被国家武术运动管理部门承认的、以竞技武术为主体内容的赛事,这迫使参加该类赛事运动员的技术不得不向竞技武术风格转变,导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生源,基本都是竞技武术运动员出身。
单一的生源渠道虽然便于管理统筹,但其弊端却是多方面的。首先,竞技武术单一人才口径的招收限制,不利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仅拳种就有129个,但生源类型局限于竞技武术所包含3个专项(套路、散打、中国跤)。另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近千项,但其中的极大多数项目都不具有运动员等级授予资格。这使得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名称上难以自洽,在实际内涵上无法与其名称相符。其次,打击了青少年群体习练传统武术以及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积极性,造成它们陷入大面积、持续性的失传境地。该政策使习练传统武术者没有了社会阶梯上升通道,既很难作为一项专门职业,也无法获取官方学历教育认证所需要的技术资本。最后,招收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导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学科人才培养脱钩。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包括硕士和博士)的入学考试以文化考试为笔试内容,其难度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的文化基础差距很大,从而造成很大一部分考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本科生考不上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研究生。
(2)与社会需求和要求脱节
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人才所对应的社会需求中,层次较高且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对口的,集中在学校教育和公安警务2大领域。而这2种考试的难度,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来讲都是较大的。有调查研究显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证笔试的通过率不到5%,这种情形导致了很多学校缺少甚至是没有专业的武术教师。由于教武术的老师往往不会武术或是学了点皮毛就现学现卖,造成学校武术教育质量普遍偏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较强的技术资本,但却达不到当今社会对于专门岗位的一般性条件要求,自然也就谈不上满足社会对武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3)就业对口率及层次低
正是由于当前社会中层次相对较高且对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工作的入职要求,与该专业学生薄弱的文化基础之间存在很大差距,造成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对口率和就业层次均较低。很多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转行,或是到社会上的武术培训班/俱乐部从事教练员工作。据课题组在走访中了解到的情况,它们所聘用的教练员主要来自于2条渠道:退役武术运动员和武校学生,以及高等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从学历层次上讲,受过高等教育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与初等教育培养的武术人才相同的工作,造成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中弥漫着“读书无用论”。
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
培养面临困境的破解对策
(1)拓宽生源渠道
作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全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专业建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生源口径上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将该领域内某个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统统纳入到自己的生源范围中来,彻底打破以往仅局限于竞技武术运动员的单一渠道。
第一,对部分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的传统武术拳种习练者,结合技术考试和文化考试成绩进行录取(不同非遗等级可借鉴国家对于具有一级及以上运动员等级进行加分的办法,分别予以加分);对于那些不具有非遗传承人身份的传统武术拳种习练者,可根据技术考试和文化考试的成绩进行录取(没有加分)。第二,将获得一定段位的武术习练者纳入到招考范围中来。第三,将获得一定层级的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范围。
(2)更新培养理念
首先,要打破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并一直相沿至今的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等同于竞技训练人才培养的思维定式。前者是学生,后者是运动员;前者面向的是更加广阔的社会领域,后者面向的只是运动竞赛领域。竞技武术套路由于在身体技巧上对“高难新美”的追求,极大地降低了它对普通大众身体的适应性,导致了竞技武术套路的社会需求空间非常之狭窄。而竞技武术散打的“强技击性”又由于与民族文化和国民性格不太榫合,以及教育系统对于学生人身安全的顾虑、对于散打项目所持有的“野蛮暴力”刻板偏见,降低了散打项目的社会需求度。
其次,以“大武术观”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接社会对武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针对当前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的武术发展趋势,强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我们培养的人才与专业定位相符合。而“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所对应的毫无疑问是社会对武术一般需求的适用性,涉及教育、健身、演艺、竞技、军警等多个领域,而非只局限于某个特殊领域(如竞技领域)内的适用性。
最后,在打破竞技武术培养竞技运动员所普遍采用的“项目”模式的同时,通过“外源”(聘用校外武术家)和“内生”(校内武术教师自修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将传统武术拳种的优秀成分吸收进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通过吸收传统武术拳种在技法解读、思想意蕴、品德内涵、文化历史、民族精神、审美取向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实现武术专业技术“是什么,怎么做,做多少,为什么做”的体系化教学。
(3)严格文化要求
通过招生改革整体性地提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基础知识素养。对于按运动等级进行录取的运动员群体,可将当前文化成绩和技术成绩各占30%和70%,改为40%和60%;对于除此之外的其他生源群体,文化成绩和技术成绩的比重可定为60%和40%,或是50%和50%。
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调整适当增加学科类课程所占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需修总课程的比重;提高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学科类课程的合格及优秀标准;增设教师资格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方面的相关课程,有针对性地提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应对这些社会主流职业入职资质考核的能力。
作者简介
生态体育:体育场馆园区小镇综合体投资设计运营规划,康养文旅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智慧升级。
免责声明:【生态体育】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生态体育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