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文明中,人们总是尝试着用不同的载体,再现富有精神价值的传奇故事,作家们通过文字挥洒成浩瀚巨著,演员们在舞台上演绎旷世经典,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人间悲喜,导演们在银幕雕琢时光。千百年来,自有文字开始,人们都渴望着将自己的经历,将人类共同的经历记录下来。而这种记录仅仅是一种对客观事实的描述,还不能称之为故事。直到后来,人们发现,其实故事并不一定忠于事实,而是可以通过自我对世界的渴望,对事实进行改造,以达到表达自我价值观的目的。
这种创作,就被后来的文学家们称为“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是这种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故事,又往往因为创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了故事的感染力不足,让受众在感受故事时,不能身临其境。甚至有些强加的故事情节,让观众感觉太过于刻意和虚伪,这就使得故事失去了原始的魅力,导致故事起不到最初的作用。真正的故事并不是天马行空,随意捏造的,而是需要故事的创作者,能够进入故事主角的心境中,去感受到那个场景里的戏剧张力,才能发挥故事的效能。
古代有句著名的哲理是“知行合一”,而关于这句哲理还有一个更为具体的解释是“知而不行,是为不知”。所以再美好的故事,都是人们对这个世界,对自我的一种期许,而这种故事的本身兴许展现出来时,充满了感染力,但是却未必具有说服力。因为有些故事被创作的太过美好,有些人被创作的太过完美,如文学大师鲁迅形容我国传统名著《三国演义》的一句话“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就可见,有些时候过多地发挥想象,而偏离人们正常的逻辑之后,这个故事的张力就会恰得其反。
所以一个好的故事,注定不是仅仅依靠想象力得来的,而需要创作故事的人,真正地深入到故事当中去。而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办法,便是去接触故事的第一参与人,或者更接近故事的核心,才有机会能够获取故事最深层次的魅力。就好像当年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而搭了一个茶棚,在这个过程中,蒲松龄能够倾听到贩夫走卒在各地收集到的奇珍异闻,而除了奇珍异闻外,《聊斋志异》最成功的地方还在于,蒲松龄因为深入大众,他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劳苦大众的精神诉求。而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蒲松龄以奇珍异闻,鬼狐传说为载体,又加入了劳苦大众和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诉求,才创作出了这部“狐愤之书”。
在2014年的时候,上映了一部充满怀旧气息,大牌云集的文艺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影片以一位作家为第一主讲人,讲述的就是他作为一名作家创作故事的故事。而在感受他创作故事的过程中,银幕前的观众们,从中感受到了一部艺术作品最内在的感染力,并不来自于作家的文字技巧或者是讲述技巧,而是来源于故事中主角们充满感染力的人格魅力。
《布达佩斯大饭店》由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执导,由主演了《英国病人》的拉尔夫·费因斯、主演了《搏击俱乐部》的爱德华·诺顿、主演了《钢琴师》阿德里安·布洛迪、主演了《冷山》的裘德·洛等主演。单看这些主演,我们很难想象这部作品是什么样的魅力,将这些巨星云集在这样一部风格怪异的“另类”电影中。即便是我们在欣赏几遍这部作品之后,即便是我们被影片中的主角古斯塔夫的故事深深感动了,即便是我们被银幕上充满风格的画面深深的折服了,但是当回味起这部作品时,我们还是会有很多的疑惑。这究竟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影片?这部影片究竟要向观众传递什么样的精神内涵呢?
这部仅仅只有100分钟的电影,却有非常众多性格各异的角色,他们都秉承着自己的价值观,他们相对于现代文明而言,都不能称为完美的,甚至是合格的。以拉尔夫·费因斯主演的古斯塔夫为例,他在影片中是最接近完美的一个精神文明的化身,但是他谋生的手段显然有悖伦理道德。他身上最大的魅力,在于他将自我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尽可能地展现出来,将这个社会赋予他的使命,用一种极致的方式,尽可能完美地执行到位。
影片在推进的过程中,在主讲人不同的变换中,穿梭在几个不同的年代,以作家为主讲的20世纪80年代,以零先生为主讲的20世纪60年代,以古斯塔夫为主讲的20世纪30年代。为了配合三个不同的年代,导演很巧妙地采取了三种不同的银幕比例,其中在展现30年代时,导演采取了当年盛行的1.37:1的银幕比例,在回到80年代后,导演采用了当年流行的1.85:1学院宽银幕拍摄,在60年代时,导演则采用了16:9的宽银幕。这种银幕比例的不同,让银幕前的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了年代的变换。而导演在采用不同的银幕比例时,他也调整着不同的画面风格,以营造出与当下故事相匹配的氛围。
然而无论是年代的穿梭,还是主讲人的不同变换,观众们的关注点在古斯塔夫出现之后,始终都没有离开过这个充满人格魅力,代表着那个时代人性之光的男主角。有人说,这部影片最大的魅力在于让银幕前的观众感受到了不同的故事讲述方式,在这个命题成立的前提下,周游君认为,这部影片的故事最大的魅力,便是这个故事并不是用精致的画面,奇特的方式,前卫的技巧所展现的,而是古斯塔夫的知行合一,人格魅力所讲述的。古斯塔夫的人格魅力,才是这个故事的精髓之处。
这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在众多的巨星轮番登场时,观众们并没有注意到他们原本的面貌。甚至很多的时候,我们在看过几遍这部影片之后,依然忽略了这部影片是由众多的巨星所演绎的。而在古斯塔夫出现之后,观众们的焦点,都注视在了这个充满魅力的主角身上,零先生的爱情,作家的惆怅,巨额的财产,流传千古的名画,都没有将观众的注意力,从古斯塔夫的身上吸引到别处,这才是这部影片核心的价值所在。
它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故事真正的魅力,并不来源于任何形式,这其中包括名气巨大的演员,具有强烈色彩的画面,充满哲理的对白,以及丰富的技巧。这些都掩盖不了故事的实质,以及人物人性中所展现的最富有价值的魅力。古斯塔夫的魅力就在于他对于自我,对于社会的真实。他将自己的全身心都献给了他的朋友们,献给了布达佩斯,献给了这个世界。他为了零先生——他的门童,可以奉上生命,他为了已经去世的D夫人可以赴汤蹈火。这里有个特别需要注意的点,古斯塔夫拼命的去抢夺D夫人的遗产,并不是为了财富,而是为了捍卫D夫人的遗愿。而抢夺D夫人的遗产,是他惩戒D夫人那些自私无情孩子最好的手段。
正是因为古斯塔夫做什么事情,都具有的忘我精神,使得他用生命书写了影片中作家的小说《布达佩斯大饭店》,而同时他也用生命在银幕上,展现出了《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精神内核。这也就是影片中,他自己所说的,微弱的“文明之光”。这就是人类在绝境中的自我挣扎,这也是文学、电影、戏剧这些艺术作品最具价值的所在。
然而“艺术来源生活”这句是对的,但是艺术却不会高于生活,因为最伟大的艺术和最伟大的生活是一体的,艺术是“知”,生活是“行”,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讲出更好的故事,再好的技巧,再强烈的画面,都不如用生命是故事最好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