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小饭馆,曾经,松江人都爱去“咪一杯”

2020-04-11   上海松江发布

松江

老字号

Songjiang

“高鸿兴”旧事

陈钧治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松江中山中路东塔弄靠西一点,塔桥东北侧桥堍,原救火会正对面有一家4开间的饭店,名曰:高鸿兴。高鸿兴靠东一半是点心部,早点有大饼、油条、包子、年糕等,品种真不少,食客们排着队争相购买;靠西一半是饭店,推开两扇带有玻璃的木门,可见店堂内的装饰很简陋,只是八仙桌、长条凳。但每当饭点时,店内的食客却总是满满的,人来人往穿梭于桌凳之间,饭菜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店堂间……

1996年的东塔弄 唐西林 摄

高鸿兴什么时候开的?有人说上世纪40年代后期,也有人说抗战胜利前就有了。还有,原来的店主是谁?大家都说不清楚。为此我到松江图书馆、松江档案馆查阅相关资料,结果一无所获。我又走访了那些上世纪60年代初就在高鸿兴工作过的老朋友,他们也说不清楚。据1960年进高鸿兴当学徒的王洪喜老人回忆:他当学徒时,师傅朱二毛曾经告诉他,这店已经开很久了,而且生意一直很兴隆、很热闹。不少市民上街办完事后,都喜欢到高鸿兴小咪一杯。

1956年公私合营,高鸿兴整合了原有的菜肴和点心,保留了原有的特色又增添了不少大众化的菜品,使饭店的经营更有松江特色。

炒菜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高鸿兴的掌勺师傅分别有孙秀三、彭雨方、唐德章、孙惠民等,他们都是厨艺精湛的老厨师。无论客人点的是特色菜还是小炒,他们都按照严格的烹调标准制作,不会因为小炒价格低廉就偷工减料或马马虎虎。哪怕你就是仅点一两盆素菜,他们也会一丝不苟地烹制。

在高鸿兴众多美食佳肴中,以红烧龟肉最为有名。上世纪40年代,一位佘山师傅到高鸿兴掌勺,带来了他的拿手绝活:红烧乌龟肉。这道菜整个制作工艺非常严格,一定要选雄性乌龟,活杀、洗净、切块,在清水中放入姜、蒜,等水开后倒入龟肉大火烧煮,去沫,然后加入适量黄酒,再加入辅料和佐料,用温火煮数小时,使佐料的味道渗透到龟肉之中,再倒入特晒酱油,放入冰糖收汁,最后淋上熟猪油出锅装盘。其特点:色泽红亮、味香带甜、肉质酥嫩、入口满嘴鲜香。白焐蹄膀也是很有名气的特色菜。先将蹄膀镊去杂毛,刮洗干净,再放入沸水中焯水捞起,放入清水中漂洗干净,然后把洗净的蹄膀放入大锅,注入清水,以淹没为准,置大火烧沸,撇去浮沫,放入精盐、生姜、葱段、蒜和黄酒,大火炖煮1~2小时,拣出姜、葱、蒜,再改用小火焖1~2个小时,捞起晾着。其特点:肥而不腻、酥而不烂、入口鲜美、极为可口。

高鸿兴的点心糖年糕、方糕也颇有名气,这是公私合营后,以张善、王洪喜、王彩民等一批点心师的杰作。他们在继承高鸿兴老牌点心的同时,不断改进用料比例和制作方法,做出来的糖年糕、方糕更加甜糯滋润,很受顾客欢迎,一上架很快就卖完。据王洪喜老人讲:他们当年做糖年糕,先把刚上市的新糯米淘洗干净、晾干,碾磨成细粉,再用筛子筛过(后来是用现成的糯米粉或水磨糯米粉),拌上芝麻粉和桂花,加上白糖稀,再把混合糯米粉与水和起来反复揉搓,然后上笼蒸粉,最后反复碾压再定型。这看上去很简单,事实上是很费功夫的,全在手工制作的每个环节中,稍有疏忽,做出来的糕点口感和卖相就不一样。

1969年高鸿兴改名为“洁香饭店”,并将点心部搬迁至松江人民医院对面,专做饭菜生意,以熟食、小炒为主,食客主要是附近的居民。1985年上海冶炼厂工会、松江饮食服务公司及松江镇新光印刷纸箱厂联合创办“都得利综合服务公司”,将洁香饭店改成“都得利综合商场”。从此高鸿兴饭店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但高鸿兴的字号永远是老一辈松江人无法抹去的记忆。

内容来源:松江微历史

编辑:周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