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工业化,才有“绿水青山”
很多人发现一些清末、民国的老照片里,中国很多地方都是光秃秃的山岭,一棵树都看不到,比如明孝陵的神道,当年几乎是寸草不生的,和现在的郁郁葱葱相比,几乎是两个世界。
实际上,只有工业化,才有“绿水青山”。
你看到的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其实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
别说清末了,就算是八九十年代,中国也有很多光秃秃的山野,因为那时候的农民盖房子,还得砍木头做梁和柱子,那时候的农民烧火做饭,也得打柴。
其实到了2010年之后,大家才逐渐看到,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山林,河流湖泊变得清澈,大面积的荒漠被重新“绿化”。
工业越发达,环境就越好,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之后,中国的“绿化”是突飞猛进的。
在清末和民国,落后的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根本无法有效组织基层,各处都处于一盘散沙状态,私矿、私山、私田遍地都是,山高皇帝远,滥采滥伐、过度开垦随处可见。
落后的农耕文明,人口越多,资源就越匮乏,因为大家的生活都很“原始”,烧荒种地、砍柴取火、斩木造物……从官方到民间,最常用的资源就是“木头”。
只有当大家都开始使用石油、天然气,才能阻止民间使用木柴烧火做能源;只有大家盖房子都用钢筋混凝土,才能阻止民间伐木造屋、烧土做砖;只有大家种地都用化肥,拥有完善的农田水利,才能阻止人们烧荒种地。
发达的工业、运输,会让生产变得高效简单,高科技的电力、能源系统,会让环境得到最大的恢复,在高科技化工、生物技术加持下,保持水土、植树造林,变得更加容易。
“从2000年到2017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居全球首位,其中的贡献主要来自于中国巨大的人工造林面积”。
今年6月,我曾开车穿过大别山区的高速公路,当我看到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大桥、隧道在层峦叠嶂、郁郁葱葱的山林穿行时,很自然地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当没有这些工业基础设施的时候,人们就要开更多的荒、烧更多的山、走更多的小路、破坏更多的山体;只有工业化了,产业规模化了,人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简单更高效,不需要浪费太多的自然资源,更不需要去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所以,这里又变得“江山如画”了。
只有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一定规模,我们才有能力捍卫绿水青山。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在某个关键节点上,西方会跳出来大打环保牌?为什么会豢养一大帮“环保圣女”、“气候圣姑”到处念经,阻止我们的工业化?
因为,他们是既不想让我们富强,也不想让我们拥有“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