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网:根据早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GDP总量45.0933万亿,同比去年增长6.3%。自上半年财报公布以来,我们已经陆续安排了多篇推文对上半年全国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不同维度的回顾。
伴随着时间进入八月中旬,全国主要城市的经济数据公布工作,基本已经接近了尾声。经济发展情况正常的城市,基本已经全部发布;而例行性延期发布数据的极个别城市,个中原因大家也基本都了解。
所以今天,通过综合整理网络多方素材,我们向大家安排推送2019年上半年全国头部城市GDP数据的排行榜。
看完榜单,可能有朋友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安排推送的这份榜单,为什么不是十强、二十强,也不是四十强、五十强,而恰恰选择了“三十强”这个区间范畴呢?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认为,所谓的“头部城市”定义,被设定为全国TOP30城市呢?
事实上这个并不太难理解,之所以选择全国前30名的城市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城市进行分析解读,和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制度相关。
日常我们在讨论“城市”这个概念时,基本上默认的定义就是地市级以上城市。其行政区划类别与地区、自治州、盟相同,属地级行政区,由省、自治区管辖。因其行政地位与地区相同,故称“地级市”。目前,在总计333个地级行政区中,仅剩7个地区,而地级市的数量则达到了293个,地级市数量约占地级行政区总数的88%,地级市已取代地区成为地级行政区的主体。
所以在过往的推文中我们谈到中国“城市”如何如何时,如果不进行特别的前缀解释,事实上我们谈论了就是这三百个左右的地市级行政单位。而在生活中各类团体当中,无论是班级学校,还是商业机构,其中前10%的个体,被认为是“头部区间”事实上是很容易理解的。
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推送中,大家应该也看到在很多的表格素材标题中,我都使用了“代表性城市”的字样。那么为什么会如此使用,这些榜单城市究竟具有怎样的综合实力,才被我们选中作为研究分析区域经济的“代表”呢?
我们不妨就以今天的2019年上半年城市GDP三十强为例,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姑且就把全国地市级总量四舍五入算作300座,然后我们看看头部城市的代表性——
2019年上半年,TOP10城市以3.3%的全国城市数量占比,经济总量占比全国23.93%;
TOP20城市以6.7%的全国城市数量占比,经济总量占比全国35.84%;
TOP30城市以10%的全国城市数量占比,经济总量占比全国44.12%。
一些朋友可能会提到,头部城市的经济总量虽然十分巨大,但是增速上是否已经十分缓慢,就像是世界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时期差异呢?
2019年上半年,全国TOP10城市的GDP平均增速为6.67%,高于全国同期均值6.3%近0.4个百分点;
全国TOP20城市的GDP平均增速为6.91%,高于全国同期均值6.3%约0.6个百分点;
全国TOP30城市的GDP平均增速为6.92%,高于全国同期均值6.3%约0.6个百分点。
以上是总量数据来看,具体到榜单上每个城市的经济增速来看,2019上半年全国TOP30城市增速低于同期全国GDP平均增速6.3%的城市仅有7座,且多数集中在产业结构转型期的绝对头部TOP10城市中。
而与此同时,TOP30城市中,上半年GDP增速在7%以上的城市有15座,在8%以上的城市也有7座。而就目前中国所处的城镇化阶段来看,GDP在7%以上的城市可以称为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在8%以上的城市可以称为经济超高速发展城市。
换而言之,头部的经济体量大市经济增速并没有因为既有经济总量较高而放缓,反而呈现出“大象狂奔”的局面。特别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上半年全国TOP20城市经济总量达16.16万亿,占比全国高达35.84%之后,是较去年同期又提高了1.2个百分点。
这反应了怎样的信号?正是全国资源、资金、人口仍在进一步加速向头部地区汇聚的结果。这也正是,我们在之前提出的中国城市化2.0时代全面来临的标志。
1、头部城市的阵营名单及位次随时间发展日益呈现稳定局面,排名越靠前的城市的排名越稳定。除了合并莱芜后的新济南,在上半年的GDP数据排名上上升了两位之外,其他头部城市的位次变化很难出现“跳跃式”升降。
2、上半年TOP20城的省域分布格局十分清晰:京沪渝津占据4席;广东占据4席(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江苏占据4席(苏州、南京、无锡、南通);浙江占据2席(杭州、宁波),山东占据2席(青岛、济南);湖北、湖南、四川、河南各占据1席(武汉、长沙、成都、郑州)。各省拥有TOP20城市的数量,很好地反映了当下中国头部省份的强弱关系。
3、如果将TOP30城市的榜单进一步放大到TOP100,则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头部省份的地区发展均衡性。百强榜上山东城市最多达到15席(仅日照未上榜),江苏上榜城市其次为13席,再次之是广东的11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江苏是全省地级市总数只有13座,而广东全省地级市总数则是21座。也就是说,江苏所有地级市均上榜全国百强,而广东还有近一半地级市经济总量尚在全国百名开外。
4、所在从目前广东和山东的实际情况看,未来不排除两省会再次发生行政区划调整的情况。作为山东地级市的日照本身建市时间就较短,各项基础条件都比较薄弱,且长期受到青岛虹吸效应,显然未能实现当初单独建市的初衷,很可能成为山东下一个行政优化的对象。而广东这边,广大的非珠地区,地形地势条件先天不足,且多数地市常住人口长期处于净流入状态,这些都为接下来进一步优化行政区划埋下了伏笔。
5、TOP20城市的门槛正在不断提高。2019年上半年位于第20位的东莞GDP总量为4215.9亿元,全年经济总量有望冲击9000亿元。这样一来,最多两年后,TOP20城的门槛就有望提升至万亿级别。而与此同时,头部一线城市则开始冲击三万亿门槛,头部新一线城市则冲击两万亿门槛。如此一来,原来的一线城市升级为世界城市,原来的新一线城市升级一线城市,将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6、事实上即使是在TOP30城市中,一些城市的排名受威胁程度同样较大。排在第26~30位之间的5座城市,大连、徐州、福州、唐山、潍坊上半年的GDP增速差别十分明显:最高的福州作为沿海强省福建省省会,增速高达8.5%;而做为山东普通地级市的潍坊的增速只有5.1%,低于同期全国整体均速1.2个百分点。毫无疑问,这一区间的城市作为头部城市阵营的入围区,未来的“厮杀”与“淘汰”都将更加激烈。
综上所述,待到2019年年末,我们回顾这一整年的区域经济数据时,必将发现更多也更有深度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