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者,取之有道,知止者,行之有度。
01
网上看到一个故事:
一个钓者,钓鱼技术高超。
一天他在岸边钓鱼,不出一会儿功夫,就钓上来一条大鱼,这鱼足有一尺多长。可是,钓者却将钓钩取下,顺手将鱼扔进水里。
在旁围观的人诧异不已,这么大的鱼都不能令他满意,看来这人是个高手。
过了一会儿,钓者鱼竿一扬,又钓上来一尺多长的大鱼,仍是不满意,又随手丢进水里。众人看到这里,心里更是疑惑了。
第三次,又见钓者鱼竿一扬,这次钓上来的却是一条不过几寸长的小鱼。众人心想,这条小鱼肯定会被放回。出乎意料的是,钓者却将小鱼解下,放进了鱼篓。
这回,众人更是百思不得其解了。于是就问钓者:为何取小鱼而舍大鱼。
钓者这才答道:“家里的盘子都太小,太大的鱼钓回去,盘子装不下。”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增广贤文》中的一句古训: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一个知道满足的人,常能感到满足,一辈子都不会做屈辱自己的事;一个适可而止的人,常能有所节制,一辈子都不会做让自己可耻的事。
《老子·四十四章》也说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若说知足是一种心态,那么知止则是一种智慧。知足不易,知止亦难。
人皆有七情六欲,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保持一颗知足常足、知止常止的心境确实不易。
02
关于“知足”,儒家有“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之说;佛教有“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之说;道家有“祸莫大于不知足”之说。
儒释道三家,都把“知足”看做是一种修身养性之术。
当然,有一点我们需要明白,“知足”是在“有”的前提下,是已经获得或拥有。
古人说“少私寡欲”,并不是要我们一无所求,“少”不是无,“寡”不等于没,而意在提醒我们:
人生在世,切不可过分贪求。
颜子知足,“一箪食,一瓢饮”。在穷陋小巷之中,不改其趣、坦然处世,乐在其中;
陶渊明知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青山秀水之中,恣意洒脱、畅游天地,悠然安逸;
诸葛亮知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乱世纷争之中,淡看名利、淡看世俗,志趣高洁;
刘禹锡知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三丈陋室之中,使人如入“芝兰之室”,鸿儒谈笑其间。
知足的人,心不烦,身不疲,无所求,心有所安,快乐就在其中;知足的人,吃得下,玩得动,睡得好,毫无牵挂,幸福就在其中。
“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一个老者,在退休的时候,做了一首打油诗:“官大官小,没完没了;钱多钱少,都是烦恼;这好那好,身体好最好。”
阅尽沧桑的老者,历经岁月的洗礼,懂得了知足常足的道理,他的人生,从此多了一份淡然与从容。
《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写到: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功名也好,金银也罢,到头来,只是“荒冢一堆草没了”,徒落得两行清泪,一声悲叹。
《后汉书・岑彭传》说:“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成语“得陇望蜀”就是由此而来。
告诫我们:人不要贪心不足,不然,到头来一切事物,可能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人不知足、必贪求,一旦贪求,百般祸害皆从中而出。
这一点,几千年前的老子,早已有预见,《老子·四十六章》就曾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
“布衣桑饭,可乐终身”,草屋茅舍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能够真正做到知足,人生便会多一份从容,多一分达观。
03
所谓知止,“止”之奥妙,存乎于心。大智知止,小智惟谋;过犹不及,知止不殆。
《礼记·大学》中说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止”者,止于所当止之地,止于至善,所以要懂得适可而止。
历史上,和珅是个文武全才的美男子。他初为官时,精明强干,怀揣理想抱负,是一位廉洁自律的好官。
尔后,他奉旨查办李侍尧一案,将李侍尧和其党羽一网打尽,倾吞了全部赃款,又成为乾隆爷面前的红人,大权在握,还和乾隆爷结了亲家。可以说是人生得意,事业有成,前途一片光明。
和珅初次踏入“雷池”,从中尝到了甜头。此后,他的贪欲之心日益膨胀,一发不可收拾。
他利用职权之便,结党营私、搜刮钱财、经营商铺,成为18世纪世界首富。
和珅权倾朝野,富可敌国,自然就引起了嘉庆皇帝的猜忌、不满。在乾隆爷死后15天,嘉庆皇帝就赐予和珅三尺白绫。
和珅在如日中天的时候,不懂得“知止”的道理,结果被嘉庆皇帝赐死。最终,落得个“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下场。
呜呼哀哉!古往今来,真正懂得“欲壑难填”的道理,又有几人?
曾国藩在《曾文正公家训》中说: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
在这一点上,曾国藩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他在关键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顺势而为;在功成名就的时候,也懂得适可而止,功遂身退。
曾国藩在进京之前,特地找祖父请教为人处世之道。曾玉屏(曾国藩祖父)就说到:“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祖父的教诲,曾国藩时刻铭记于心。
1864年8月,曾国藩率领他的湘军攻破天京,一举解除了清王朝灭亡的危机,为清王朝立下大功。曾国藩由此位极人臣,成为有清以来,第一位出将入相、拜侯封爵的汉人,成为当朝一个响当当的风云人物。
攻破天京,扫除太平军,曾国藩威震天下。
当时,他的部下劝他发动兵变,举湘军起事。曾国藩勃然大怒,严词拒绝,挥笔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只自知”,聊表心迹。
曾国藩明白,功高震主,风光的背后必然隐藏着重重危机。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他在上报剿“贼”有功人员的花名册之时,不仅自减“羽翼”,淡化自己和弟弟曾国荃的功劳,还作出了大胆的决定:裁撤湘军,果断地选择了激流勇退。
在曾国藩看来,人生唯有“进德”、“”修业”二事,一些钱财、权力,不过是“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因为,他懂得:“知止”是一种保身、进取之道。所以,他名垂青史,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知止”是一种适可而止的智慧,更是一种处世之道。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其实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04
知足,不是满足现状,夜郎自大;知止,不是故步自封、不思进取。
知足,是要“风物长宜放眼量”,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知止,是要把握时机,适可而止,为日后留有余地。
知足者,取之有道,知止者,行之有度。
知足,从容静好,知止,进退自如;知足,是一种生活态度,知止,是一种处世境界。
知足知止,不辱不耻。福也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