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雨
近日,前北京男篮队长吉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33岁。夺走吉喆生命的,就是我国“第一癌症杀手”——肺癌。
肺癌是一种典型的“人造肿瘤”,即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吸烟就是导致肺癌的首位高危因素。《科学》杂志曾发表研究称,每天吸烟一包持续一年,会导致正常的肺部细胞发生150个突变。
然而,从目前公开的资料来看,吉喆平时不抽烟,生活习惯也很好,如此年轻就患上肺癌,着实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实际上,不抽烟并不等于就可以远离肺癌。被动吸烟及“三手烟”、职业和环境接触、电离辐射、肺部慢性病以及遗传基因易感性等,都可能难逃“肺癌”的魔爪。就此,多位专家强调,预防是抗击肺癌最根本的措施。在肺癌早期阶段通过有效筛查手段发现肺癌,是实现肺癌早诊早治的关键。
可以预防的“人造肿瘤”
肺癌,是世界第一大癌症。世界卫生组织所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018年发布的报告指出,2018年全球有209万例新发肺和支气管癌病例被确诊,由于预后不佳,肺癌将是死亡人数最多的癌种。
而在我国,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但即便如此,肺癌依旧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癌症。
从某种意义上说,肺癌在各种癌症中病因较为明确,是一种典型的“人造肿瘤”,即生活方式疾病。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远离烟草和危险致癌因素,就可以有效避免肺癌的侵扰。
“肺癌预防和筛查一定要锁定肺癌高危人群。”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指出,年龄在45岁以上,除了具有长时间或大量吸烟史者,有肿瘤家族特别是肺癌家族史的人也均为肺癌高危人群。
对此,支修益指出,针对肺癌高危人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预防肺癌的发生。
第一,戒烟。戒烟能有效降低肺癌的发生率,越早戒烟肺癌发生几率越低。调查显示,90%的肺癌患者都是吸烟者,男性吸烟患肺癌的几率是不吸烟者的23倍,女性是13倍。同时,还要远离二手烟暴露。
第二,环境污染防护。大气污染、沉降指数、烟雾指数、苯并芘等暴露剂量与肺癌的发生率成正相关关系,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是降低肺癌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第三,职业防护。在有毒有害环境下作业时,应采取防护措施,减小职业危害;避免室内烟尘和装修污染,并注意厨房良好排风。此外,还要远离放射物。
第四,良好心态。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烦恼,及时沟通排解,不生闷气。
筛查金标准:低剂量螺旋CT
由于肺癌早期症状的隐匿性,很多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晚期伴有转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支修益表示,如果肺癌能在早期发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手段进行规范治疗,那么患者五年生存率可提高到80%。
早期肺癌的表现多为较小的肺结节,难以被发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一科主任医师熊宏超表示,低剂量螺旋CT更容易发现较小病变和隐蔽部位病变,是早期肺癌筛查的重要手段。
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肺癌低剂量螺旋CT筛查指南》中表明,低剂量螺旋CT是肺癌筛查的金标准,这一点已成为专家共识。
“从临床经验来看,大部分早期肺癌是通过体检或偶然发现。偶然发现通常是指患者因其他问题去医院就诊,做胸部CT检查时发现早期肺癌。”熊宏超强调,如果出现肺癌相关症状(如咳血、胸闷憋气等)后再去医院检查,多数情况下已经是中晚期肺癌。
因此,熊宏超建议,肺癌高危人群和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应每年做一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进行肺癌的筛查。若胸部低剂量螺旋CT结果发现肺结节,则需要进一步进行其他检测,如肺癌血清抗体等。
“针对其他人群,建议每三五年做一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也可达到筛查目的。”熊宏超说。
液体活检助力筛查见成效
目前肺癌的筛查除了影像学检查,还有液体活检。液体活检是通过检测体液(血液、尿液、唾液、腹水、胸膜积液等)中的生物标记物(细胞、DNA、RNA和蛋白质等)来诊断和监测肿瘤等疾病。
液体活检是癌症检测的一种新兴手段,一般是指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TC)和循环肿瘤DNA(ctDNA)来获取患者肿瘤信息。熊宏超告诉《中国科学报》,通过血液CTC和ctDNA的检测,可以帮助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但这些肺癌早期筛查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距离攻克相关技术仍有一定距离。
CTC是近30年来研究应用新型肿瘤的分子标志物之一。CTC是指由原发灶脱落,侵入血液循环的肿瘤细胞。其进入血液后,会随着血液循环游走全身,形成复发转移,不同肿瘤的远处转移与血流分布有很大关系。
医生通过检测CTC数量可对肿瘤进行诊断,判断预后和监控疗效。有研究发现,CTC在肺癌临床确诊前,可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血液中发现,比临床确诊早1~4年不等。
ctDNA是肿瘤细胞释放进入血液中的DNA,广泛存在于很多类型的癌症中。同时,它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生物标志物。ctDNA检测可以在更早期发现能引致肿瘤形成的突变基因。
与影像学和组织样本相比,ctDNA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在超早期、常规手段无法检测到的情况下,检测出是否有细胞癌变的可能。此时检测者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经由超早期的ctDNA检测可以提前预警,从而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或其他方式降低癌症发病率。
有研究表明,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ctDNA检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较高的阳性预测值。
支修益特别提到,血液肿瘤标志物单项升高不一定确诊肺癌,需要联合其它筛查项目做出统一诊断。“如果有胸部低剂量螺旋CT,再加上液体活检,包括血液和痰液检查,就能确定哪些肺部小结节病人需要临床干预,有助于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