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晓博
9月2日,央行公布了截至8月末的“抵押补充贷款(PSL)”开展情况:
从上面截屏可以看出,PSL的余额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04亿元。
或有人看不懂,我解释一下。
所谓“抵押补充贷款(PSL)”,是政策性银行把持有的债券抵押给央行,然后获得期限较长、利率较低的“政策性贷款”的一种方式。
“政策性银行”,是指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些银行跟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商业银行不同,商业银行主要给企业贷款,采用市场化的利率。
而政策性银行,主要是扶持一些利润低、公益性强、政府鼓励的项目,比如基建、棚改、农业等。因为需要提供给社会“低利率”的资金,所以必须有途径获得央行的“低利率”贷款。
PSL和“中期借贷便利(MLF)”事实上也成为中国央行的“印钞方式”。尤其是从2014年下半年以来,取代了之前“外汇占款”的方式(所谓外汇占款,就是央行发行人民币收购个人、企业手里的美元,那是有巨额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玩法)。
美联储“印钞”,是通过直接购买国债、MBS(抵押支持债券)的方式来进行,被称为“扩表”。中国央行不希望直接购买债券,就走了另外一条路:无论PSL还是MLF,都是金融机构拿着国债、企业债等,抵押给央行,然后获得央行的贷款。到期之后,央行收回资金,金融机构拿回抵押物,并支付利息。
而PSL,就成为三大政策性银行获得“廉价资金”的重要渠道。这些“最廉价的资金”,相当比例被用在棚改上,尤其是货币棚改上,成为2017年三四线城市房价大涨的重要原因。
再解释一下:
“棚改”就是“棚户区改造”。由于各地标准不同,几乎所有老小区,都有可能被纳入“棚改”。“棚改”带有紧急性,所以征地拆迁标准比“旧改”低,容易操作。
“棚改”又分两种:一种是回迁型的棚改,拆掉的房子还要建设,建成后原来住户回迁。另一种是货币棚改,只拆房子,不在原地建设房子,拆迁户拿钱去买新房,这样等于增加了市场里的钱,但减少了房子,对楼市刺激效应更强烈。
2017年三四线城市房价大涨,就是货币棚改催生的。
而货币棚改的钱,就来自政策性银行,就是上面说的PSL(抵押补充贷款)。
到2019年3月,PSL余额达到了顶点为35410亿元。而此前,PSL的余额大约每月增长300到500亿左右。这3.54万亿余额,其实相当于基础货币,在当前货币乘数超过6的情况下,可以衍生出超过21万亿的广义货币M2。
但从今年4月开始,PSL的余额开始停止了增长。4月末余额跟3月末持平。但从5月开始,余额出现了下跌。根据央行公告:
2019年5月,人民银行未对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放抵押补充贷款。三家银行归还抵押补充贷款共85亿元。期末抵押补充贷款余额为35325亿元。2019年6月,人民银行未发放抵押补充贷款。三家银行归还抵押补充贷款共194亿元。期末抵押补充贷款余额为35131亿元。
2019年7月,人民银行未发放抵押补充贷款。三家银行归还抵押补充贷款共103亿元。期末抵押补充贷款余额为35028亿元。
2019年8月,人民银行未发放抵押补充贷款。三家银行归还抵押补充贷款共104亿元。期末抵押补充贷款余额为34924亿元。
这有点类似美联储的“缩表”。
区别是:中国央行只是在PSL上缩表,但在MLF上是扩表的,整体货币投放在增加,只是给三家政策性银行的钱少了,准确的说,给棚改的钱少了!
根据住建部的数据,2019年全国棚改新开工计划是289万套;而2018年的计划是新开工580万套,最后干到了616万套。
289万和616万,可谓直接腰斩。由此,2019年棚改投资比2018年少了1万亿!
这对于三四线城市楼市来说,是一个噩耗。
当然,这是说的全国整体的情况。但具体到每个省,情况也不一样。有媒体报道,广西、辽宁、重庆、陕西今年棚改是增长的,山东、山西、河南、新疆、天津则下降较多。
从央行“抵押补充贷款”余额变动情况看,政策性资金对棚改的扶持,力度的确在下降。这相当于釜底抽薪。
那么,该怎样看待三四五线城市未来房价走势呢?
我还维持之前的观点:
第一,三四五线城市情况比较复杂,要区别对待。有的城市在核心都市圈,比如廊坊、惠州、嘉兴等,有显著人口增量,经济增长也还可以,这类可以看好。还有的虽然不在核心都市圈,但自己人口基数很大、增长不错,有些甚至在国家交通网络中地位很高(比如徐州),这类城市也可以看好。真正要发愁的是,那些人口基数不大、而且还在流失,又不是片区交通中心,没有政策利好的中小城市,这是所谓的“收缩型城市”。
第二,短期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三四五线城市,会率先放松楼市调控,最终靠卖地卖房维持日子。但如果真的沦为“收缩型城市”,城市将越来越没有希望,会慢慢塌陷下去,刺激楼市的作用逐步衰减。人口流失是缓慢进行的,很多城市真正的绝望,将在10到15年之后出现。鹤岗、玉门老城,就是其先例。